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习活动”优化自读课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vssa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情调查】
  为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笔者设计了三项学生预学作业:
  预学一:《溜索》这篇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孔乙己》《变色龙》)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像这样的文章该怎么读?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预学二:通读课文,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预学三: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难忘的、有意思的发现是值得分享的?写一则“说说”。
  学生的发现:
  《溜索》是一篇耐读、朴实的小小说:语言平白,注重细节的描写与环境的渲染,没有过分华丽的修辞;情节紧凑,写出了马帮生活的凶险异常,连牲口都望而却步;细节处彰显雄壮美,将故事情节蕴含在独特的语言之中。
  学生的疑惑:
  文中频繁出现的鹰象征什么?为何首领与汉子望着第三次出现的“鹰”说“蛇”?文章最后写鹰捕食蛇的画面,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可以将语言变得如此接地气,给人强烈的画面感?
  [分析]课堂的起点应是调动、唤醒、激活学生的过往体验。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下册小说单元的学习,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基本具备。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学的发现、疑惑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笔者依照这些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阿城小说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本、植入角度,深入探究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
  [活动设计]
  参照示例,完成学习单(表1)。
  [设计分析]
  学习活动的设置就是给予一种情境,让学生不是空泛地读,而是开启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碰撞之旅。“综合发现”的示例正是对部分学生预学疑惑的引导。以表格及示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助学支架,使学生探究的指向性更明确,并于学习活动中逐步将探究固化为阅读策略。
  二、提炼优化、植入知识,整体把握阿城小说的风格特点
  [活动设计]
  结合“知识卡片”,联系小说语言特点的探究内容,小组讨论阿城小说的风格特点。
  知识卡片
  小说的风格根植于作品的内容而表现于作品的形式,是小说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的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它具体体现了小说家处理素材、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特色。
  [设计分析]
  孙绍振说:“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性的创作性风格分析出来。”在自读课教学中,“学习活动”指向学生对文本的梳理、整合、积累,强化分享个人阅读所得,充分发挥学生间自品、合作、优化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拓展阅读、植入生活,整理阿城小说的风格
  [引发思考]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你觉得阿城是一个怎样的作家?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没几个,但他曾经说:“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让我们在课后阅读阿城的作品,在生活中走近阿城,继而走进阿城的文字。
  [活动设计]
  (1)小组合作阅读《棋王》,继续听阿城讲故事,欣赏阿城小说的语言,了解阿城小说的风格。
  (2)通过拓展阅读阿城其他的文章,以及学者对阿城作品的评价,整理阿城小说的风格。
  [设计分析]
  这是课后拓展阅读作业。温儒敏说:“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和学生们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这节课把课前、课中、课后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充分的自读自悟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设计、磨课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是经过几轮的设计、磨课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用“学习活动”优化自读课教学形成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活动设计应贯穿整个自读过程
  叶圣陶先生指出:“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用“学习活动”贯穿自读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预学作业是起点,在预学基础上进行课中活动设计,然后在课中阅读的基础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
  第一次“学习任务”设计了两个内容:
  [任务一]请选择《溜索》小说中出场的人、物,围绕“溜索”这一情节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并谈谈发现。(备选:首领、马帮汉子、“我”、马、牛)
  [任务二]毕飞宇说:“简洁是短篇小说的灵魂,也是短篇小说的秘密。”请从不同角度(人、物、环境等),结合文本内容,体会阿城小说简洁的特点。
  课前,笔者以为凭借这两个任务能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小说语言”。可在学生实践后,笔者发现第一个任务的设置是无意义的,而第二个任务指向性不明确。活动设计的一步步完善,呈现着教师对“自读”的理解痕迹,为自读课教学的探索和改进丰富了经验。在修改中,笔者逐渐领会了阙银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说的话:“课堂要从学生的学立意;要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设置适切的合理的任务;要依照文章的特质,从文本一个细小、轻巧、直接的角度切入,设置活动,为学生建立独立阅读的学习支架。”
  二、自读课教学应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介入的界限、程度是一种学问。第一次试教,笔者撑着自主合作的幌子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但因为活动目标过于空泛,指向性不明确,探究过程漫无目的,以至于探究结果五花八门。学生一展示,笔者极力想要使他们的发现靠近自己设定的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教读课模式。这导致自读环节滑行于表面,教学过程无序,课堂氛围沉闷,师生对话无效。最后一次磨课,笔者还不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仅充当课堂的主持人,没有追问、引导,给予学生深入探究的扶手,导致课堂留了诸多遗憾。后来,阙老师说,具备了相关意识,教师就能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渐把控好自己在自读课中的状态。
  人民教育出版社尤炜老师说:“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导读导学,不是讲解。”教师是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陪伴者。教师要走入学生之中,适时适度地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渐渐由感性而至理性。“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自读指导之路需在教学实践中慢慢修炼。
  三、自读课教学应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真实的自读”,并以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学习任务,走上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自读阶梯。从笔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阿城作品的风格能窥见一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既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又不断在交流讨论观点的过程中进行联系、比较、探究、重构等思维训练,提升阅读思维能力。继而,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旨在让学生主动积累、探究、梳理与整合,并获得方法,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分享学习的成果和经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在语文生活中探索的愿望,成为有深度的阅读者、学习者和探索者。
其他文献
摘 要: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文共9节文字。关于这9节文字的结构,语文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有争论的第6节的重点分析,并梳理全文的改进思路,可以得出:文章第1节为第一部分,第9节为最后一部分,而第2~8节应该合起来为一部分,不宜分为两部分。  关键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章结构;复句结构  一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同时收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期刊
摘 要:吴伯箫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灯笼》,用散文的笔法书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它是作者想要创作的具有“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情感”“散文的篇幅结构”特征的新文体的最佳代表。   关键词:《灯笼》;小说;诗歌;散文  《灯笼》出自吴伯箫的散文集《羽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无花果——我与散文》一文中,作者曾提到1935年在青岛时,“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
期刊
引 言:群文阅读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个课时)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走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群文阅读将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形式、新的实践、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如何展开?如何在阅读中处理好单篇与“群文”阅读的关系?如何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如何在阅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围绕着这些思考,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于2018年
期刊
根据调查显示,全国各类困境儿童达数百万之多。政府和社会对各类儿童事件给予充分关注,纵观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虽然儿童福利保障范围有所扩展,但困境儿童的福利供给仍不容乐观。本研究首先从国内、国外角度对福利多元主义、困境儿童、儿童福利及多元供给主体作了系统的综述,了解到国内外儿困境儿童福利状况优势及不足,进而对我国困境儿童福利供给进行研究。通过对困境儿童福利制度发展历史脉络的分析,了解到“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着自己的需求”等更为丰富、健康的儿童观开始渗透到我国民众思想内、困境儿童福利法律法规取得阶段性成就、管理及
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变色龙》一文的教学,常规做法是遵循小说三要素原则,从人物、情节、环境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尤其注重从情节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过程。解读时较多侧重从狗的不同称谓(疯狗、小狗、下贱胚子、名贵的狗、野狗、伶俐的狗等)入手,再结合相应描写片段让学生解读
期刊
摘 要: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文中的一种教学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旁批这一教学资源?肖培东老师的《一棵小桃树》教学很值得我们学习。肖老师借助旁批,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借助旁批提示的方法自主阅读,最后引导学生悟出文中不寻常的情。  关键词:自读课;旁批;《一棵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在《一棵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成为外国留学生的首选国家,留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及社会融入需求成为目前我们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天津理工大学留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其跨文化适应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探讨留学研究生社会支持与跨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跨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个体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跨文化适应水平越好,同时也表明提升来华留学研
摘 要:根据小说文本的特点和读者自身的阅读经验,对小说结尾进行续写教学具有生发性意义。这不仅是多重性的对话教学,也是迁移性的体验教学,更是生发性的语境教学。在实施结尾续写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文本的选择、教学策略的斟酌。  关键词:小说教学;结尾续写;教学策略  关于小说欣赏教学,余映潮认为,小说教学的课堂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经受赏析训练,其方式就是课堂写作。笔者认为,有效、实用的课堂写作
期刊
摘 要:对于同时入选初、高中教材的课文,高中的教学依然可以精读细教。以《老王》为例,高中段的教学可以通过分析文本的价值取向,确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符合高中教材编排意图的教学目标,并引领学生贴着文本语言进行重读解构,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目标;《老王》  《老王》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期刊
摘 要:相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无疑更为丰富、具体,具有针对性。比较分析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部分在阅读旨向、读物提示、读物推荐、标点符号等方面的数据变动和内容变化,可以发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强化了“阅读旨向”的文化性,二是对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量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