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emo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课堂是主阵地,本文以课堂教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分析课例中多种多样生动的学习活动,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以期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化学能
  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研究,提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能体现学科自身本质特征,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中与学习情境持续互动,需要学习者在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养成必备品格,形成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中,提出了用“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语句概括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此,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技能传授的单项灌输,转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和导向。要从学科素养培养的视角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转型。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上,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把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热点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要把学习活动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建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是课堂转型的核心,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活动开展是有效地实施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保证。
  一、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学科教学内容,一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习得。这部分内容学科的逻辑结构清晰,系统性强,具有学科特质,是显性的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符号、图表中可以非常明白地读到、学到。二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中蕴含着的学科思维方式、学科观念、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教育内容。这部分学习内容既有学科特质,又包含跨学科教育功能。这部分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明晰的逻辑结构,大多分散、渗透在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之中。许多内容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读不到,是隐性的(但不是外加、虚幻的)。学科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化学课程中,学习内容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学习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包括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性知识,化学研究方法、手段工具和技术等策略性、方法性知识,化学科学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合理利用物质、创造新物质等方面应用的价值性知识,这也是传统学科教学的重点。隐性的学习内容包括所蕴含的化学科学的核心观念、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和科学伦理道德,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准则等。两种学习内容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云生老师认为,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看,高中化学课程的显性与隐性的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认知维度: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基于证据做分析推理,借助想象、模型方法和符号表达,从化学现象的宏观辨识入手,深入到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及其变化做微观探析,理解、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相关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维度:在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包括化学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开展科学探究,提高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造意识,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科学与人文教育维度: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科学价值,培养社会责任,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观念。
  基于此,对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的相关学习内容,会涉及以下问题:
  什么是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能和电能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如何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从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可以清晰地剖析和梳理其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
  科学认知:借助实验现象观察,从宏观性(金属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和电解质形成原电池,电解质溶液通电前后发生的现象变化)的辨识入手,运用想象和微观粒子运动模型做微观探析,理解、掌握有关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从微观视角,运用化学符号系统描述、分析原电池的电解质中各电极发生的反应;应用电能和化学能相互转化原理知识,解释说明生产、生活中原电池反应、电解反应、以及化学电源、电解应用中的氯碱工业的电镀、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知识。
  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能从有关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状态、变化与相互作用的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化学实验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探究在电化学过程中离子移动的方向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原电池反应和电解反应的原理。
  科学与人文教育:在研究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过程中,形成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变化的规律意识与理性思维习惯,树立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在分析研究与原电池和电解原理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能量转化原理知识在促进化学科学发展上,在研究和解决生活、生产、环境中相关问题上的价值,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體,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二、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在此选择《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中《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一节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一是电解原理,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装置中发生的电解反应,介绍了电解的基本概念——电解的概念、电解池的组成、离子放电顺序和电极反应,从而揭示了电解的原理;二是电解原理的应用,以氯碱工业、电镀、铜的精炼、电冶金为例,介绍电解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这在教学设计的重心是第一部分电解原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贯穿全章的主线。在原电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利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本节的核心概念是“通过电解池使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反应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电解池如何形成闭合回路,这些知识是电解原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对电解水有了一定认识。必修1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掌握了氧化剂还原剂的相互关系以及反应中电子转移等知识。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对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得失电子难易程度进行过归纳总结,学生对得失电子难易有一定基础,但对于电极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仍然存在困难。选修4原电池的学习,让学生对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加深刻的知识。由于电解的概念多、理论性强,特别是原电池和电解池装置学生也易将二者混淆,它们对应的电子和离子的移动方向、电极反应等分辨不清楚。因此,通过复习电解水,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电解NaCl溶液的过程,列举电冶金工业中金属Na的制取方法等实例,帮助学生建构电解池的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探究实验,知道电解池装置的基本构造,能够从电极名称、电极反应、能量转化、反应驱动力等方面,认识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书写简单电解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和电解总式。能够根据电解质溶液的组成和电极特点,运用氧化还原知识判断电解产物,并形成分析判断电极产物的一般思路:电极材料→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微粒的运动方向→分析得失电子的能力判断→写出电极产物。
  在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电解NaCl溶液的实验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基本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运用微粒观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电解池问题的基本思路。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录像等方式,了解电解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电解原理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对戴维及其成就的介绍中,培养学生对化学史的关注,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电解池工作原理
  教学活动设计与分析:
  教学环节1 化学史引入,提出问题复习旧知:
  以2H2 O2=2H2O为例复习原电池原理,分析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原电池的方法,总结原电池的核心概念,为构建电解池的核心概念做好知识储备。那么对于反应2H2O=2H2↑ O2↑如何实现?反应过程中能量如何转换?该反应学生很熟悉,容易想到高温和电解实现水的分解,反应中伴随能量的转换,有助于学生能量观的建构,初步认识到“电解是最强的氧化还原手段”。
  化学史引入,提出问题:在化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水电解为H2和O2是在1799年伏打电池诞生后。电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神奇变化,好奇心驱使人们进行各种尝试。英国化学家戴维用他发明的电解法,相继发现了K、Na、Ca、Sr、Ba、Mg等元素,成为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化学家。他的研究思路是水通电生成H2和O2,那么物质的水溶液通电时,物质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设计意图:把原电池原理和本节要学习的电解池原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向学生展示了电解法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化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环节2 实验探究,建立认识
  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中的电解CuCl2溶液实验,学生思考并回答: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该实验用到的仪器和药品有什么?猜想通电时在阳极和阴极的产物可能是什么?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帮助学生建立认识: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在外接直流电源作用下发生,反应过程中电能转换为化学能,构建学生的能量观,并根据实验总结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在探究与创新思维:这一环节不是直接按教材中讨论电解饱和食盐水来进行分析,而是力求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环节3 分析研讨,建立概念
  学生观察、归纳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思考讨论:①CuCl2溶液中有哪些离子?②在接通直流电源时,离子如何运动?③如何书写电极方程式?
  实验现象:阴极有红色的固体;阳极有气体产生,并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分析:CuCl2溶液在接通直流电源时,电子从电源负极出发流入电解池的阴极,溶液中 Cu2 向阴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Cu单质;Cl-向阳极移动失去电子生成Cl2,电子流回电源正极,形成闭合回路。
  总结:电解池相关概念
  ①電解:使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在阴、阳两极引起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过程。
  ②电解池:把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装置。
  ③电极名称及判断: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该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极表面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电解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对溶液中微粒的分析,使学生对电解的认识从宏观上物质的变化上升到微观上微粒的变化,进而认识电解池的功能是实现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的装置,认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溶液中的离子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的过程,即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在以下方面: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两电极发生的反应,根据守恒思想分析电解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电子守恒。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宏观现象入手,运用想象并借助微粒运动模型和化学语言描述,建立电解及其电解池的概念,学生对电解的认识从宏观上物质的变化上升到微观上微粒的变化。
  教学环节4 实验探究,完善概念
  提出问题:理解电解原理的基础上,回到由化学史引入的问题:戴维是如何发现金属钠的?
  设置台阶:电解CuCl2溶液得到单质Cu,如果戴维利用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电解NaCl溶液,能否也得到金属Na?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他们积极思考,看他们能否联想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顺序,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知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对比,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构建从金属活动顺序表进行分析的认知模型。
  利用电解CuCl2 溶液的装置演示电解饱和食盐水,学生猜想阴阳极的产物。并让学生观察、归纳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思考讨论:①饱和食盐水中有哪些离子?②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如何移动?③如何书写电极方程式?
  总结:
  ①離子放电顺序:阳离子Cu2 >H >Na (联系金属活动顺序表),阴离子Cl->OH-
  ②分析判断电极产物的一般思路:电极材料→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微粒的运动方向→分析得失电子的能力判断→写出电极产物。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巩固学生对电解池装置的认识,并通过获得的产物及物质变化的原理分析,理解体系中多种离子存在竞争放电时,离子放电顺序就是比较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体会研究水溶液电解产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在: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不同;通过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电解过程中体现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宏观现象与微观探析: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在变化过程的微观粒子发生的行为,从离子放电的顺序及在通过时发生的变化,探析两个实验现象和产物的不同。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根据思考讨论的问题及设计的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分析判断电极产物的一般思路。
  教学环节5 应用评价,落实概念
  问题①: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结果,回扣开始导入的问题:利用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电解氯化钠溶液得不到金属Na,那么戴维应该如何从NaCl中成功制取了Na?
  问题②: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如果用纯水,反应速率是非常慢的,为了增强水的导电能力而又不影响电解产物,可以加入哪些物质?
  设计意图:在新的情景中运用原理进行解释、预测,巩固、内化新原理,利用结论解决问题,落实知识,掌握完整的电解池概念。
  核心素养培养体现在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两个探究实验的对比,学生能体验到科学的严谨性,化学知识在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
  教学环节6 归纳总结,建构核心概念
  作业:本节涉及的概念有电解、电解池、电能、化学能、阳极、阴极、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请画出这些概念间相互关系(思维导图),并用一句话概括对电解和电解池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组织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的网络化结构,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高度概括本节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外加电源的装置使其发生,反应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三、从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课堂教学的实施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引导学生复习原电池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电解法的科学发展史引入,设置问题情境:如何使非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归纳总结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逐步构建电解的核心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凸显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方法,掌握核心概念。
  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旨的课堂教学实施,有赖于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自然、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或热点问题,创设学生可感知、可理解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学习,从生活经验、自然、生产实际中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进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
  学生对化学课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实验。除了趣味实验之外,真实的实验情境、精心设计的实验过程、富有张力的实验探究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并最终形成团结互助、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参 考 文 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王云生.探索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J].化学教学,2016(9).
  [3]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4]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程分析教材的新视角[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10).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红墙,背靠党政机关,面向人民群众。红墙脚下的北京市西城区,一直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为指引,以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提出了“离红墙最近,跟百姓最亲”的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便民举措、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提升了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大众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每个干部都要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这就要求首先讲清楚其中的道理。一是讲清楚“是什么”的道理,二是讲清楚“为什么”的道理,三是讲清楚“怎么做”的道理。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朴实话语,却蕴含着极其深刻、博大精深的哲理。细细思量,这句朴实的大白话,蕴藏深远意境、闪耀光辉道理。必须讲清楚这句话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因果辩证关系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许多创新的理论观点,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当你不是依靠自己的奋斗,而是把命运拴在别人的身上时,你的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2007年9月16日,下岗后的许梅被法院传唤。   家住商城一条胡同里的许梅,在街坊邻居眼里是个文静、贤惠、忠贞甚至有点守旧的传统女性。丈夫死后三年,她守身如玉,拒绝再婚。但是,法院的一纸传票,让人们吃惊不小,也痛心不已。   当地某广告公司经理夏俊携款潜逃。在法庭调查过程中,许梅与夏俊的暧昧关系在众目睽睽之
农业农村部党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应对疫情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做好应对疫情有关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疫情防控  1月中旬以来,农业农村部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常务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
已经年过半百的张培根,今年春节过得很舒心。  “今年回家前顺利拿到工资了,这是打工这么多年最痛快的一次。”家住石林县的张培根近几年一直在昆明市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年到头,最怕包工头拖欠工资。”因为工友们都有过空手回家过年的遭遇。  帮助张培根和工友们顺利拿到工资的,是昆明市人社局专门为农民工设计的“一卡通”。“年轻的时候上班都是画钩点卯,现在我每天一进工地就刷卡,听到‘啵’的一声,心里很踏实。”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近日,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了这一新条例。修订条例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  2015年颁行的党纪处分条例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对于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严肃党的纪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
【摘 要】 本文以海门龙信幼儿园为例,通过对“绿色教育”的解读,揭示了绿色教育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有益之处,并从园内、园外、家庭这三个层面,开展各类活动。旨在让幼儿从小树立环保理念,学会保护环境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为其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绿色教育;幼儿;环保素养  在《辞海》中“绿色”意为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教育”这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绿色教育”就是使环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财会类专业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引企进校、稳固校企合作载体、落实人才培养双主体、优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措施,并且从解决学生实践教学问题、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传承会计文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探索适应财会类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工作坊 办事处 财会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课 题:本文系 2018年浙江工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统揽“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我们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大抓基层、夯实基础,推动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每名党员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