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送”和英语中的“send”的动宾搭配及其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中的“send”和汉语中的“送”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而且它们都能带双宾语。本文拟从语义分析及其搭配情况入手,比较汉英语言中“送”和“send”的搭配的异同及其在使用中的实际情况。文章分三个部分,首先对“送”和“send”进行语义分析,然后对它们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以发现各自的语义走向,最后对两者的搭配情况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在认知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送” “send” 动宾搭配 认知
  
  一、关于汉语中“送”的语义分析
  
  (一)“送”有三个义项,本文以第一个义项为准并对其进行语义分析
  “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别人”。即:物体(东西)、转移(运去或拿去)、受事(别人)。
  从语义分析中可以看到,“送”是三价动词,它涉及到施事(送东西的人)、受事(接受东西的人)、物体(引起送的动作发生的媒介)。此外,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送”的动作发生时有物体领属的问题,例如:
  我送给王丽一本书。(“书”不再属于“我”,而是王丽)
  我给王丽送一本书。(“书”可能是“我”的,也可能是王丽的)
  也就是说,“给”在“送”的前面还是在“送”的后面其,意义是有差别的。
  (二)对英语中的“send”进行语义分析
  “send”有四个义项,本文以第一个义项为准并对其进行语义分析。“send”在《麦克米伦初级美语词典》里的解释为:“to arrange for something such as letter or e-mail to be delivered to someone in another place”(把某物诸如信件或者电子邮件传送给在其他地方的某个人)。即something(物体)、delivered(移动)、someone(某人)、place(与送的人不在一处,即受事所处的位置)。
  从语义分析中可以看到,“send”是三价动词,它涉及到施事(送东西的人)、受事(接受东西的人)、物体(引起给的动作发生的媒介)、处所。尽管“send”的释义中有“place(处所)”这一义项,但这一义项与受事有关,因此,我们依然把“send”归结为三价动词。
  以上是对汉语中的“送”以及英语中的“send”进行的语义分析,现在把这两个词来综合分析:
  


  从这两个词的语义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义素相同,且都是三价动词。我们来看看两者的搭配情况。
  
  二、汉语动词“送”和英语动词“send”的搭配情况
  
  在对汉语动词“送”和英语动词“send”进行搭配时,我们先看看词典对各词的释义,然后再比较其搭配情况。
  (一)汉语中的“送”的搭配情况分析
  1.“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①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别人。
  ②赠送、奉送:老师送我两本书。
  ③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把客人送到大门外、送小孩上学。
  2.“送”的搭配情况
  从词典对“送”的解释可以看到,第一个意义是“送”的基本义,其他各项是第一个意义的引申。因此,我们把“送”的搭配分为基本义的搭配和引申义的搭配。
  1)“送”的基本义的搭配
  (1)“哦,那太好了,要是你亲自送这批鹿——”
  (《盲流》)
  “Well,great,if you send these deer yourself.”
  (2)太太,刚才有人送来一束花。 (《候光》)
  Madam,someone sent a bundle of flowers.
  2)“送”的引申义的搭配
  (3)因为老下棋,被人瞄中,就同他各处走,常常送他一点儿钱,他也不问,只是收下。(《棋王》)
  Because of playing chess,someone ,always sent some money,went everywhere with him. He only accepted the money without asking.
  (4)散了學,爸爸为了奖励小黄花,送她一个新铅笔和一个格本子。(《花》)
  After school,her dad rewarded her litter yellow flower and sent her a new pencil and a notebook.
  (5)杜小山和另外几个人送杜鹃妈妈下山。(《杜鹃山》)
  Du Xiaoshan and others sent the mother of Du Juan to leave the hill.
  (6)“你送我回家,好吗?”(《霓裳羽衣舞》)
  “You send me home,don’t you?”
  (二)“send”在《麦克米伦美语初级词典》里的解释及其搭配情况
  1. “send”在《麦克米伦美语初级词典》里的解释:
  ①to arrange for something such as letter or e-mail to be delivered to someone in another place (安排某物例如信件和电子邮件送到其他地方的某个人)
  ②to arrange for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go to a place,or tell someone to go to a place.(安排某人去某地,或者告诉某人去某地)
  ③to make someone move or fall suddenly.(使某人突然跌倒)
  ④to make a substance such as smoke or a chemical go out into atmosphere.(某处的烟雾或者化学药品造成的污染散发到空气中)
  2.“send”的搭配情况
  由词典注释可知,第一个意义是“send”的基本义,其他的意义是基本义的引申,因此,我们把“send”的搭配分为基本义的搭配和引申义的搭配。
  1)“send”基本义的搭配
  (7)I sent my luggage on by train and after lunch, I started out on foot.(C12)
  我把行李交火车托运了,午饭后,我开始步行。
  (8)And I send her a red rose with the same message. (C98)
  我也送给她一枝红玫瑰,还有同样的字条。
  2)“send”的引申义的搭配
  (9)When Barrymore,the butler,found Sir Charles’body he sent someone to fetch me. (B22)
  当白瑞摩,那个总管,发现了查尔斯爵士的尸体时,他派人叫我去了。
  (10)Instead,she sent him the letter made of words cut form a newspaper.(B158)
  反之,她寄给他一封由报纸上剪下来的字拼凑成的信。
  (11)The blow sent him crashing to the floor.
  (M297)
  大风把他掀翻在地。
  (12)Forest fires sent up smoke for miles around.(M297)
  森林大火使方圆几里内都笼罩着烟雾。
  
  三、“送”和“send”,“给”和“give”在搭配方面的不同
  
  在对汉语动词“送”和英语动词“send”的搭配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看到“送”与“send”的基本义的搭配情况大致相同,且都能带双宾语,例如:送她一枝玫瑰(send her a rose)\送我一封信(send me a letter);也可以不带双宾语,例如:送照片(send photography )\送礼物(send gift)。“送”和“send”在搭配方面的不同:
  (一)可引申的程度不同或引申义不同,因而搭配也不相同。因此,“send”的各项搭配都不能翻译为“送”,例如:send someone to fetch me——派人去叫我,send him the letter——寄给他那封信。不过“送”的引申义的搭配有的可以翻译成“send”,例如:送她回家——send her home,送小孩上学——send child to school等;有的则不能,例如:送他钱——give him money,送他钢笔——give him pen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送”的意义一直顺着“送”本身的意义扩展,而“send”则沿着“arrange for”的意义引申。因此,在检索的例句中,出现send for somebody(派人去请某人)的频率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语义指向不同,从“送”的引申义的搭配情况来看,无论是“赠送”还是“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都是沿着“送”的意义引申的,而“send”则沿着“安排某人做某事”和“使动”的意义引申,例如:send up smoke for miles around ——使周围几公里内都笼罩着烟雾。
  (三)搭配时宾语的位置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英语上,因为英语有词形变化,所以对词序要求不太严格,例如:send her a book \send a book to her——送她一本书,汉语则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
  (四)从认知的角度及形成的意向图式来看,“送”的动作发生时,使“送”的动作发生的媒介即“所送之物”,其领属权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例如:我送给她一本书(“书”转移给受事),我给她送一本书(“书”可能转移给受事,也可能没转移),而“send”的动作发生时,更多的强调了“安排”和“使动”义,例如:send him to fetch me——派人去叫我。
  综上所述,“送”与“send”的意义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常用义的搭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此外,也要注意到两種语言在搭配时的细微区别之处,这些是学生在学习语言搭配时的重点。
  
  附 注:
  ①汉语例句全部来自国家语委语料库,由于都是节录,因此没有标
  明页数。
  ②英语例句来自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读物,
  我们用“F”代表《风雨河岸柳》、“A”代表《爱情与金钱》、“Z”代表《曾达的囚徒》、“B”代表《巴斯克维尔猎犬》、“W”代表《五个孩子和沙精》、“S”代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M”代表《麦克米伦初阶美语词典》。
  
  参考文献:
  [1]阿城.棋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鲍昌.盲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3]陈绵.候光[M].北京:中国公论社,1943.
  [4]徐小蛮.霓裳羽衣舞[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1.
  [5]王树元.杜鹃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
  [6]周丰年.花[J].辽宁文艺,1978,(68).
  [7][美]麦克米伦公司.麦克米伦初阶美语词典(英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Anthony Hope.曾达的囚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0]Edith Nesbit.五个孩子和沙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Kenneth Grahame.风雨河岸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12]Rowena Akinyeml.爱情与金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3]Sir Arthur Conan Doyle.巴斯克维尔猎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4]Tim Vicancy.世界上最冷的地方[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路丽梅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91)
其他文献
摘 要:东北方言中的状态形容词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本文从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两方面对东北方言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东北方言 ABB式状态形容词 结构类型 句法功能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其状态形容词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本文拟从结构类型、句法功能两方面,对东北方言中的ABB式状态形容词进行分析。本文调查的是长春市周边地区的方言情况。    一、ABB式状态形容词的
期刊
摘 要:本文认为,视觉动词“看”在“看V”结构中已经发生虚化,相当于英语中“近将来体”的标志,它的来源是古代汉语中表示“趋势”的副词“看”,由它构成的“看V”结构体现了说话人对某事态即将发生的信任态度,是传信范畴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看V” 近将来体 传信    一、引言    “看”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表视觉的动词,能产性比较高,有时候可以出现在一些单音形容词的前面(如:“淡”“紧”“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汉语口语及小说等书面文体中,“好个鬼”“好个头”“好个鸟”“好个屁”“好个球”“好个屌”都用得十分广泛,山东部分方言里甚至还有“好个腚”的说法,“鸟”“鬼”“屁”“头”“屌”(通鸟)“腚”“球”等在此类格式中都是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否定意义。本文试图从认知及语用的角度作出相应的解释,我们认为一方面与它们的使用频率和约定俗成有关,另外一方面是民族的心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在起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xx门”不管是在网络还是报刊杂志中,出现频率都相当高。“门”字在这些词语中的意义已经虚化,位置也已固定,具有标示词性的作用,能产性非常强。这是现代汉语在与不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一个新词缀,同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关键词:“门” 虚化 新词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留学生对程度补语的两个格式“X得多”和“X得很”的习得偏误,发现留学生对其把握得并不好,偏误率比较高,偏误的原因部分在于现有语法书及教材针对“X得多”和“X得很”的语法注释有失空泛,尤其是在搭配及使用环境方面的解释不够清晰。因此,本文在语料库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考察了“X得多”和“X得很”的使用环境,并对“得多”和“得很”搭配的词语类型、表达的感情语体色彩以及体现的文体风
期刊
摘要:数字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数字大量存在于人名、地名当中,是我国传统命名文化中重要命名元素。在商业空前繁荣,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品经济生活体系中,数字——这一传统命名元素为现代商家沿袭使用,从而形成商名中非常简洁醒目富有个性的一类——包含数字的商名。数字“一”因其丰富的义项、超强的构词能力和深厚的数文化底蕴在这类商名中表现非常活跃。分析描写这类名称,可以为拓宽我国商用命名题材范围、丰富商用
期刊
摘要:本文以美国某科技大学成人零起点班为对象,分析了在非目的语环境中零起点第一堂汉语课的特点,并据此对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成人 零起点 第一堂中文课    本文讨论的第一堂课指的是综合课。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使用什么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哪些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涉及哪些教学活动,都相当重要。有些学者已对此做出详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国内的语言环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现实语料中提取了一组具有近似衍生义的“X水”族词语,在此样本的基础上,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阐释其词义扩张的模式。我们发现,随着词义跨域投射的完成,原先蕴涵的隐性量级标尺也随之显化,同时,实现了一种主观化表达。  关键词:量级标尺 词义扩张 隐喻 投射 主观化    一、引言    在学界,用隐喻的工作原理来论证单个词语的词义衍生现象并不少见。然而,对词族类词语的词义扩张现象却鲜有关注。
期刊
摘 要: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关键词: “(NP)+V+起来+AP”结构 话题主位 人际主位
期刊
摘 要:姓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以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2007和2008级的3420个学生的姓名为语料样本,通过量化统计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姓与名的用字,诸如使用频率、生僻字、新趋势等现象,以此管中窥豹,梳理出一些“90后”学生姓名的用字特征。  关键词:“90后学生” 姓 名 用字    姓名不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语言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人甚至撰文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