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本土文化下的美术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调查与探究、融入与引导、利用与拓展的方式进行本土文化的传承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既可弥补美术教材地方乡土性的缺憾,又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审美感知、体验与创造,使本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得以传承。
  关键词:本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创新
  
  “美术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根据这一基本理念与导向,笔者充分发掘闽北山区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如武夷山的“古汉城遗址”,邵武的“和平古镇”,建瓯的“挑幡”等进行开发、利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本土文化“美”的渲染中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使本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传承。
  
  一、在调查与探究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审美感知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这一理念的倡导下,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让学生在调查与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每学期初,笔者都要根据美术课本的内容制定调查收集计划,开展“走进家乡的文化”小队活动,让家长与学生走人社区考察、参观家乡的建筑、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对一些适合于教学的本土文化艺术图片、背景资料进行收集,让学生在调查与探究的互动过程中,初步了解图片、实物的来源及背景故事等,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审美感知。
  例如,在教学《导游图设计》一课时,课前笔者布置了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了解、熟悉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并记录景点的建筑造型及图案等。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参观、访问、调查,感受自己家乡各景点的美,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于是。鼓楼、黄华山、光孝寺、水南塔等景点成了孩子们踏足流连的地方。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的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拍成录像、照片,有的做成电脑幻灯片。在课堂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以小导游的身份畅谈自己发现芝城的旅游景点之美,主动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在交流中,有的孩子介绍了“光孝寺”的历史,指出它比泉州的“开元寺”早130多年,比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30多年,有福建佛教发祥地的美称;有的孩子介绍了芝城公园“练氏夫人”的感人故事……在设计中,有的孩子把景点的标志性建筑画了出来,有的孩子还把鼓楼柱子上的图案在旁边给放大画了出来,让人看了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情境中。学生想学、乐学,沉浸在浓浓的审美体验与感知的氛围之中。
  在探究与收集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本土文化资源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的体验与快乐。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孩子们也会因为是自己亲身收集和体验所得而对美术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在融入与引导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让笔者进一步体会到,由于受教材地域性的限制,一些课题与内容离本地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容易亲身体会到,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本土的美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印象较深。在互动交流中容易引起强烈共鸣,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怎样让本土的“美”进入课堂,让学生一起分享呢?笔者探究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把与本土文化有关的图片、故事、传说等资料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既激活了课堂,又弥补了教材地方乡土性的缺憾,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例如,在《漂亮的建筑》一课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欣赏了天坛的祈年殿,这座漂亮的中国古代建筑创建于明代,有着三层的圆顶、蓝色的琉璃瓦、红色的门窗、白色的基座和栏杆,在阳光的照耀下,蓝、红、白、金分外耀眼。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富丽堂皇的故宫建筑群,蓝天、红墙、黄琉璃瓦产生强烈的对比,学生们看了惊叹不已,感受到了东方建筑的气派,沉醉于中国建筑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此时笔者抓住学生们的兴奋点,继续引导:在我们的家乡,你见过哪些漂亮的建筑?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屋顶?什么样的门窗?什么颜色?什么时候建造的?……由于双休日父母亲曾带他们去参观游玩,因此,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介绍起来。有的说“鼓楼”,有的说“水南塔”。有的说坑里的“妈祖庙”,有的说水南的“光孝寺”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笔者不失时机用多媒体出示早已收集好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加以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知道这座与北京天安门城楼相似的建筑——鼓楼,是唐末五代王延政在建瓯称帝时所建的。同时对墙、栏上的图案等细节部分给予引导补充。让学生们发现其中蕴含的美感。感受图案的象征意义、艺术价值,感受当时家乡文化繁荣的景象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样的融入与引导,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陶冶了情操,又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得到了深化。
  
  三、在利用与拓展中,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审美创造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把美术教育和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联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考察、参观本土文化的过程中确立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并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拓宽思维,体验每一点成功与快乐。
  例如,笔者在上《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组织学生参观了坑里的“根雕艺术馆”。当这些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不由惊叹:“太漂亮了!”可见,这些作品已从心灵深处震撼着孩子们的心。在众多的根雕作品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高6.8米的根雕作品“妈祖”神像。因此,笔者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让各小组的同学现场考察、探讨根雕作品“妈祖”的制作过程及“妈祖”的由来。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采访根雕艺术家张木芳,知道这座自然质朴、生动传神、蕴意深远的根雕作品“妈祖”是1998年洪灾在玉山镇泥石流中冲刷下来的一根巨木,根据其自然形体加以想象与人工雕刻而成,让学生感受到了“随形联想”的重要。通过讨论交流和笔者的补充,孩子们知道了“妈祖”是一千多年前,海峡西岸莆田市一位姓林的女青年,她一生行善济世,助困救难,去世后由当地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被尊为“海上女神——妈祖”。在交流中,学生受到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教育。而每年的“妈祖”文化旅游节,都有成千上万的台胞跨海朝拜,成为维系两岸亲情的纽带。因此。笔者借此契机,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回去后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妈祖”文化的材料,深入了解“妈祖”。并在课堂上以“妈祖”为题材,以“盼统一”为主题进行绘画创造。在学生们童真童趣的大胆想象中。创作出了许多“盼祖国统一”的优秀作品,如《我们的期盼》、《心手相牵》等。这样赋有情智的利用、拓展与创作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感召力,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既是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又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让文化的辉光映照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为人大四项职权之一,但由于内涵界定不清、程序不明,实施效果甚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项职权的“缺失”?有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使这项权力行使得不折不扣,值得深
一、对“隐性作业”的理解及“隐性作业”的表现形式  1.对“隐性作业”的理解。隐性作业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除正常的作业以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布置给学生独立解决的作业,大多数情况下是课外进行的。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的。其特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共同探讨、调查研究、观察分析等等,以达到提高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增强其实践水平,扩大知识视野,同时为某一门学科赢得更多的时间,以便提高学生对这
一个侗家女,一根绣花针,38年孜孜不倦,沉浸在针线织就的多彩世界。
课改路上,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仍然要重视“读”的训练。“读”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方法之一。要重视预习感知的“读”。重视理解性的“读”,重视品味欣赏的“读”,重视训练语感
春节假期结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却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伤,他们被叫做“失独家庭”。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10
面对迅速蔓延的山火,你选择扑救还是躲避?
对于小康工作部门来说,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对小康工作部门服务同步小康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
概率知识是新课改后小学数学中的新增内容,在新课标中占据重要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对概率知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已达成了共识,都非常重视概率教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就针对笔者在看课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从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问题一: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各段概率教学的深浅度  出现这个问题有教师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