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自主课,有个性化色彩,是网络中的一个点,是给学生上的。“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标准概括为五个方面: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关键词】心目中 一堂好课
What is one good class in my heart
Chen Xiaoming
【Abstract】The writer thinks that one good class should be one learning class, one independent class, should have the individual color, is one point in the network and is prepared for students. The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one good “new basic education” class includes five aspects: one significative class, namely one well-knit class; one effective class, namely one substantial class; one creative class, namely one plentiful class; one normal class, namely one natural class and one class which needs to perfected, namely one true class.
【Keywords】In one’s heart A good class
自我加入课改的行列中,一年四季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深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课首先贵在于创造,但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的教法,只要得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作为“一堂心目中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进行归纳。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学期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一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堂好课应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关键词】心目中 一堂好课
What is one good class in my heart
Chen Xiaoming
【Abstract】The writer thinks that one good class should be one learning class, one independent class, should have the individual color, is one point in the network and is prepared for students. The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one good “new basic education” class includes five aspects: one significative class, namely one well-knit class; one effective class, namely one substantial class; one creative class, namely one plentiful class; one normal class, namely one natural class and one class which needs to perfected, namely one true class.
【Keywords】In one’s heart A good class
自我加入课改的行列中,一年四季的孜孜以求、365个日日夜夜的深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课首先贵在于创造,但没有唯一的评价标准。俗话说:“各有各的教法,只要得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作为“一堂心目中好课”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进行归纳。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学期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一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堂好课应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