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磨课指的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磨课”模式从关注教师的课堂操作开始,研究自身,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教师间的合作探究等,着眼的是“教师操作”这一教学主动因素的发展变化而给教学效果带来的发展变化,解决教学设想与问题生成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说磨课是语文公开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老师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关键词:磨课;语文教学;研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73-2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
  有时磨一堂关键性的课往往会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一节课给我专业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将本人一次观摩课例,谈磨课的方式,与同行一起探讨。其实我的这节观摩课磨课的经历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磨课开始,迷茫)
  11月份,接到校领导的通知,内蒙古校长们要来我校学习交流,让我上一节观摩课。上哪篇课文呢?我首先想到了郭沫若的《白鹭》,自从上次模拟课堂深入接触白鹭,我就对它念念不忘!我打心里喜欢这篇文章,它短小精炼、柔婉清丽,可是组内的同仁们不建议我上这篇文章,理由是篇幅太短,没什么可讲且难讲,又没有资料可循,我还是不加思索地选择了《白鹭》,我想挑战一下自己。
  当我定下这篇文章时,备课开始了,同时磨课也开始了。我发现了难度。教参书上没有关于此文的参考,网上搜寻后只找到几篇有关它的教案,其它的就无迹可寻了。以前的教学中,我都是依赖教参的,现在我只能靠自己了。《白鹭》是一篇如诗的散文,《新课程标准》下散文的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以读为本,朗读应成为主线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连老师备课时也要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变换方式的朗读,我读出了文章的文眼,体会了白鹭的美,也感受了文章的意境。但关于文章的主旨的理解,我陷入了沉思,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作此文仅仅是赞美白鹭的美吗?
  我怀着忐忑的心试上了第一节课,结果可想而知。我才体会到为什么老教师们不让我上这节课的原因了。“难!”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反应的应对,流程的紧凑及梯度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如:由杜甫的名句和杜牧的《鹭鸶》导入太繁琐,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不够明朗,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与四幅画面完全割裂,主旨的确立过于肤浅等,我痛苦着,尤其是同仁们的“百家争鸣”,百家之言令我困惑。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取”谁“舍”谁,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纠结,我到底该听谁的?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磨课中,不悔)
  纠结于怎样取舍之余,我必须继续深入研读课文,一篇只有392个字的课文,我又读了不下几十遍,对文本的解读更深刻了。尤其攻克了一个难点,“对白鹭评价性的句子”和“四幅优美画面”能够紧凑自然地衔接起来了,如“精巧”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能不能用短语的形式把它概括出来。“韵在骨子里”也是同样解决的,就这样,这个让我冥思苦想的问题百思终得其解,真是思路如泉涌,行云如流水啊!此时我觉得白鹭的设计就柳暗花明了。
  于是我又开始了第二遍上课,上课时在导入、目标达成、流程清晰度等方面我觉得都有所改观,可是新的问题也产生了,拿“白鹭清水钓鱼图”来说,有的老師认为我应该赏析“站着”和“钓”,有的认为赏析“嵌”、“画面”;有的理解“时有”是经常有,有的认为是不常见的意思。我需要深层次地探索。还有学生朗读方式单一,只局限于个人读和整体读,应变换方式来读;四幅画面的品读过程不够紧凑,……
  又一轮磨课开始了,我重新研读教材、调整思路,把每个环节都仔细想到。又一次试上时,我觉得顺畅多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是仍然存在问题:学生说不出答案时我有些急躁;聆听学生的发言不够;举止(我的一只手)不够优雅,主旨挖掘到位但缺少梯度……
  再一次磨课,我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思索学生为什么出不来答案,是不是要换种问法?煎熬啊!转而想起古人云的话,“二句三年得,一吟又泪流”,综观我们的同行,普通如身边同事,闻名如黄爱华、余映潮等著名特级教师,谁人上的精彩课例不是磨出来的?黄爱华老师还亲口说:“好课磨砺出。”何况是我呢?我又自己劝慰自己……
  于是我费尽心机来继续研磨,尤其主旨挖掘这一环节!郭沫若写这篇文章很明显表达了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但不仅如此。文中写到“因为常见被人忘却的美”,那也就是希望人们能发现生活中的平常美。还有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郭沫若写这篇文章时正处于我国抗日战争期间,乡间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了,文中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白鹭自由、悠然生活的向往。当我挖掘完主旨后,我深刻感受到不容易啊!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磨课后,顿悟)
  磨课啊磨课,磨着磨着,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真多啊!我陷入了自卑之中。都说凤凰历经涅槃之后会重生,而我呢?磨课次数越多,问题却越多了……经历了一周的磨课生涯,我终于迎来了内蒙古校长的到来。展示课刚开始时,看着后面众多的听课老师,说实话我的内心确实有些惊慌,但讲着讲着,我不但不惊慌,反而洒脱起来了。学生的表现把我感染了,我和学生完全沉浸在白鹭的优美意境中,我觉得我就是那只白鹭,悠然高雅、清新自然。在为学生范读时,我忘记了看课本,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课文背下来了,讲课时也脱离了课本上所记的重点,我对文本的把握已经驾轻就熟了,原来一周的磨课让我有如此大的突破。这是我以前不能想也不敢想的,我自信了!   内蒙古的校长们对我的这节展示课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我的课是诗的语言,诗的意蕴,优雅的形象,诗意的课堂。尤其我百磨之后在吟诵白鹭那一环节自创的一首诗,融汇了《白鹭》的内容与意境,受到听课老师的青睐,让我不敢相信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附自创诗:还是那湾清水,还是那个镜匣,还是那只白鹭,在水田中,伫立……自然、清新……还是那天清晨,还是那轮太阳,还是那只白鹭,在树顶上,守望……悠然、娴静……还是那个黄昏,还是那抹晚霞,还是那只白鹭,在天空中,低徊……清澄、活力……水边深处,芳草丛中,倩影绰绰,韵味悠悠!)
  我涅槃了!
  回头想想这次的磨课过程,确实让人生畏,但磨课提升了我专业成长的信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磨课也给我带来了重要的隐性成果——对教学的重新认识。
  一、磨课,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谁都知道,然而真正对此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磨课过程中才能体验。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我们在备课中认为对教材已经吃透了,实践下来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只有通过不断的磨课实践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而且越磨课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就越需要补充能量,就更需要研读教材。
  二、磨课,了解学生
  一堂课,经过一遍遍的试教、调整,再试教再调整,应该说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越来越能预料,虽然有时能生成的信息也许并不在我所希望生成的情况下产生。但是研读学生是备课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何谈主体性的发挥。了解学生的年龄、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这些都很重要,通过磨课我们一步步接近他们内心的需求,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磨课,研磨自己
  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不但是一个上课的过程,更是一个心路历程。此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磨課的人才知道。尤其是“百家争鸣”,不知取舍,痛苦啊。但磨课不是亮点的大拼盘,不能期望磨课穷尽和解决所有的问题,磨课过程中应该学会取舍,学会反思,把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来,不适合的东西丢掉。
  磨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教学特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因为每位教师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磨课中也应该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磨课,因个性而精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所以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但一个“磨”字怎能穷尽磨课的经历呢!如果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总结就是“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我的磨课过程实际上是一次研磨心路的历程:迷茫,不悔,顿悟。经历磨砺的我终于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阅读与鉴赏(教研)[J].河北省出版社,2011(02).
  [2]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笔者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为生成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31-1  一、源于生活,导入课堂,吸引学生关注  “好的开端是成
摘 要: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口语在中学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某些地方的英语口语教学仍不尽人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使其真正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关键词:口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口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43-2  一、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
摘 要:本文列举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体裁的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民歌与地方方言的密切关系,相同相近地域音乐作品可以联系整合。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培养兴趣;口口相传;激发情趣;
摘 要:中国古代的诗词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因此,阅读鉴赏古诗词时,必须以解读古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词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词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本文着重探讨了初中古诗词中山的意象,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
摘要:导学案是“教”与“学”的结合体,体现了“教学合一”的理念。运用好导学案这一“课堂法宝”,对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65-2导学案教学指的是一份老师、学生同时使用的教学材料,学生按照导学案预习,教师按照导学案进行讲解,可以说导学案是教师与学生的“会师”之处。本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英语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锻炼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开展通过英语图画书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研究,可以有效地促使小学生在通过阅读英语读物时良好地掌握阅读的能力和技巧,从而获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英语图画书;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
摘 要:教师“七认真”中明确提出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就如何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33-2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
摘要: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笔者将错就错把“坏孩子铭羽”当成“好孩子明宇”,结果出人意料,铭羽神逆袭,回归好孩子真面目。自此,笔者领悟每一朵花都值得等待,教师要遵循道法,抓准时机,等待花开。  关键词:错爱;标签;表扬;家校联系;机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3-2  【事件回顾】:谈一场“错爱”,等一季花开  笔者要上一节关于“
摘 要:英语课堂是教师睿智和激情的表演台,更是学生展示才华、个性魅力和闪耀灵动思维的大舞台。舞台效果是否“双赢”,取决于英语教师能否努力营造一个洋溢情感、弥漫想象、体现互动的英语课堂。本文围绕英语课堂的组织者即教师的课堂艺术展开论述,重在探讨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理解领悟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发挥智情并重的教学智慧,感染更多的学生融进学习情景,营造一个快乐课堂。希望籍此文能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
摘 要:电子书包是一款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家庭和学校配合效率等方面的产品。它能够帮助学生时时刻刻地沟通,无处不在地学习。但现在电子书包仅仅被应用于课内,将其贯穿于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教与学中,是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翻转课堂得以全面开展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翻转课堂;电子书包;课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