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亮與六便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指出人是存在的根本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及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用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的存在主义来分析主人公的行为思想。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海德格尔;诗意栖居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及艺术生涯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抛弃妻子,先后去往巴黎、塔西提岛,与自然共存,用画笔延续梦想人生的故事。
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指天地神人的和谐共处。当然,人居住在技术世界中是无可厚非的,但以自然为存在家园的“诗意地栖居”才是接近万物本质的存在方式。大多数人已经沉沦于技术世界,习惯了机械化的生活,人的本真生存彻底失落了。但仍然存在一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在与技术世界艰难抗争,力求诗意地存活于科技世界,甚至投身本真的自然。
前期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大多数人之一,他听从父亲的建议,为了放弃了绘画,选择经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他生活优渥,家庭和睦,拥有着令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如果这样生活下去,无非是重复着机械单调的应酬和行尸走肉的工作,后来夫妻将年事已高,在家颐养天年,儿女事业有成,子孙绵延,将这个优秀的家族延续下去。但是他似乎已经无法再忍受这样刻板化的生活,心中酝酿多年的想要诗意栖居的种子终于在此刻破土发芽。过了四十年顺风顺水生活的斯特里克兰,突然如同被梦想之神感召,抛弃了苦心经营的一切,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
如他所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对他来说,绘画能避免他被物质社会给溺毙,绘画成为了他的氧气,成为了他打开诗意生活大门的钥匙。尽管在巴黎学画的日子贫困不堪,饥寒交迫,但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十分快活和满足。月亮指的是抬头仰望和追寻的理想,诗意的栖居生活;便士是低头可见的利益,被物质欲控制的世俗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斥着功利、物质的社会,思特里克兰德没有因为地上的六便士而忘记抬头仰望,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的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僵硬化。海德格尔认为,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这里的诗意指的是一种自由而浪漫的生活状态,它不拘泥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以主体精神上的感受为划分标准。如果沉溺于追求物质享乐和空间舒适的栖居,就会丧失本真的存在。
诗意地栖居者厌世却不弃世,思特里克兰德厌恶在伦敦追名逐利的生活,只带了一小部分钱就逃到了巴黎学画,住在简陋肮脏的小旅馆里,衣衫褴褛,仅靠牛奶面包过活,生活清贫,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就算病入膏肓,饥肠辘辘也没打算将画作当作商品卖出。在他眼里,诗意比物质,甚至是生命更重要。所以这让“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井把他紧紧抓在手中。”诗意地栖居者所追求的正是源于内在的生命欲求,是这种来自心灵的力量。他坐在那里,“穿着一件破旧的诺弗克上衣,戴着顶早就该拂拭的圆顶顶帽,我真不知道一个陌生人会把他当做什么人。”思特里克兰德不愿受困于物质世界,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追求梦想,同时也就选择了人性的自由。他把这种无悔的选择与承担诉诸于绘画,这就使他的画充满了深刻意蕴与诗意内涵,有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海德格尔认为通过艺术手段可以使栖居的诗意成为可能,那么怎么确定诗意地栖居的维度呢?只有借助“神性”的尺度来测度,才能实现在大地之上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艺术方式释放心灵,而诗意地栖居就是聆听“神性”、探讨万物本质、是心灵诉求与生命欲望的平衡,只为寻找精神家园。他认为的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当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去追求的精神的宁静。
最终巴黎也无法满足思特里克兰德的追求,于是他选择逃离社会,带着对文明的无限凄叹回归于原始。他听从内心的召唤,辗转到了未开化的,“有一种神秘气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与深深迷恋自己且不干涉他绘画的姑娘结婚生子,远离了刻板化的世俗生活,他过着充满原始浪漫情调的日子,找到了真正想要的生活。
塔希提岛同时还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和他与妻子居住在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的角落,离附近的村子很远。但这里物质生活同样丰富,有热带的芬芳水果与众多海产,有热情好客的居民,这保证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满足。同时有“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阴翳凉爽的空气”,屋子甚至比巴黎还简陋,“室内没有家具,地上铺着席子当床用。只有凉台上放着一把摇椅”。建筑物本身就不该有太多华美的影响人思考的饰物,所以房屋的绿色平和与接近自然让他有更多神思飞越的时刻,让他“变得比当地人更加土化”,给思特里克兰德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绘画灵感和永不止歇的绘画动机。或者说,是他从内心认同了这个地方,灵魂在这寻找到了归属,于是周围的世界也为他绽放出一种诗意状态。
所以,在死前,他虽盲,却仍用画笔画出了惊世画作。让人看了产生“看到开天辟地时的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叫人看着心惊肉跳。让人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在烈火中,他和他的壁画化作烟尘,完完全全脱离了这个被功利物质控制的世界。
诗意栖居本就是人类本质的生存方式,但这种方式被劳绩物欲所限难以实现。我们今天的生活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娱乐消遣而不能安寧。但是,神性没有让人脱离大地与土壤,诗意来自神性,神性来自天空,天空就在头顶仰望处。思特里克兰德在仰望月亮的时候或许也在聆听神的诗意的指引,诞生于世俗,消弭于诗意中。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作者简介:温雅(1994—),女,汉族,云南德宏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海德格尔;诗意栖居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人生经历及艺术生涯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理想抛弃妻子,先后去往巴黎、塔西提岛,与自然共存,用画笔延续梦想人生的故事。
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指天地神人的和谐共处。当然,人居住在技术世界中是无可厚非的,但以自然为存在家园的“诗意地栖居”才是接近万物本质的存在方式。大多数人已经沉沦于技术世界,习惯了机械化的生活,人的本真生存彻底失落了。但仍然存在一些人,他们或多或少在与技术世界艰难抗争,力求诗意地存活于科技世界,甚至投身本真的自然。
前期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沉沦于物质世界的大多数人之一,他听从父亲的建议,为了放弃了绘画,选择经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他生活优渥,家庭和睦,拥有着令人羡慕不已的生活。如果这样生活下去,无非是重复着机械单调的应酬和行尸走肉的工作,后来夫妻将年事已高,在家颐养天年,儿女事业有成,子孙绵延,将这个优秀的家族延续下去。但是他似乎已经无法再忍受这样刻板化的生活,心中酝酿多年的想要诗意栖居的种子终于在此刻破土发芽。过了四十年顺风顺水生活的斯特里克兰,突然如同被梦想之神感召,抛弃了苦心经营的一切,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
如他所说,“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对他来说,绘画能避免他被物质社会给溺毙,绘画成为了他的氧气,成为了他打开诗意生活大门的钥匙。尽管在巴黎学画的日子贫困不堪,饥寒交迫,但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十分快活和满足。月亮指的是抬头仰望和追寻的理想,诗意的栖居生活;便士是低头可见的利益,被物质欲控制的世俗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斥着功利、物质的社会,思特里克兰德没有因为地上的六便士而忘记抬头仰望,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的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僵硬化。海德格尔认为,栖居是以诗意为基础的,这里的诗意指的是一种自由而浪漫的生活状态,它不拘泥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以主体精神上的感受为划分标准。如果沉溺于追求物质享乐和空间舒适的栖居,就会丧失本真的存在。
诗意地栖居者厌世却不弃世,思特里克兰德厌恶在伦敦追名逐利的生活,只带了一小部分钱就逃到了巴黎学画,住在简陋肮脏的小旅馆里,衣衫褴褛,仅靠牛奶面包过活,生活清贫,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就算病入膏肓,饥肠辘辘也没打算将画作当作商品卖出。在他眼里,诗意比物质,甚至是生命更重要。所以这让“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井把他紧紧抓在手中。”诗意地栖居者所追求的正是源于内在的生命欲求,是这种来自心灵的力量。他坐在那里,“穿着一件破旧的诺弗克上衣,戴着顶早就该拂拭的圆顶顶帽,我真不知道一个陌生人会把他当做什么人。”思特里克兰德不愿受困于物质世界,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追求梦想,同时也就选择了人性的自由。他把这种无悔的选择与承担诉诸于绘画,这就使他的画充满了深刻意蕴与诗意内涵,有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海德格尔认为通过艺术手段可以使栖居的诗意成为可能,那么怎么确定诗意地栖居的维度呢?只有借助“神性”的尺度来测度,才能实现在大地之上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艺术方式释放心灵,而诗意地栖居就是聆听“神性”、探讨万物本质、是心灵诉求与生命欲望的平衡,只为寻找精神家园。他认为的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当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去追求的精神的宁静。
最终巴黎也无法满足思特里克兰德的追求,于是他选择逃离社会,带着对文明的无限凄叹回归于原始。他听从内心的召唤,辗转到了未开化的,“有一种神秘气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与深深迷恋自己且不干涉他绘画的姑娘结婚生子,远离了刻板化的世俗生活,他过着充满原始浪漫情调的日子,找到了真正想要的生活。
塔希提岛同时还有如诗如画的风景和他与妻子居住在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的角落,离附近的村子很远。但这里物质生活同样丰富,有热带的芬芳水果与众多海产,有热情好客的居民,这保证了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满足。同时有“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阴翳凉爽的空气”,屋子甚至比巴黎还简陋,“室内没有家具,地上铺着席子当床用。只有凉台上放着一把摇椅”。建筑物本身就不该有太多华美的影响人思考的饰物,所以房屋的绿色平和与接近自然让他有更多神思飞越的时刻,让他“变得比当地人更加土化”,给思特里克兰德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绘画灵感和永不止歇的绘画动机。或者说,是他从内心认同了这个地方,灵魂在这寻找到了归属,于是周围的世界也为他绽放出一种诗意状态。
所以,在死前,他虽盲,却仍用画笔画出了惊世画作。让人看了产生“看到开天辟地时的欣喜而又畏服的感觉,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叫人看着心惊肉跳。让人探索到某种既美丽、又可怕的秘密。”在烈火中,他和他的壁画化作烟尘,完完全全脱离了这个被功利物质控制的世界。
诗意栖居本就是人类本质的生存方式,但这种方式被劳绩物欲所限难以实现。我们今天的生活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娱乐消遣而不能安寧。但是,神性没有让人脱离大地与土壤,诗意来自神性,神性来自天空,天空就在头顶仰望处。思特里克兰德在仰望月亮的时候或许也在聆听神的诗意的指引,诞生于世俗,消弭于诗意中。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作者简介:温雅(1994—),女,汉族,云南德宏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