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山水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nie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的大自然中。山和水是人们生存的依靠。山让人坚强,水使人滋润,正是山和水的存在,才使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满着阳光。
  在渊源极深的华夏文化里。炎黄子孙总把男人当成山,女人比做水,正因为有了大山的胸怀,流水的柔情,民族才得以兴旺,子孙才能茁壮成长。
  在祖父和祖母的影子里,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山的刚毅,流水的情长,男人的坚实和女人的慈善。在永远的感恩之中,总是有着无尽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念想。
  大山的风骨——我的祖父和父亲
  山,以坚韧高耸而伟大,以巍峨壮丽而著称。我从祖父和父亲的身上,领略了大山的风骨,看到了大山的影子,也学到了大山的精神。
  祖父是83岁逝去的。他的墓碑上刻着:“刚毅陈公老大人之墓”。刚毅二字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最终评价,他的刚强和意志是在村里出了名的。祖父一生勤劳、善良且乐观,他宽厚的肩膀不知挑过多少担子,他的扁担黄得锃光瓦亮,即使是年过八旬,为了大家庭的生活也要每天拾两担粪,他的绝活就是收草烟和给人盖草房,每到秋冬季节他都有烟酒钱。他是生产队比较公认的守地老头,他那温暖的“狗向火”窝棚永远是我假期向往的地方。永不熄灭的火塘上总有香喷喷的烤茶和带着锅巴的罗锅饭。晚上和他盖一床被子,看着眨眼的星星,听着猫头鹰的鸣叫和蛐蛐的歌唱,在他总也讲不完的故事中进入梦乡。家乡盛产鸡纵,祖父对地里的鸡纵“土锅”了如指掌,他甚至知道鸡纵哪天生,何时长,黎明起个大早跟在他身后,总能收获几大串。
  祖父忠厚老实,为人友善,他交了许多朋友但很少与人发生口角,祖母戏称他“老狗”也欣然应答。从未见过他与祖母红过脸。而且总是扮演矛盾调和者的角色。他视我为知己,许多秘密只有我们两人知道,他经常用来打人的长烟锅从未落到过我的身上。祖父没有读过书,扁担倒了也不知是个“一”字,他从不参与赌博,却永远是一个忠实的旁观者。他执着地认为:“天永远也塌不下来,长草有一颗露水。短草也有一颗露水,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一个爱睡懒觉的堂弟,几乎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荒废了学业。祖父从来都是笑对人生,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显得万事无忧,一次我给猫喂小鱼,手指被猫咬了个对穿,甩也甩不开,他却在一旁哈哈大笑。祖父离开我们的时候,是和他的小舅子睡在一张床上,似乎没有什么痛苦,连他自己也没有半点准备,印证了他一辈子的处事之道。
  父亲是一个极其富有人格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他教育了我一生,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五兄弟中,父亲排行老四,国民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二哥和三哥都当了兵。为了维持生活,父亲没读几天书就和大哥在四方街开食馆。十三岁那年,当地有名的恶霸“大疙桃”吃饭不给钱,父亲瞎子不怕老虎,提着菜刀追出食馆,一刀将“大疙桃”的右手给砍断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从“大疙桃”的袖筒里“哐瞠”一声掉在当街的青石板上。父亲这才感到后怕无穷。父亲被关进了大牢,狱卒们自发凑份子买来好菜陪他喝酒,夸奖他少年英雄为民除害,民众联名上书将他保释出狱,从此名声大振,连县长也敬他三分。
  为了与母亲的爱情,父亲毅然弃商务农当了一名倒插门女婿。在儿女们眼里,他就是一名典型的模范丈夫,即使是最为艰难的时刻也从未与母亲红过脸,他们永远是夫唱妻和,妻唱夫伴,相濡以沫。灶台旁边,挂着一块小黑板,母亲每天都教父亲认字。盈月下面,父亲吹笛子母亲演唱,儿女们热烈鼓掌,那欢乐温馨的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由于父亲的刚正和领导能力,从五十年代起就担任了生产队长,一千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无论是刮风下雨,他都肩扛锄头起早贪黑地奔走在田间地头,他带领社员把山地改成梯田,把山箐筑成鱼塘,并从外地引来葡萄和石榴苗,大办“花果山”,还组建工程队外出搞副业,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把一个生产队搞得红红火火,生产队的社员因逢年过节既有钱花、又有鱼吃而引以为自豪。时间久了。他的生产队因生产丰收、社员收入高而远近闻名,大家都以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生产队。
  十年动乱期间,父亲由于坚持以生产和经营为中心和拒绝加入造反派组织而被“炮打”和“火烧”,他的名字被写在中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后面还打上红叉。开到深夜的批斗会结束,他仍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坚持率领群众搞好生产。傍晚收工下山的队伍被造反派误认为是前来攻打县城的武斗队,又为他增加了一项罪名。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父亲从不低头,他把《毛主席语录》背诵得滚瓜烂熟,与造反派针锋相对,斗智斗勇。拨乱反正后,父亲被评为改革开放和经营致富的带头人而受到表彰奖励,并当选为州、县工商联副主席和省工商联理事。在众多的奖品中,他唯一保存着的是一条鲜红的毛毯。声称:“我是一名老运动员了,将来有一天,谁再批斗我,我就披着这条红毛毯上台和他们理论。”
  父亲一生不卑不亢,廉洁为公。他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即便是穷死、饿死都不能要公家的东西。那年,家里盖房子,两个兄弟从生产队的鱼塘抬回来一棵枯树,父亲知道后,将他们痛骂了一顿,并要他们连夜抬回原地才肯罢休。
  父亲爱好广泛,为人和蔼、人缘极好。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许多朋友。他能和县委书记一起抽旱烟,唠家常,还和社员们一起捉鱼摸虾,他年轻时曾参加县青年篮球队,在“三月街”一举夺冠,晚年和老年人一起吹拉弹唱。那年,他在六十医院住院,穿上了保存已久的中山装,几个住院的战士与他打得火热,由于院长和政委都来看望他,无论他怎么解释,他们根本不相信他是一名生产队长,天天守在他身边叫他“老首长”,还背着医生和他抽烟、喝酒,彻夜长谈。他出院时,战士们流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车上。父亲总说:“朋友就是财富,人缘也是关系。”
  父亲一直是社员的主心骨和家族里的掌门人。无论哪家有事都少不了他,随时都会有人找上门来,老人告儿女不孝,儿女怨老人不公,他总是一心一意地为群众主持公道,不厌其烦地为亲友解决矛盾,把大家的疾苦视为自己的分内事。他手里不知操办了多少喜事,他手上更不知装殓了多少亲人。在我们眼里,他实在太过奔波,太过操劳。他用自己的热心肠和辛劳换来的是人们对他的永远的敬重和怀念。   由于过度操劳,加之多年的胃病和心脏不好,父亲70岁那年便离开了我们。他的一位生前好友为他的墓碑撰联:半世俭朴遗家风;一生勤劳留典范。横批:佐佑后人。人们闻讯而来,社员们在灵堂前喊着“老队长!”哭成一片。追悼会上,我代表家属发言:人人都有父亲,但我总认为,我的父亲是最优秀的。父亲没有上过学,但他提交的以《取消大银甸水库网箱养鱼》为代表的多个政协提案总是被采纳;父亲不懂简谱,但只要你唱,他都会用笛子、胡琴等多种乐器跟上;父亲种的庄稼最好;父亲炒的菜最香:父亲是因心脏病去世的,为了生产队的事业。为了我们十个兄弟姊妹的成长,他的心早已是百孔千疮……我的发言在一片哽咽和哭泣声中被迫中断。酷热的天气,挡不住人们对父亲的哀思。出殡阵势空前的浩大。数千人的送葬队伍淹没了县城的整条主干道,看也看不到头,走在最前面的是连续三届的县政协主席,紧跟其后的长长的队伍中。有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幼的孩童。那一刻,我才彻彻底底地弄懂了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叫人格的魅力。
  流水的柔情——我的祖母和母亲
  祖母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儿孙们身上,母亲说,祖母是把自己含在口里地养。这话一点不假,因为母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女。
  祖母是家里最为忙碌的人,她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每天要负责一家人的饭菜,还要养猪喂鸡。孩子们每天上学都离不开她的吆喝声,就连祖父也别想偷懒。她总是说:“为人莫犯法,犯法受人管。”她坚信“黄金条子出好人”,甚至把爱打架的弟弟领去劳改队参观带着镣铐的犯人,进行现场警示教育。每当提起祖母,家人都说有负于她,她忙碌和奔波了一生而从未享过一天清福,临死,那块破旧的蓝色围腰还系在身上。
  母亲快八十了,身子骨还行,只是患有严重的眼疾。母亲说,她一生虽然奔波磨难,但又是十分值得和欣慰的。
  母亲身形瘦弱,但她一生要强。高小毕业不久就承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新中国成立后,她曾经是县工商联的秘书,三年后却被错处回家。她一咬牙,参加了“铁姑娘”队,肩膀磨肿了,衣服磨破了,仍然坚持到底,无论什么庄稼活她决不落后,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父亲一天到晚忙队里的事,母亲在参加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操持家务,眼看身边逐渐成长的六个儿女,还算有所寄托和安慰。
  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孝女,她对老人照顾入微,对儿女关爱有加。父亲和母亲是家族中的主事者,亲戚有事都找他们帮忙,一位堂伯父夫妇相继去世,丢下四个儿女,最小的还未断奶。大妈临终前拉着母亲的手。将四个孩子托付给父亲和母亲,父母流着泪毅然承担起了四个孩子的抚养义务,这样一来,家里就有了十个孩子,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但许多要来领养大妈家四个小孩的人都被母亲拒之门外。
  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年代里,一对夫妇,要抚养十个孩子,简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含辛茹苦,使尽了浑身解数。好在母亲有一身本事,为了增加收入,她想尽了千方百计。餐风宿露为了多赚几个钱,她把自留地的蔬菜找车运到几十公里的州府去卖。八月十五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中秋月落星稀,母亲还在街头给人加工月饼。大年三十是人们喜庆的日子,鞭炮阵阵,她还在外面为人炒米花。匆匆吃过年夜饭,她又要彻夜赶着为我们的新衣服锁纽洞、钉纽扣,一熬就是鸡鸣天亮,孩子们穿着新衣服,欢天喜地地上街玩耍去了,母亲才能拖着累得快散架的身子上床休息。儿女们都十分清楚,今天母亲严重的眼疾,就是让打月饼的火给烤的,炒米花的烟给熏的,补衣服、钉纽扣给熬的。为了不让人说闲话,母亲一直对大妈家的四个孩子胜过亲生儿女,倍加关爱。十个孩子,从头到脚统一服装,甚至连行李、书包都是一样的。她不仅自己这样做,同时也对我们严格要求。一次,我和表弟上山挑茅草,下山时表弟的草鞋破了,我把自己的草鞋脱给他,光着脚走了十几公里把茅草挑回了家,母亲一边含着眼泪为我挑去脚心里的小石子,一边夸赞我做得对,一定要对他们四兄妹多加照顾。多年来,我们十个兄弟姊妹在母亲的教育下,团结和睦,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母亲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即使是举债贷款也决不荒废孩子们的学业。她总是要求孩子们要好学上进,努力读书。我读高二那年,全家共有九个孩子读书,光学杂费就要一百多元,为了交上这一笔高额费用,母亲一咬牙,向信用社贷款七十元,多年后才把这笔贷款还上。
  母亲人虽善良,但内心却十分坚强。她像母鸡带小鸡一样含辛茹苦地抚养和培育着十个孩子。谁要是欺负他们,特别是大妈家的孩子,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她和造反派针锋相对,每逢父亲的批斗会,她一定会早早地带领孩子们出现在会场的第一排,许多群众触景生情,在会场上禁不住痛哭流涕。煎熬之中,孩子们渐渐长大,各奔东西,成家立业。而我们的母亲也早已白发似霜,心枯力竭。
  峰回路转,枯木逢春。上个世纪末,母亲迎来了她最为辉煌的岁月。县委政府为她的错处平了反,她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担任了镇老体协的负责人,发挥她的文艺特长,成天笑逐颜开,带领她的老年文艺队到处演出。歌唱新生活,歌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她逢人便说:“我一定要发挥余热,努力工作,对得起政府给我的工资。对得起党的教育和培养。”过去,中秋和春节是母亲最为繁忙和痛苦的日子,如今,中秋和春节却是母亲最为幸福和开心的时候。每逢中秋月圆和春节时分,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团聚的时刻。母亲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挂着“仁、义、道、德”的巨大条幅,几十个儿孙人头攒动,笑逐颜开。每年的压岁钱是母亲一笔不小的支出,光大学生就有十多个,发红包把母亲的手都发酸了,但她却乐在其中。儿孙们一起给母亲拜寿祝福,为她奉上新衣和点心,她总是高兴得老泪横飞。母亲最感慨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知足了,虽然没有挣到很多的钱,但我拥有许多的人,拥有这些听话孝顺的满堂儿孙。”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记忆。人生苦短,儿女情长。人身都是父母所养,人在山水间,天地育英才。感谢父爱,要学大山的风骨;感恩母爱,要有流水的柔情。让人间充满情,愿世间洒满爱!
  编辑手记:
  本月是我们与读者的2014年第一次会面,也是癸巳年的腊月,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勾起了你我多少的思乡、思亲之情。它也许是若河笔下那一问土木结构的瓦房、热闹和睦的生活习俗、浓香充溢舌尖的年猪肉,或许是余继聪煮在陶罐里能让人吃醉的乡村烤茶,也或许是陈建设对“人在山水间”的念想和感恩。不一样的角度和体验,带给了我们一样的无法割舍的至真至情。闻桑笔下的大理古城没有了常见的静寂和沉稳,更多了一些热闹和嘈杂,不同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古城鲜活地生活着,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快乐,从此,做一个幸福的人。
其他文献
寂静的灵·01  无数孤独的雨  像无数令人吃惊的惊叹号  飘落这个夏天的空白  夜幕来临 曲终人散  总有一些人来了  总有一些人走了  置身这个庞大的城市  内心日益惶恐  我对自己日益陌生  生存之意义无需拷问  认真体验生活  寂静的灵·02  我们的目光  穿越世俗生活的阴霾  在更高的地方  亿万只火球  正壮丽地燃烧  哪一个分寸上开始  哪一个分寸上熄灭  或者遵照造物伟大的意志 
期刊
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2012年年会的召开。我在去年秋意浓浓的11月。有了一次难忘的采风之旅。在现代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身上不得不接听的手机,他随时“飞”出的微博、彩信,都好像给自己装了GPS,无意间在告诉别人:我在哪里。  ——我在宾川,我在鸡足山上。  天不亮我们即起。从住地向位于宾川县的佛教圣地鸡足山进发。车到山下停车场,换乘电瓶车到玉皇阁。然后再乘缆车。直向海拔3248
期刊
大风  风起 如狼毫挥舞  蘸海为墨 铺地作笺  一夜间  三千里江山全呈遒劲  五万里神州尽显飘逸  大风 在抽象的疆域里有形有状  是心型 风过处  洋溢着慈爱与友善  让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重新回归到温馨  让孤寂的人儿  寻找到梦的故园  是叶状大江南北  整片的叶林  波涛般翻腾着春秋  我站在中国的某个高原  亲眼目睹了大风  如何吹皱了万世袭耕的黄土  如何刮走经久默守的箴言  有骨
期刊
远眺,吴安臣印象  我始终认为,大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地处滇西要冲的大理。仿佛是一个驿站。用它的山水和田园,为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一个不让心灵孤独的所在。与大理的地理位置一样,大理的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淡泊的风气。不喜张扬,更不喜欢拉帮结派、划地抢滩。每一位作家都似乎怀着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理。去接纳州内外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因而在全省文学界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样的情形,使得大理作家群
期刊
左兴家的石磨传到他当家时,已经传了四代。也有说已经传了五代的。左兴也是小镇上小有名气的人物,不是因为有钱,不是因为霸道。更不是因为出身名门。而是因了家传的一盘石磨,还有他额头上一条一寸多长的醒目的疤痕。  农耕时代。石磨是老百姓用来加工粮食的普通工具,有啥稀奇的?中国可谓大矣。可是不管在江南还是塞北。在海边还是高原,石磨是村村可见,寨寨皆有。左兴从小就听爷爷说过,这盘石磨可是左家的传家宝。在左家最
期刊
一  我一直對故乡抱有很深的偏见。我多次在朋友面前表露出對故乡的不满,我厌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狭隘心理与小农意识。还有那些夹杂在生活中的七七八八的繁文缛节。但是我又无数次在我提及故乡的那些篇什里,對那块土地进行了无畏的褒奖。我甚至将故乡写得很美。也很温暖。又因我多次给朋友描述我理想的未来生活——带着家眷择一清静之地结庐而居。只是关于这样一个理想处所的物色,我从来没有考虑到故乡。他们问我,那么
期刊
屋顶下  云彩游行在屋顶上空  太阳也一样  星空璀璨在屋顶上空  月亮也一样  屋顶下  一个人和一张病榻  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病榻上的太阳或者月亮  老家的屋顶下  儿子是节假日出现的星辰  所有的光芒和燃着的烟卷一样微弱  儿子是周末的云朵  一天的温情烟灰一样飘散  屋顶下  一个人和一张病榻  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不言不语  静静守卫着他十二平米的国土  巨大的碗里盛满水  巨大的碗里
期刊
被誉为“滇西学府”的大理一中自1877年10月15日西云书院创建,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2007年130年校庆,对联“跨三世纪读书养气承前启后代代桃李竞芬芳,历百卅载造福桑梓薪火相传辈辈先贤创业艰”记录了学校的辉煌历程。百年教育所植桃李遍及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理一中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在全国也有一席之地,被称为“让人一辈子想在里面读书的地方。”
期刊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剑川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宣称:“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台、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得相当完备。”从此,这个被时光湮没、被岁月遗忘的滇西边远小镇,蜚声海外,成为与埃及国王谷、意大利庞贝古城、中国万里长城
期刊
记住昨天,珍惜今天。  在时间的深渊里。我用目光行走。用脚步支离前进的方向。  夏日的温情,裹入下关狂躁的风声之中。  “总站”。我在这个名字的背后,在下关街头建设路拥挤的人群中,翻寻着他曾经的脸庞。阳光栖于城市崭新的楼群,坚硬而铮然有声。目光落在苍白挺拔的建筑物上,张望着那些高原阳光的流动,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总站门前的街道依旧还在。总站的建筑物却已经荡然无存,那些曾经清晰的记忆,已经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