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的声音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湾,四十岁以上的“资深”文青,理当记得《当代》《人间》《岛屿边缘》《影响》,年长一点的可能会知道(或读过)《剧场》《汉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读者则应该都不会错过诚品《好读》;当然,还有更多。这些杂志记录时代,也塑造了一代人对时代的印象切面。
  我们一直想做一本跟台湾杂志有关的书。我们想出一本书,来讲一讲这些杂志的历史、设计、创意,请出那些我们视为传奇的编辑人,请他们讲一讲为什么想做,他们是怎么做的,以及,是怎么做到的。
  最初的构想要追溯到三年前,而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第一个问题:该选哪些杂志。舍去民初、日据年代过于早远的不算,该从五〇、六〇,还是七〇年代选起?该设定类型吗?该“排除”某些类型吗?性质相近的杂志该选几本?选择同时也关乎呈现:如何在一本“书”里呈现另一本“书”?以文字为主的文学性杂志如何表现?多数杂志已经收刊,版权问题怎么解决?几番讨论,最后选定了目前书里的五本杂志:《汉声》《人间》《影响》《岛屿边缘》和《好读》。
  人物访谈是这本书的重点;而每一场访谈,也是我们做这本书最值得的记忆。《汉声》的创办人吴美云、黄永松,一个七十、一个七十一,吴美云近十几年已鲜少接受访问,黄永松则是台湾大陆两地跑,时间更是不好掌握。所以我们决定将采访压缩在一天内进行。
  总编辑吴美云先为我们勾勒出整个《汉声》的轮廓,从英文版ECHO创刊、如何凑齐所谓“汉声四君子”,为了办中国童玩巡回展,杂志三个月没出刊(因为编辑都在做童玩);四个伙伴全台湾走透透地采访,如何分工,一定会翻桌、吵架,但也每每在回程火车上就构思好下一期内容。操刀美术的黄永松比较着墨版面呈现以及近几年转往大陆的发展。
  他们的眼睛一直是亮的。早上十一点到晚上七点,八个小时,两位老人家接力接受采访,当他们讲起投注四十五年心力的《汉声》,讲起初衷,讲起辛苦的、感动的、坚持的一路甘苦,眼睛一直是亮的,充满活力,让采访的晚辈如我既惭愧又自叹不如。
  《人间》《好读》和《岛屿边缘》,我们都特别安排了一场几位编辑的聚会兼采访。我们想让这些当年一起吵架、一起熬夜,一起“实现理想”的编辑们再聚头,彼此帮忙补充回忆,我们也趁机捕捉访谈中不会提到的互动细节。每次采访我们会尽量备齐所有的期数,桌上一摞一摞堆着杂志,很奇妙的,每次一定有一个人会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翻杂志,另外两个(或一个)比较热烈地说着当时的编辑细节,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有时候是吐槽);杂志翻着翻着,就会凑过去问一下:这个XXX你记不记得?有时候我会偷偷观察他们看杂志的样子,是一种很奇妙的表情,欣赏加上回忆,看得很认真,有一点点感慨。
  《好读》主编蒋慧仙无庸置疑是《好读》的灵魂,我们访了她两次,一次是编辑们的聚会,另一次则是单独约访,请她以主编身份,从方向、内容以及从始到终的经过等方面,比较大范围地谈《好读》。我们问了一个很残忍的问题:《好读》收刊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回答前,慧仙停顿了好一会。同样的问题,我们也问了《人间》的钟乔、李男和曾淑美。印象中是钟乔说的,他记得陈映真宣布完了,就走回他的小房间,背对他们站着看了窗外很久;钟乔一直记得那个背影。我们也在资料中读到陈映真自己的话,他说“这孩子生不逢时,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杂志。”
  曾经是《好读》第一任编辑、后来创立小小书房的虹风在书出版后,在脸书上写下这样的文字:“因此,说这些杂志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背景与条件,那是一定的。但他们的存在,对我来说,允诺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允许一份根本不商业的杂志的存在,支持一份可能带有各种不同声音的媒体的存在。”
  陈映真的那句话我看了好多次。我们怎么可能不需要一本《人间》?可是这的确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不停面临、也不停反问自己的问题:我们需要一本怎样的杂志?我们都肯定并敬佩这些杂志的理想性,如果当时的时代不允许,那现在呢?我们现在需要一本怎样的杂志?
  以及身为一个编辑最切身、也最关心的,如果这些杂志是历史,今日我们该如何看待,如何从中汲取养分?
  编辑过程中(甚至直到书出之后),常有人问:为什么是这五本?答案很简单──这五本杂志在今日看来,依然很酷。其实,要讨论如此广泛的一个阅读品类,必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也理所当然会有缺漏。台湾有很多很棒的杂志,无庸置疑,我们尚无能力为整个时代的杂志作传,最后决定选择这五本杂志,某个程度是带着点贪心,我们贪心地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五本杂志在概念上挑战当代,视觉版面亦相当具有突破性,所以我们在书的内容上以编辑人访谈为主,再加上专题呈现及对杂志的回忆邀稿,一方面替年轻一辈的读者描绘出粗略的杂志印象,也为曾经身处其中的一代文艺青年,拉出另一条理解的线索;而这,只是一种切入方式。或许,之后会有其他角度切入的另外五本;或许,有人可以找到更活泼的记录和呈现形式;或许,会有下一本书。
  书名取为《咆哮志》。志,表示杂志,也有标志、记录的意思;咆哮,则是我们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对这些编辑前辈最好的形容。
  书出之后,一位老编辑对我说,这些杂志对年轻人来说是历史;于他,则是回忆。而我们很幸运,也很庆幸,有机会记录下时代的声音。
其他文献
北欧,来自斯堪地纳维亚(Scandinavian)清透澄澈的冰雪灵感,强调创意取法于大自然、以人为本,遂由此提炼、酝酿出高度纯净且富诗意的所谓“北欧风格”设计美学这几年在台湾逐渐受到瞩目,书市上常见台湾本土作者如吴祥辉的《芬兰惊艳》、黄世嘉的《北欧魅力-冰国淬炼的生活竞争力I.C.E》,以及涂翠珊的《设计让世界看见芬兰》等相关书籍皆颇受读者大众欢迎。  2012年,素有“千岛之国”美称的芬兰首府赫
期刊
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对于都市发展的讨论经历了不同阶段,从保留喜帖街到保卫天星、皇后码头的社会运动,可说是以大众审美和集体记忆呼吁旧区或旧建筑物保育的起点,稍后的菜园村和早前的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运动,则是触及大型社区规划剥夺弱势社群土地利益的抗争。从表皮到核心,参与者的主张也五花八门,但大都被定义为“80后”,即不属于缔造七、八十年代经济奇迹的年轻浪漫派。那些反对者看来都是一群60后,即八、九十年代繁荣
期刊
《榕村全书》(全十册)  李光地 著  陈祖武 点校  定价:800.00元  2013年4月出版  “十二五”國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  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  《榕村全书》是清初重臣、一代名儒李光地的文集汇编。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全书共分十册,收录了李光地著述二十二种,一百六十二
期刊
讲古,就是闽南方言说书。原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实已扩展为讲述古今一切历史与民间故事,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也传播到了台湾、南洋等地。  讲古运用闽南方言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地方掌故,可谓一言道尽天下事,数语描出世间容,是闽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闽南讲古历史悠久,民间流行“爱讲古
期刊
每回造访晃晃二手书店,总能发觉不一样的角落;而盘踞店内的猫咪,则是永恒的风景。  2011年盛夏正式营业的晃晃二手书店,隐逸于台东旧铁道旁的巷弄里,若非熟门熟路者,一时之间恐怕不容易找到。初踏入晃晃二手书店,很难不被屋内静置的老件装置艺术所吸引。一本悬置于高处的旧书,泛黄斑驳的书页垂下字句串串,仿佛书灵吐信。当初,店主以“二手书╳老对象”为概念,去回收厂拣选、采买素材,过年前,老小区集中出清大型家
期刊
蓝博洲老师的长篇小说《台北恋人》,是以1949年4月6日的“四六事件”为蓝图,费时九年酝酿出的学运小说,这也是台湾首部。作者以倒叙法第一人称方式,从一位老太太的归乡写起,除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从其他朋友处旁敲侧击得知事件始末,并藉由现今“四六事件”的纪念活动及“春天的微微风”部落格(T大女学生书写参与“四六”平反运动的心情记事),从而拼凑出五十年前事件的真相及回忆,以小说形式呈现了历史的现场,还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书香两岸》已办七年多了,《书香两岸》能坚持办下来,并得到读者的认可,无疑是杂志主承办单位投入、努力的结果,更是各级领导、理事单位、书业界同仁和广大读者关爱支持的结果,新年来临之际我代表杂志社全体员工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香两岸》杂志是出版媒介中的一朵小花,他的成长艳丽,离不开祖国沃土的滋润。这几年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特别是支
期刊
人间气候  5月15日晚至16日凌晨,廈门暴雨。水漫全城,岛内多个路段严重积水。除了交通干道,地下车库成为积水的另一重灾区。有民众无奈地说:“马路由于堵车成了停车场,停车场就变成游泳池了。”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柳中明在《台湾环境变迁解密:改变未来的12堂课》的序言中说:“气候是人为判断的。譬如有人说:一辈子没遇过这么严重的水灾,但说话的人最多也才100岁左右!或是说:仪器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豪雨
期刊
2014年年初,一本名叫《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的图书引爆了读者们对创业话题的兴趣。这本诞生于互联网,成长于互联网的互联网之书,藉由国内著名的网络问答社区——知乎网,汇集了社会各界人才与精英,共同回忆、探讨、分享了各自创业的辛酸苦辣,以及一路上的荣耀和隐忧。而该书的价值或者成功之处,首先在于贴近地关注到当下读者的需求。也许不知从何时算起,“创业”一词对于中国人而言,已经从陌生逐渐走向了熟悉,
期刊
“在中国出版业,一个编辑总是被要求深层次地挖掘这个行业,职业目标是从新手编辑变成老编辑,很少人会想到,在一个比较老迈的行业里,一个比较老迈的职业——编辑,可以去做创业这件事儿。”在《离线》第一场活动中,创始人李婷如是说。  李婷于2007年从英国回国,加入湛庐文化,当时策划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撬开苹果》《微博力》《Facbook效应》等选题新颖的经济类图书的出版,算是开创了“通俗经济学”小潮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