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整本书阅读的突围之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sc2Xid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辨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澄清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要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价值;要提出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超越情感、摆脱惯性的基础上丰富理解认知。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06-02
  学者叶圣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展开思考,以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学者余党绪认为思辨性阅读指批判性阅读,要求阅读者将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运用到阅读中,让阅读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思辨性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让他们告别浅阅读,逐步进入深阅读状态。本文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设置澄清性问题,还原事实
  1.品味语言,感受用语特色
  在阅读前,一些学生会先入为主,进而对作品的创作风格、语言特点等有所误解。教师在导读的时候要试着提出澄清性问题,促使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作品真正的用语特色。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作品语言能够体现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实际上是思维的外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以更好探究作者的创作思路。
  在阅读《水浒传》前,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部作品是文言小说,肯定晦涩难懂。因此他们对阅读这部作品兴趣不浓。针对此情况,教师提出了澄清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作品的语言,比如“《水浒传》中有不少语言很有特色,如‘好教、则个’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口语。作品中还有哪些词句也体现了口语特色?”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水浒传》是用早期白话文创作的作品,语言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学生还通过探究发现作品塑造了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形象,而他们可以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判断其身份。
  在品味作品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提取、分析、加工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从而把握作品的创作风格,明白作者的意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他们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分析结构框架,梳理逻辑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澄清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结构框架,促使其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发展其思辨能力。学生在梳理作品结构框架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还能体会到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在宏观上加深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在分析结构框架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对于《水浒传》,金圣叹有这样的言论,“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水浒传》的创作结构颇具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部分学生认为《水浒传》讲述了一个个英雄的故事。教师围绕这一点提出了以下澄清性问题:“《水浒传》中的诸多英雄人物,作者是分开来一一描述的吗?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关联?作者写那么多人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结构特点。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人串人”的方式,使一个人物的事件勾连出另一个人物的事件并以此类推,这样就将各个人物串联在了一起。学生还发现作者虽然写了很多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物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主题不外乎“官逼民反”。学生由此认识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批判当时的社会。
  在分析作品结构框架的时候学生会主动去探究作者的论述重心,以及作者选择了怎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进行归纳推理,这样他们的思辨能力便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设计探究性问题,分析主旨,深化理解
  1.联系写作背景,触及思想主旨
  学生会出现閱读浅表化的问题,即阅读完整本书后只了解了内容,而没有深入探究情感内涵,更不明白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教师在导读的时候要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探究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探析作者的创作思想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生平进行相关分析,以使学生触及思想主旨,发展思辨能力。
  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以下探究性问题:“《水浒传》本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为何要关注梁山好汉生活的时代,并创作与其有关的故事?作者本身的生活境况是怎样的?他的生活是否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以使学生更好地落实“知人论世”,并挖掘出作品的思想主旨。如有学生提出:“《水浒传》展现的是梁山好汉受到欺压后反抗,又被朝廷招安,最终消亡的过程。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动荡,这让他感触颇多。作者在生活中认识了农夫、盐民等,从他们身上收集了很多素材。基于自己的经历,他想创作展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作品。”
  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认识到了作品的社会价值,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中交流思想,以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2.多方搜集资料,完善思维体系
  要想更好地理解掌握整本书的内容,学生就要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以开阔视野、深化思维。教师要认识到拓展阅读的重要性,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一些与阅读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其他名家对该作品的评价、同主题的其他作品等,再让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这样做能让学生完善思维体系。   在阅读《水浒传》时,教师提出了以下探究性问题:“大家是否听说过‘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故事?他为何要这样做?你是否认可他的这种做法?他对《水浒传》的评价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多方搜索资料,并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学生首先要了解金圣叹是谁,然后要了解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是什么,出于什么理由要“腰斩”《水浒传》,最后要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有学生认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原因是他不想看到《水浒传》狗尾续貂;有学生认为被“腰斩”的《水浒传》情节不完整,无法体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影响阅读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辩论,看看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讨论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资料越多,相关的认识就越深刻。不少学生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以使学生在探讨中更好地完善思维体系。
  三、提出反思性问题,丰富理解认知
  1.超越情感,开阔视野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学生的思考潜能。一些学生对作品内容的认识过于感性。基于此,教师可提出反思性问题,以使学生能够摆脱情绪的干扰,积极进行理性探究进而对所读内容有更准确、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水浒传》时,一些学生出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便认为宋江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他们并没有客观地分析人物形象,没有认识到人物身上的局限性。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了反思性问题:“宋江宁愿吃官司也不愿落草,在进入梁山后将‘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他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在临死前毒死李逵,只因怕李逵造反。大家认为这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好领袖?”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反思对宋江这个人物的认识。学生认识到该人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本质上还是想做朝廷的顺民的。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展现了相应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展现了农民起义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水浒人物,认识到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若能用反思性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便能让他们充分认识相关的知识,更理性客观地做出判断。
  2.摆脱惯性思维,理解包容
  学生可能会因作品中提及了一些自己并不认同的思想观念等,而对阅读这部作品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可基于此种情况提出反思性问题,让学生进入自我审视状态,以探究这些思想观念等的合理性。这样做能让学生摆脱惯性思维,更理性地展开阅读。
  在阅读《水浒传》的时候,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其中的“忠君”思想。教师便提出反思性问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物有这样的思想是否符合常理?”学生进行了辩证思考。首先,学生认识到在古代“忠君”就等于爱国,所以宋江等人身上才会出现“忠”和“义”的矛盾。其次,学生认识到愚忠愚孝和真正的爱国之间是有差别的,“忠君”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爱国思想传承了千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这样做能让学生学会理解包容,同时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
  在阅读《水浒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好的思想和精神,也会发现一些存在问题的思想。这便提示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抱着扬弃的心理,学会理性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提问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在合理导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深化思维,扩大认知范围,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
  [   参   考   文   獻   ]
  [1]  黄小音.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活动的开展[J].广西教育,2020(33):99+103.
  [2]  徐平.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5):15-1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其他文献
【摘要】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课程目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发现创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之一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要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远远比学生的成绩更重要,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界处,高中班主任更要注重班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依据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方式。本文基于高中生生活的基本特点,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的开展展开深入的分析探
期刊
【摘要】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从此項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有学习能力有核心素养的全面型个性化人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教
期刊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根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几千年来,孝道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孝与感恩教育既是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有很主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尽孝 感恩 后进生 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重视着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了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班主任教师的教学中,需要将德育教育与日常教学进行结合,激励的策略能夠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导向性的指引,并且使得学生逐渐的培养出相关的行为习惯。因此,激励策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实施展开探讨。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德育教育成为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完善了学生的道德品格,也保证了教育的具体实效性,德育教育是小学班主任的重要责任。为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小学班主任应该着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掌握小学生性格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多样化的激励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铺垫。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在班级管理中,学困生始终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班级管理有序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班主任管理经验,论述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当如何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班级管理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学生兴趣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
期刊
【摘要】 教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措施,在十八大会议上还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并着重强调了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怎么去培养。作为初中班主任要时刻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的,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本文重在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主任育人方式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初中班主任 育人方式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獻标识
期刊
【摘要】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采用小组自主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小组 团队 评比 荣誉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284-01  教育要教会人去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胜心强,
期刊
[摘 要]初中阶段是人这一生中生理和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给初中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能极大促其身心健康发展。语文学科在塑造人的高尚灵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榜样人物,教师可通过品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形象,挖掘和感受这些人物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品赏阅读教学;人物形象分析;策略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