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就“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发情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六个方面对山西省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并以获得的数据资料为依据,总结其取得的成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农村中学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
农村中学 新课改 实施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发情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发情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发情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康宏霞.鹿泉市初中新课改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尹小艳.桂北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付丽萍(1982-),女,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农村中学 新课改 实施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即迎面而来,2002年秋季山西省11个市的几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正式启动,而全省的推广工作也于2005年秋全面展开,这么多年的新课改推广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总结。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山西省晋城市的某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能对农村中学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展开,问卷的设计主要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大量国内外课程改革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涵盖新课改实施的六大方面:教师对新课改认同和适应情况、教师参加课改培训情况、学生对新课改适应情况、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情况、课程开发情况和课程改革中的困难[1][2]。
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晋城市某农村中学的所有教师和部分学生。该校有26名教师,9个教学班,425名学生,它是一所农村镇级初中,于2005年秋开始实施新课改。在该校发放教师问卷26份,学生问卷10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教师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回收学生问卷98份,回收率98%,其中90份有效,有效率91.8%。经过统计发现,被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教师男女比例为3:2;学历水平方面大专层次的为16人,本科层次为10人;年龄层次方面20~35岁的有7人,36~45岁的有15人,46岁以上的4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
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进展程度,对某镇级中学教师对实施新课改的认可情况的调查如下: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持赞成态度,认为实施新课改有必要,且教师总体上对新课改“三维目标”表示赞同。
2.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和参与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改的顺利有效推进。对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
(1)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调查发现,70%的教师表示对新教材适应,其中11%的教师表示“非常适应”,59%的表示“比较适应”,仅有30%的教师表示“一般”或“不适应”。在问到“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时,56.2%的教师表示会“依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调整”,30.8%的表示“以教材为主”,另有13%的教师称“把教材当作教学内容的补充”。综上可知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还是比较适应的,在课堂上也会依照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
(2)教师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调查显示,73.1%的教师表示对新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很少教师反映“一般”或“不适应”;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课堂上会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参与课堂互动,讲课也会征求学生意见,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对新的教学方式总体也比较适应。
3.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情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教师参与新课改,首要条件是必须经过课改培训。该中学教师课改培训情况如下。
(1)培训的级别与次数情况
分析表1可知,在培训级别上,没有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等的培训;而在培训的次数上,课改自2005年实行以来,大部分教师参加过2次左右培训,极少部分教师参加过4次及以上的课改培训。可见,虽然该中学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课改培训,但在培训的次数上明显不足。
(2)培训的内容与形式情况
在培训的内容上,大部分教师反映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主要是一些新课改理念、新课改标准、一般教学策略等一些通识性的培训,而缺乏一些与具体学科、课题教学实例相结合的一些实用性培训,比如“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学科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等内容是教师普遍反映最希望的。
在培训的形式上,教师反映最多的是“听专家讲座、报告”“收看录像或VCD”等被动接受的方式,培训的形式过于乏味和单调。教师普遍希望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小组探讨、教学观摩、自我反思、案例研究、与课题结合的教育教学研讨等一些探究性的培训方式。
(3)对培训效果的看法情况
96.2%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有作用,但57.7%的教师认为培训“有些作用但不是很大”,认为“有很大作用”“作用较大”的教师则相对较少。
4.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
学生作为实施新课改的直接体验者,其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情况。对学生对新课改的适应情况的调查如下所示。
(1)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
(2)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情况
如表2显示,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仍有11.5%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如表3,在教材的内容上,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新教材的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如图1,在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满意情况上,7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29%的学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新教材无论是从难易程度还是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度以及对教师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满意和适应的。 (3)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况
通过调查访问个别学生后得知,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他们更加乐学好学了。他们表示会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搜集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5.新的教学评价实施情况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要求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过去注重以成绩情况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片面方式,发挥采用综合评价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该中学的教学评价情况如下所示。
(1)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调查显示,73%的该中学教师对用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看法表示认同,很少教师表示不赞成。学校也有明确的对教师和学生实行综合评价的细则,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映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评价为主,初一、初二实行月考制度,初三则实行周考制度,并且每次的考试成绩都贴榜公布,这种情况与实施新课改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成绩为主,分数成绩高低与教师职称晋升、奖金待遇、获得“优秀教师”资格等挂钩,大部分教师都为此抱怨学校的不公平。教师反映学校的综合评价细则其实是形同虚设,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通过对该中学个别学生的访谈得知,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他们反映教师比较偏爱成绩较好、听话的学生,而对成绩不好或不听话的学生则冷眼相看,经常训斥他们,使他们感到很不公平和不能正确地认识看待自己。学生反映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新的评价方式,对此感到很是气愤。
6.课程开发情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效实施新课改的基本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从崇尚教材权威观念的思维局限中跳出来,尝试主动开发丰富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1)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看法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在对课程开发的认识上,多数教师表示那只是课程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应该尝试着开发本土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将其编写成校本教材。
(2)教师课程开发情况
通过调查访谈可知,在“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很多教师表示仅是教材、参考资料、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而很少人表示可以利用当地及附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该中学大多数教师反映,自己并没有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本地的各种自然、社会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没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意参与编写以及自己的业务能力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导致该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由上可知,该中学教师总体利用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结论
由以上对该中学的调查可知,实施新课改七年以来(截至2012年),该中学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基本持赞成态度;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教材也比较适应,并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学生对新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所有教师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课改培训,基本上符合“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培训对教师也产生了一些作用;教师对新的评价方式基本持赞成态度等。
虽然该中学实施新课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教师原始学历过低和教师素质偏低,师资不足,缺乏高学历人才引进不利于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的次数过少,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单一、脱离教学实际、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推行综合评价有名而无实;教师开发本地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淡薄,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不适应校本教材的编写等。
2.建议
(1)求真务实地做好培训工作
由于目前的教师培训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培训形式单一,导致培训对教师的作用不大,因此,必须加强和求真务实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该中学所属的市和镇政府应适当拨款保证教师的培训经费供给,保证教师可以获得足够的受培训的机会,尤其要适当参与国家级的课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在培训内容上,课程培训机构应依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包括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水平、教龄、个人兴趣等个人条件与需求,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为切入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不能采取专家教授对教师一味地“填鸭”的方式,应以教师为主体,加强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辅以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实践考察、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增加中学教师参与课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善于利用远程网络培训、校本培训及研训结合等的方式。还应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培训机构应对中学教师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评估,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得反馈,进而了解教师的培训情况,为改进培训效果提供指导。
(2)尽快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制直接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价值取向。该中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评价细则,即对学生采取等级加分数,并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采取学校领导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而现实却是考试和分数被无限放大,推行综合评价有名无实,面对此种情形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和落实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务实地利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袋法”,切实做到以等级加分数的评价方式,要公正地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成长记录,反映其成长过程和结果,而非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取得社会认可的一种形式而已。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让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共同参与进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考试中,应注意“三维目标”的考察,考试内容应注意联系农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收集考试信息,利用考试促进学生的进步。 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以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判的方式,还应包括对待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等,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应切实做到以校领导评、教师自评与互评、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多角度来评价教师。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
(3)提高教师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由调查和访谈可知该中学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不足,要想扩展教师的课程资源,满足实施新课改的条件,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参考书等,一方面需要物力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镇级中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身就比较丰富,包括:民间的各种剪纸、山水画、笔墨等艺术,各种旅游人文景观,市里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还有学生经验与教师经验等隐性资源,以及学校附近的兄弟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要切实转变编写教材与自己无关的观念,而应尝试编写、使用校本教材、提高编写校本教材的业务能力,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最终达到扩展学生视野和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的。
(4)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体系
农村师资短缺、力量薄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新课改在农村中学的顺利、持续实施,可以建立市级优质中学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帮扶农村中学推进课改的机制,让农村中学教师在浓厚先进的课改氛围中受到启发,让市区优秀教师带动其课改的发展步伐。通过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城市援助农村的机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中学师资短缺和教师素质偏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黄辰华.新课程实施在农村中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康宏霞.鹿泉市初中新课改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尹小艳.桂北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实施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付丽萍(1982-),女,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