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圆 尾牙情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l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诗圣杜甫讴歌冬至节的《小至》,诗中不仅流露出诗人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也道出了冬至后白昼渐长,阴尽阳至,阳气渐舒,虽瑟瑟寒风,叶落萧萧,但一切都孕育着无限春意与生机。毕竟,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花绚烂,夏木峥嵘,秋风瑟瑟,冬雪皑皑。时光匆匆而过,一年四季的轮回,转眼冬至来了,如一位稳重端庄的女子翩翩而至,又像一首悠远的古典音乐,在冷冷的时光中,流淌一份厚重与安详。冬至,古人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的说法。在闽南漳州俗称“冬节”,它和清明一样在二十四节气中,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冬至节气的来临,预示着真正冬天的到来,这一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正所谓 “冬节一暝二暝长”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在《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在漳州,一提起冬至,就会想到祭祖、吃冬节圆的习俗,冬节圆成了我们共同记忆的符号,也承载了许多值得今天的我们共同追忆的东西。
  人们常说“冬至小年兜”,每逢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搓“冬节圆”,搓“冬节圆”如同一个文化信号,唤醒我们共同的记忆,拨动我们细微的情结。冬节圆也叫“尾圆”,元宵节搓的元宵圆叫“头圆”,这样头尾都圆,象征着全家人一年从头到尾都圆满安康。汤圆又称“米圆”,其实就是糯米做成的丸子。最早搓汤圆的工序是很考究的,首先把浸泡好的糯米,隔天磨成浆装在布袋里,再在布袋上面压块石块沥干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团了,将它搓成圆子的形状下锅煮熟,冬至丸子便大功告成了。因丸子有圆圆的外形,古人便以之象征“阳”,以表示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如今,做汤圆的工序简单,只要把现成的糯米粉掺入冷水,揉成面团,将糯米粉团揉到一定软度,至表面光滑,就立即可搓成了汤圆。大人小孩围成圈开始搓汤圆了,有时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会将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红粉,成为红、白相伴的圆仔。淘气的小孩子在搓冬至圆的糯米团捏出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小兔、小鸡、小狗等,俗称“做鸡母狗仔”。大人们还会饶有兴趣地边搓边说: “搓圆搓圆,大家都赚钱”,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唱起闽南童谣:“咱厝人,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钱。”这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很自然地让人想到《漳州杂诗》:“祭先礼佛典相沿,冬至家家捣米便。老妇殷勤儿女乐,闽乡风味有搓圆。”
  搓完汤圆后就开始煮汤圆了,煮汤圆各种做法,别有风味。有“甜”“咸”两种,一种是红糖汤圆,捏好的圆仔放入锅中,煮的时候再放入红糖,黏稠的汤汁就像浓浆一样。另外一种咸汤圆,香菇、瘦肉、白菜丝、虾米佐料等放入锅中爆出香味,倒入清水烧开,再放入圆仔,撒上葱花,汤圆晶莹剔透,散发光泽,整间屋子顿时弥漫着汤圆的味道。煮完汤圆,主妇们盛一碗汤圆,点上香,敬奉灶君公等诸神,祈求日子过得平安,合家团圆幸福。最撩人口味就属吃汤圆了,俗话说“冬节过,加一岁。”全家人坐在桌边,吃碗热腾腾的冬至圆,有嚼劲,有弹性,滑滑的,香香的,甜的、咸的各种口味萦绕齿间,说不尽的甜蜜,道不尽的幸福……冬至的情愫宛若沁香四溢汤圆,每一个汤圆都是美好的祝愿,热腾腾、香喷喷,顿时驱走严冬的寒冷,心中的暖意油然而升,告别旧日时光,祈求来年的日子即使没有红红火火,也要平静安康,或许这就是我们朴实的漳州人最朴素的人生愿景吧。
  吃汤圆时,人们不免津津乐道关于汤圆的传说故事。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蔡新,漳浦县人,早年家境清贫,但学习刻苦努力。有一天,蔡新要到漳州府参加岁考,而从漳浦县到漳州府必须经过九龙岭。蔡新五更赶路,来到九龙岭已是日头偏西,肚子也饿得打響鼓。九龙岭上有一个70多岁的老汉常年在这里卖汤圆,生意十分红火,买汤圆的人排成了长龙,蔡新眼看日落西山,唯恐行程,便求长者先卖给他。无奈,卖汤圆的老汉说:“我卖汤圆,不分年幼年长、身份贵贱,都是先来先买。”蔡新仰天长叹:“我数年寒窗,只盼今朝赴考,若误了今日,影响我一生的仕途。”老汉说:“既然你是个读圣贤书的,我有一句上联,‘九龙岭上日日冬节’,你如果能对出下联,我马上把汤圆卖给你。”蔡新一听这八个字却包括了地理、节令、民俗,他一时对不上来,惭愧得满面通红,只好忍着饥饿负气赶路进城。几年后,蔡新进京赴考中了进士,衣锦还乡,入闽后由水道坐船回家。当官船驶到漳浦的六鳌港湾时,已是夜晚,只见渔船上渔灯齐明,倒映入海,如元宵夜华灯璀璨。蔡新见此美景,不禁文思如泉涌,脱口而出:“六鳌港内夜夜元宵。”蔡新突然想到这不正好和当年老汉所出上联相对吗?之后,他前往九龙岭,想要拜会老汉,可惜老汉已去世三年。“九龙岭上日日冬节,六鳌港内夜夜元宵”,这副佳联就这样代代流传。
  听老一辈人说,古人不光在冬节时搓汤圆吃汤圆,还有比现代人更讲究的“粘丸子”。也就是将汤圆粘贴在门扉、灶台或器物上,故“门扉器物,各粘丸其上”。 糯米圆象征团圆和吉利,以传达“丰收有余”的美好祝愿,并祈求合家平安。这奇特的“粘丸子”习俗,现在已不流行了,但不管岁月怎么变迁,冬至圆那温馨醇厚的乡愁味道不变,节日唤起的那份情愫永恒不变。
  记得小时候,乡下老家过冬至一直有祭拜祖宗的习俗 。家族人到祖宗的坟头添把土,上柱香,还在家备些酒菜,烧些纸钱,祈求祖宗们保佑一家人来年的平安与发达。年幼时我对上坟祭祖懵懵懂懂,只知道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虔诚地叩头祭拜后,好吃的我们终究是要大饱口福的,如鸭蛋、甜粿等糕点。氤氲在我的记忆深处的还有奶奶常说的冬至闽南谚语:“冬节在月头,要寒年暝兜;冬节月中央,无雪甲无霜;冬节在月尾,要寒正二月”…… 如今,在漳州城,冬至祭祖的习俗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县城及周边部分农村,还保留着上坟祭祖的习俗,世家大族有祠堂的,族众聚集,共同祭祀先祖。诚然,节日是用来纪念的,习俗是用来传承的。不管以何种方式纪念,都是传承绵延一种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   如果说冬至是一个温情的节日,它以特有的习俗释放着浓浓的韵味,那么尾牙便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一些商家老板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所谓尾牙就是本年最后的一次祭祀,民间置办祭品上供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这一天,家家户户“做尾牙”,敬地基主,供品中有鸡、鱼、猪和水果等,昭示了老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家庭幸福的美好追求。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老漳州人有这样的说法,尾牙启新春。从尾牙开始,就已经意味着迎春大门的正式开启。古早的尾牙宴“既是慰劳日,又是相送日”。在尾牙这一天,商家一般会给他们分发奖金红包,还有明年是否要继续雇用,也要在这天做最后的决定。尾牙宴最后一道菜一般是一盘鸡,如果明年要“辞头路”(闽南语,解聘)哪一个雇工,就将鸡头朝向谁,如果有不止一个“辞头路”的人,就拿起筷子夹起鸡头分别朝向将解聘的雇工。要是不想解聘谁的话,就把鸡头对准自己。这些不动言词的辞退风俗,却令人感到十分尴尬,后来便逐渐废除,改为通过介绍人转达辞退之意。而现今吃“尾牙”已经逐渐演变成公司年终的重要聚会,员工联欢,老板宣布重要的决定,甚至年终奖金发放都在“尾牙宴”上进行。不少老板都愿意借这个机会和员工聚聚,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凝聚力。
  而紧跟其后,民俗味较浓的则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称“送尪 ”。家家户户都有个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来监视人间的神,每年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汇报这一家人的善恶表现,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来。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叫“祭灶”。祭灶时,以三牲酒禮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饼饴糖必不可少,祈求宅君“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为了给灶神照明,香灯供奉到天明。这样隆重的祭拜方式昭示人们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民俗传承。唐代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这种传统习俗饶有情趣,至今,人们对祭灶这种生生不息的习俗传承亘古不变。
  从冬至到尾牙和“送尪”的民间习俗,每一个习俗都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追忆。这种隆重的节日习俗如同强力的粘合剂凝聚着漳州人,这种一脉恒定的民俗信仰的传承或许就是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它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浓重的情结,温暖的味道。这种味道的馨香丝丝缕缕地渗入我们心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种温情的回忆,这种情愫世世代代传承、绵延……
其他文献
那几株野百合,给我的是关于生命和美感的记忆。  在黝黑的崖壁上,它白得像忘记融化的雪,像一簇静止温柔的闪电,那洁白的身影,洁白的形态,二十多年了,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摇曳。  20世纪90年代,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山上的一所小学校里教书。我在那所海拔600多米的小学里教了三年书。从一年级教起,一直带着那32个孩子,教到他们上三年级。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虽然经历过师范学校的见习和实习,但还是有
期刊
周庄是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家协会江南水乡文学创作生活基地。  周庄,位于苏州昆山市,被评为“全国第一水乡”并非浪得虚名。“周庄旅游”在全国旅游系统近3000万从业人员中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单位”,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旅游品牌。  周庄镇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环抱之中,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相联。水道纵横交错,堪称水泽国。更难得是这些纵横交错的水道中还保留了元、明、清十四座古桥。整
期刊
时常在傍晚时分,坐在梅园路建设银行对面的“诏安老菜脯粥店”里,点上一碗青尾虾菜脯粥,透过玻璃橱窗望着窗外人来人往,感受着诏安人特有的怡然自得的“慢生活”节奏。  诏安人的“慢”,体现在饮食上,可以是慢熬细炖、不计时间成本的精挑细选,就像眼前的这碗“老菜脯海鲜粥”,据说选用的海虾是刚刚离岸的甲洲青尾虾,以慢火熬制出来的筒骨汤做底味(之所以选用筒骨熬制,诏安人的说法也是因为比起猪头骨、排骨,猪筒骨熬出
期刊
我所居住的小区大门位于漳华路,漳华路是后面这些年拓宽的,亮亮堂堂的,能跑四车道的车。漳华路还是一条分界线,分出了路两边截然不同的两大景象,对面是工人新村、经济适用房和一个老厂,而我住的这一面有我们的还算新的小区,还有邻近的新建筑。也就是说我们这一面代表新,另一面代表旧,我甚至想说,漳华路像一把刀,一刀切出不同的景色,兴旺与衰败的景色。我甚至还能穿越般地看到若干年前的工业和农业。若干年前对面是工业,
期刊
“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这句颇有意境的形容,为月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陶醉,更让人浮想联翩!  月港,一条打开明朝海禁门户的港湾,一座兴起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县城,狭长古朴的古街深沉宁静,燕尾飞檐的庙宇酣然惬意,朱瓦白墙的古厝岁月斑驳,青石铺筑的码头光影流泻,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以沉静的姿态跃然眼眸。  江风在无声处悄然而至,轻拂着游人的脸颊和发丝,随着数位老人在欢声笑语的闲谈轻聊中此起彼
期刊
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长林自然村有一座土楼,因它隐藏于翠色掩映的崇山峻岭之中,而称它为翠林楼。又因它是福建土楼中最小的一座圆土楼,而称它为袖珍土楼。我早就听说过翠林楼了,可一直没机会去观看。  一日,小陈约我陪厦门和漳州来的朋友去看翠林楼。开车的小曾是小陈的朋友。他带路,其他朋友坐的两部车子跟在后边。从县城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了长林自然村。一进村口就看到了一座庙宇。车子从庙前经过,就来到了翠林楼前的宽
期刊
云霄县火田镇七里铺村碧云寺,县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七里桥亭。溪流两岸古榕翠竹相互荫翳,亭东侧有明代所建佛教寺院又称“碧云亭”,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建。原为“和义桥”桥亭,奉祀观音菩萨。该亭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圆形石柱,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该亭外立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重修碑3 通。亭后有唐代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墓葬。1986年于原址重修,并建“
期刊
九侯山系乌山支脉,在诏安县城以北15公里的湖内村,有九大山峰并列,尊若公侯。主峰西山岩海拔1117米,最高为天柱峰。九侯山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中心景区民间俗称“九侯岩”,面积25平方公里。  九侯岩层峦叠嶂,烟岚起伏,据《漳州图经》记载:“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峰 ,故名。”九侯岩又以九侯禅寺为主体,周围天然生成十八景、二十四奇观,被誉为“万山第一”。“山峻、水秀、树
期刊
父亲经常和我们提起,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  当年,因为家庭“成份高”的问题,当母亲爱上比她大十岁的英俊帅气的父亲时,父亲家里极力反对。出身“三代贫农”的父亲,“阶级成份”明显要比母亲优越得多。只因为两人的情投意合,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到一起。一桌一椅一张床就成了他们结婚的全部家当。那年母亲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华。  母亲得到父亲家认可是在结婚后。刚进门时,以父亲的话说,过惯了富足生活的母亲,对家务
期刊
“我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护送您,我们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去死,包括自己的父亲,母亲,孩子,还有兄弟姐妹,也随时都可能会死,但我们为什么还接了这个任务啊?因为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在党旗下宣过誓:牺牲个人,严守秘密……”当船老大潘雨青被洋大叔误解羞辱后,情绪激动地说的这番话,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无数共产党员遭到追捕、屠杀。我们党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正是从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