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印象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阵粽香,一波波惊浪。仿佛在约定好的时间中,在农历五月这个逐渐被炙热的阳光所笼罩的时候,一阵清风吹起了艾草与雄黄的气味,把重五的气息吹入了人们的心中,唤醒了有些昏沉的心灵。
  小时候过端午,奶奶总是买来一堆箬叶与馅料,在家中自己包粽子。铺好一张叶,将末端卷起,放在虎口处,一勺勺雪白的糯米落入卷起的叶中,颗颗圆润饱满,落下时互相碰撞,发出“沙沙”的声音,一粒粒的米蹦跳着,几下便铺成了一片洁白的犹如土丘般的饭团,加上几粒虾米,或是添几颗绿豆,再将余下的粽叶迅速翻折,不等我看清,那粽叶便已顺着饭团的形状,勾勒出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的形状,拿一条细绳,在粽子上绕几下,打个结,一个带着粽叶清香的粽子便呈现在眼前了。奶奶将粽子递给我,笑着说:“你看看,多好的一个粽子呀,放在锅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用手接过来,粽子捏在手里,似乎隔着粽叶还可以感受到里面颗颗饱满的米粒,有一种厚实感,又像是蕴含了奶奶对端午特别的情绪。“端午节,就是要吃粽子呀,吃了以后身体不怕毒——”奶奶一边笑着,一边将一个个粽子下锅煮。奶奶做的一个个四角玲珑的粽子,经沸水一滚,绝不会四下里散开,反而透出一阵浓厚的气味来。解开香腻的箬叶,一口咬下去,咬到了肉块或是虾米,欣喜间也愈加感受到节日的美好,对奶奶包粽子的本领也充满佩服之情。一旁仍在卷着粽叶的奶奶看到我吃得这么开心,也不禁笑出了声。
  粽子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味觉上一时的享受,它还是与传统的文化连在一起的情愫。我们吃粽子,便是体会长久以来民族的生活方式,便是感受在我们血脉中一直流淌着的历史与记忆。奶奶给我的粽子,让我触及她对这个节日的印象与尊重。以往包粽子、吃粽子的经历,也成为我充满亲情的美好回忆。
  在粽子氤氲的热气里,我是很不愿出门的。可待得河边上龙船的锣鼓一响,便只顾攥个粽子往岸沿上飞蹿。在河上漫天的声势里,解开粽子层层包裹的绿衣,咬上一口浓郁的糯香,看那些攒动的人影子也能让人心满意足了。那天划龙舟,规模很小,只在一条窄窄的河上划着,但来的人依然很多,划船的人一下一下地划着桨,有力而和谐。那龙舟,头尾高张,船身刻着古朴的花纹,涂着绿色的漆。龙头高高抬起,精神抖擞,好似因这个节日而变得传神。龙舟在河面上驶过,激起阵阵波浪,仿佛在拍打着历史的河岸。我想到了许多,想到那敦煌画上,东王公坐龙舟会西王母,“驾六龙以驭天”;想到宋人《龙舟图》中,舟舟竞相争渡,惊涛四起,热闹非凡的场景;更想到投汨罗江的屈原,因壮志未酬与国家多难而产生的巨大忧郁与悲愤,留下一卷《离骚》,留下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仰天长嘆一笑,在万念俱灰中投入滚滚激流中。重五的龙舟渡江,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体现。
  时间飞快,转眼间,农历五月又一次到来。端午节的习俗没有变,只是吃着店里买来的粽子,看看电视上的龙舟比赛,我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亲身的体验,也似乎少了那一种能切身感受到的时间与文化的气息。
  文化的内涵,不应这么轻易地失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装点,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长的精神根源,它的实际效益纵使很低,但它带给我们的思想上的力量却巨大无比,能使我们找到生活的一种情趣,找到自己民族的过往。像周作人说的:“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的必要——虽然是无用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风在河边吹起,四面都是清香与波浪。
  (指导教师:孙乐静)
其他文献
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分为物质、人际、精神等类型,并存在着量与质的区别。通过在全国范围的大样本实证调查发现,影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内部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职业信念"
许多中学生一写议论文就只会举例子,一个不够举两个,两个不够举三个,正面例子来几个,反面例子加一个,美其名曰: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当然,举那么多例子还有字数上的考虑吧。  那么,议论文写作中举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同学都会说:证明观点!那证明观点的什么呢?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呢,还是证明观点的错误呢?很多同学会说,当然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原来我们中学生认为的议论文就是这样的。  那么,对议论文的这种认识
期刊
2017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写作第二节依然是读后续写,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根据所给情节续写,使短文与续写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自2016年10月实行新高考以来,三次英语考试写作第二节均为读后续写,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相比于其他类型考题而言,读后续写对测试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这一点,从本次考试的试题与答题情况也可看出。  一、题型分析  与上两次考试一样,本次读
期刊
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却出现令人担忧的趋向,即教师教育的技术标准越来越细致,但价值信仰却越来越被遮蔽。教师教育被一种技术信仰所统治,失去自己的主张
初次见面时,他挺着圆滚滚的肚子站在讲台上,一双小眼睛嵌在圆圆的脸盘上。他浑身上下的线条不算深邃,反而有些圆润,像个大皮球。明亮的反着光的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一首小诗:  育人德为先,  才高品也尖。  初来识尔面,  中考把名显。  这是很清秀的行楷字体,笔锋中藏着一股刚劲。他的下巴微扬,目光炯炯地直指台下的我们,洪钟一般的嗓音在教室中响起。  “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你们也是我在这里教的第一届学生
期刊
犹记得刚进入初中的那天,阳光直直地投进教室,现出了那些盘桓不定的尘埃。教室里充斥着同学们聊天、大笑的声音,嘈杂不堪,许是欢喜雀跃,或者不安无措。虽是夏末,但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我静静地坐在位子上,审视着这个将日夜陪伴我的空间,有太多未知,但我真的开始新的人生征程了呢!  突然,周围安静了下来,原来进来了一位老师:穿一件蓝色上衣,一条红蓝相间的格子裙,背上一个黑皮背包,梳着一个矮矮的马尾,简洁素雅。
期刊
那年,我八岁,初学围棋六个月。怀着对围棋无比炽热的痴迷,我拉着爸妈,背上棋盘,在家边海曙公园的凤凰亭中摆起了“棋摊”。第一个晚上,是和一个比我多学一年的同学下的。那天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周围看棋的人很多,几乎把我们包围了起来;人群中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傅,不时有些好奇的小朋友围观;附近的广场舞声仿佛成为伴奏;我们下得热火朝天,而事实上我早已大败……终局时,同学提出数子,这时人群中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已全然记不真切,上一次提笔勾勒的陈姐的模样如今温存在何处,是某页初三的随笔里,抑或是某行沾了泪痕的书信中?岁月总热衷于“不解风情”,随意裹挟走那些“习以为常”,又抛掷下太多由心之距离构筑的“欲言又止”。可还好,于凛冽的北风中,陈姐那霸气、柔和、如慈母般的眼神时常暗涌于眼前心底,给予了渺小的我无尽的力量,使我可以笑望“叶落满地”,且期许霜雪后的春暖花开。  陈姐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曾与好友讨论初中语
期刊
在潮湿的墙角边,常见到那些斑斑点点、不为人知的墨绿生灵。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外头的花草树木都吸饱了水,身上也变了样子。  但阳光普照大地时,我悄悄地去拜访这位详熟之客。在墙角,这经过风雨洗礼后的苔,并未失去原有的模样——浓绿如碧被,软软依青石。  苔是那寂寞的心情,我试着去了解它们。  宋代的那个文人叶绍翁拜访朋友,准备去观赏他家的园林,却吃了闭门羹,他怀疑着朋友是这么想的吧:“应怜屐齿印苍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