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粤教版高中音乐必修教材《音乐鉴赏》马思聪的“思乡曲”的教学片断为例,阐述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人文素养的沉淀。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分解乐曲的要素深入赏析,并把音乐鉴赏与歌唱、演奏等活动有机融合,让学生聆听感受、模仿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学会鉴赏,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课程做了明确的表述:音乐鉴赏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音乐课程。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在高一学段开设音乐鉴赏必修课,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心理品质逐步走向独立,能通过行动展现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自我。虽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鉴赏课绝不是一个“听”字而已,高中生要真正学会音乐鉴赏,教师的启发引导很重要。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如何运用更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起学生的鉴赏欲望,在鉴赏中审美、评价等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笔者通过“思乡曲”一节的教学实践,对鉴赏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提出音乐鉴赏教学策略,以便为有效教学提供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情景1:播放怀旧朦胧的山水国画,泛黄的色调,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远山,诗意,唯美,让课前的喧闹一下变得宁静,怀旧情绪在教室慢慢升起。
情景2:播放乐曲《思乡曲》整体。让绵长、思念之情渐渐蔓延。
师:刚才我们大家听到的这支乐曲,你的感受是什么?表现的是何种情绪?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生: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淡淡的忧伤,旋律很美!
师:是的,说的很好,这是我国典型的表达思念故乡的乐曲。这支乐曲是怎样表现对故乡思念的情怀的呢?具体来说,比如在起始段,琴声缠绵、哀伤,后有一个重复,声音更加轻柔、哀怨,仿佛在低低的叹息,仿佛在倾诉自己的乡愁。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今天我們来赏析马思聪的《思乡曲》。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准备和铺垫,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山水画,先让学生视觉感受美好的意境,接着飘起缠绵思乡曲是听觉的刺激,然后师生的思维的对话活跃起来,其中教师的提问及言语体现了教师厚重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情景创设,教师较快地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思乡音乐主题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恰当的教学情境设计能使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起点状态连接,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以调控教学的格调和气氛。因而创设情境是音乐鉴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不管是在课程导入,或是过渡,或是重难点问题的突出和突破,融入情感情景创设便能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二、授课环节
(一)通过思维对话理解乐曲的风格和体裁
师:这首深情、缠绵、忧伤的曲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知道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著名的作曲家。
课件:示马思聪简介和代表作品。演示以《思乡曲》主题音乐为背景,播放日本侵华一些资料图片。
师:《思乡曲》是一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乐曲,是马思聪在客居他国时思念家乡而写的,是在日本侵华家国河山破碎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题采用内蒙哪首民歌的旋律?是什么曲式?
生:《城墙上跑马》,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师:是的,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的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我们再来仔细品味A部分第一段。
课件:播放《思乡曲》A部分第一段民歌旋律。
师:请同学们从速度、力度、色彩方面再次体会感悟第一段乐曲是如何表现的 ?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这基本主题整个旋律又完整地重复了一遍?小组讨论,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略)
设计意图:乐曲的体裁和风格的学习,及音乐文化背景的学习是鉴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从知识的角度通过提问对话,让学生熟悉理解音乐的主题。本环节,教师还引入了小组讨论,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提问有很强的导向性。
(二)分段赏析乐曲的表现手法
课件:播放A部分第二段。(感受第一次变奏)
师:同学们感受到第一次变奏吗?与第一段比较,相同的骨干音有哪些?想想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何联系?
生: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
课件:播放A部分第三段。(感受第二次变奏)
师:同学们听听骨干音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吗?第三段有什么功能?
生:骨干音完全相同。
师:是的,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
教师点拨: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带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变奏的手法。A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歌的行板,旋律基本与原民歌相同,如诉如泣,音色凄凉,思乡之情非常浓烈,接着为第一个变奏并展开,旋律缠绵,幽爱如歌,表达思乡人的迷茫心情,紧接着又再次变奏,此时的音调高昂,旋律激荡奔放,富于跳跃性,表达了悲壮的情绪。
课件:示作品曲式结构图A、B、A’, 播放B片段,师生讨论。 师:我们继续来赏析B部分音乐。请仔细聆听,分析B部分与A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又表现了什么情绪?
生: B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课件:播放A’部分片段。提醒学生。
师:我们来赏析A’部分,请特别注意聆听结尾。A’部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小组讨论。
生:与A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相同,结尾似乎不协和。为什么?
教师点拨:A’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A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分段欣赏,提高了教学效益。特别是A部分的重点聆听和剖析,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比较分析,教师及时精到的分析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本乐曲的创作的精髓,进一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要在聆听的基础上真正的学会听。怎样才谓之“会听”?如果把对音乐的欣赏只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是不能达到鉴赏的目标的。只有像这样深入到乐曲的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準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分析比较是关键。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应该是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鉴赏活动,用不同的音乐乐曲让学生比较鉴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较中,评出高低,论出优劣,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结合歌唱赏识乐曲的音准节奏
第一步:教师高水平的范唱《城墙上跑马》的乐谱两遍。
第二步:教师伴奏,学生跟唱。
第三步:学生歌唱。
设计意图:听唱并举,把鉴赏和歌唱有机地融合,在认真把握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音乐旋律记忆更为深刻,更深刻理解感悟作品内涵深层次感悟乐曲的特色。
在把握音准节奏等环节上教师高水平的范唱是对歌曲进行完美演绎是必要途径,这样有助于学生模仿。通过学习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能注意表现感情的起伏,更能体会音高、音准方面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歌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有更进一步的印象,同时还能对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装饰音唱法等分解指导。
三、搭建舞台巩固拓展
课前布置各小组排演5分钟的有关思乡主题表演节目,可以是小组合唱、个人乐器演奏等方式。课堂上选择小组进行表演。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堂上选择了班上其中两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组合唱《故乡的亲人》,一组同学代表小提琴演奏。同学、教师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课前指导排练,上课提供展示的舞台。把音乐的学习拓展到了课外,在这里还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排演过程中培养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不论是要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作评价的学生。课堂节目表演是高中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的环节,学生的表演能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健康的精神状态、合作互助、同伴引领都能有一定的发展,从这角度来看这样也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音乐鉴赏课中,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是一个有效的巩固拓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教师可以课前或课后布置开展表演活动,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一定形式的排练中去。在排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个性化或分小组有针对性地指导,把鉴赏知识和排练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获益更多。在排练实践中,学生的表演水平和鉴赏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宝贵的表演的舞台和同伴观众,教师给予适当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点评指导。
总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教会学生从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曲式结构特点等方面赏析,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达到深层次的赏识什么是美,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人文素养的沉淀,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积极启发诱导,把音乐鉴赏与歌唱、演奏等有机融合,让学生聆听感受、模仿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真正学会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的,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张秀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徐灵芳.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天地, 2009(11).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课程标准对音乐鉴赏课程做了明确的表述:音乐鉴赏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音乐课程。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在高一学段开设音乐鉴赏必修课,是实现这一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高中学生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心理品质逐步走向独立,能通过行动展现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自我。虽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鉴赏课绝不是一个“听”字而已,高中生要真正学会音乐鉴赏,教师的启发引导很重要。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如何运用更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起学生的鉴赏欲望,在鉴赏中审美、评价等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笔者通过“思乡曲”一节的教学实践,对鉴赏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提出音乐鉴赏教学策略,以便为有效教学提供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情景1:播放怀旧朦胧的山水国画,泛黄的色调,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远山,诗意,唯美,让课前的喧闹一下变得宁静,怀旧情绪在教室慢慢升起。
情景2:播放乐曲《思乡曲》整体。让绵长、思念之情渐渐蔓延。
师:刚才我们大家听到的这支乐曲,你的感受是什么?表现的是何种情绪?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生: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淡淡的忧伤,旋律很美!
师:是的,说的很好,这是我国典型的表达思念故乡的乐曲。这支乐曲是怎样表现对故乡思念的情怀的呢?具体来说,比如在起始段,琴声缠绵、哀伤,后有一个重复,声音更加轻柔、哀怨,仿佛在低低的叹息,仿佛在倾诉自己的乡愁。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思乡这一永恒的主题。今天我們来赏析马思聪的《思乡曲》。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准备和铺垫,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山水画,先让学生视觉感受美好的意境,接着飘起缠绵思乡曲是听觉的刺激,然后师生的思维的对话活跃起来,其中教师的提问及言语体现了教师厚重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情景创设,教师较快地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思乡音乐主题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恰当的教学情境设计能使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起点状态连接,使学生如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可以调控教学的格调和气氛。因而创设情境是音乐鉴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不管是在课程导入,或是过渡,或是重难点问题的突出和突破,融入情感情景创设便能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二、授课环节
(一)通过思维对话理解乐曲的风格和体裁
师:这首深情、缠绵、忧伤的曲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知道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著名的作曲家。
课件:示马思聪简介和代表作品。演示以《思乡曲》主题音乐为背景,播放日本侵华一些资料图片。
师:《思乡曲》是一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乐曲,是马思聪在客居他国时思念家乡而写的,是在日本侵华家国河山破碎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题采用内蒙哪首民歌的旋律?是什么曲式?
生:《城墙上跑马》,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师:是的,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的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我们再来仔细品味A部分第一段。
课件:播放《思乡曲》A部分第一段民歌旋律。
师:请同学们从速度、力度、色彩方面再次体会感悟第一段乐曲是如何表现的 ?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这基本主题整个旋律又完整地重复了一遍?小组讨论,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略)
设计意图:乐曲的体裁和风格的学习,及音乐文化背景的学习是鉴赏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教师从知识的角度通过提问对话,让学生熟悉理解音乐的主题。本环节,教师还引入了小组讨论,生生互动,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学习的气氛。提问有很强的导向性。
(二)分段赏析乐曲的表现手法
课件:播放A部分第二段。(感受第一次变奏)
师:同学们感受到第一次变奏吗?与第一段比较,相同的骨干音有哪些?想想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何联系?
生: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奏与引伸,相同骨干音有1、2、3、5、6。
课件:播放A部分第三段。(感受第二次变奏)
师:同学们听听骨干音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吗?第三段有什么功能?
生:骨干音完全相同。
师:是的,第一段与第三段音乐有着更为广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骨干音完全相同上。第三段具有第一段音乐一定的再现功能。
教师点拨: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带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变奏的手法。A部分柔和、带有暗淡色彩的旋律以一种感叹的诉说语调,把思念故乡时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歌的行板,旋律基本与原民歌相同,如诉如泣,音色凄凉,思乡之情非常浓烈,接着为第一个变奏并展开,旋律缠绵,幽爱如歌,表达思乡人的迷茫心情,紧接着又再次变奏,此时的音调高昂,旋律激荡奔放,富于跳跃性,表达了悲壮的情绪。
课件:示作品曲式结构图A、B、A’, 播放B片段,师生讨论。 师:我们继续来赏析B部分音乐。请仔细聆听,分析B部分与A部分的音乐在速度、情绪在有什么不同?它又表现了什么情绪?
生: B部分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明朗,似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又似游子梦回故里,沉醉在亲人中间,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课件:播放A’部分片段。提醒学生。
师:我们来赏析A’部分,请特别注意聆听结尾。A’部分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它又表现了什么情感?小组讨论。
生:与A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相同,结尾似乎不协和。为什么?
教师点拨:A’部分音乐是一个缩减再现的段落,仅仅变化再现了A部分第一段的音乐旋律,并移高了一个八度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领学生分段欣赏,提高了教学效益。特别是A部分的重点聆听和剖析,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比较分析,教师及时精到的分析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本乐曲的创作的精髓,进一步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是要在聆听的基础上真正的学会听。怎样才谓之“会听”?如果把对音乐的欣赏只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是不能达到鉴赏的目标的。只有像这样深入到乐曲的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準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分析比较是关键。高中音乐鉴赏课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应该是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鉴赏活动,用不同的音乐乐曲让学生比较鉴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较中,评出高低,论出优劣,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三)结合歌唱赏识乐曲的音准节奏
第一步:教师高水平的范唱《城墙上跑马》的乐谱两遍。
第二步:教师伴奏,学生跟唱。
第三步:学生歌唱。
设计意图:听唱并举,把鉴赏和歌唱有机地融合,在认真把握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音乐旋律记忆更为深刻,更深刻理解感悟作品内涵深层次感悟乐曲的特色。
在把握音准节奏等环节上教师高水平的范唱是对歌曲进行完美演绎是必要途径,这样有助于学生模仿。通过学习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能注意表现感情的起伏,更能体会音高、音准方面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歌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有更进一步的印象,同时还能对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装饰音唱法等分解指导。
三、搭建舞台巩固拓展
课前布置各小组排演5分钟的有关思乡主题表演节目,可以是小组合唱、个人乐器演奏等方式。课堂上选择小组进行表演。
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堂上选择了班上其中两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组合唱《故乡的亲人》,一组同学代表小提琴演奏。同学、教师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课前指导排练,上课提供展示的舞台。把音乐的学习拓展到了课外,在这里还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排演过程中培养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不论是要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作评价的学生。课堂节目表演是高中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的环节,学生的表演能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健康的精神状态、合作互助、同伴引领都能有一定的发展,从这角度来看这样也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音乐鉴赏课中,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是一个有效的巩固拓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教师可以课前或课后布置开展表演活动,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一定形式的排练中去。在排练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个性化或分小组有针对性地指导,把鉴赏知识和排练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获益更多。在排练实践中,学生的表演水平和鉴赏水平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宝贵的表演的舞台和同伴观众,教师给予适当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点评指导。
总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要教会学生从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曲式结构特点等方面赏析,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达到深层次的赏识什么是美,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因而音乐鉴赏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人文素养的沉淀,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积极启发诱导,把音乐鉴赏与歌唱、演奏等有机融合,让学生聆听感受、模仿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真正学会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的,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张秀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徐灵芳.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天地,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