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困境及其出路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引导和促使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协调发展
  
  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空间进行的一种分工形式,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给对方以保障与促进,并通过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直接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合作是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了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与个体效益,区域之间必然进行分工与合作;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生产专业化,区域的专业化可以带动区域在某个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包括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创新,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创新;可以实现优势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还可以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联系,发展以专业化部门为组织中心的产业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的结构效率。区域分工能使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内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然体现为区域之间合理的分工及合作,区域之间如果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就不仅可以带来区域之间的资源和要素流动,而且还使得区域之间在商品和劳务的供需方面形成更深的依赖,区域之间互补性逐渐增强,这样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就会随着区域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增强。
  
  二、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困境
  
  (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产业同构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的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产业同构抹煞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这使得不同区域之间分工与互补的可能性逐步减少,从而使地方政府之间失去了合作的动力基础。例如,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提出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得出,上海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为0.76,而浙江与江苏高达0.97。产业结构趋同使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受到极大抑制,各地区不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地区的整体经济效益。
  产业同构的现实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妨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各个地区严重的产业同构使得不同地区忽略自己的比较利益,阻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限制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和贸易机会减少,造成的结果是相同的产业布局使进入同一产业的企业一起争夺发展所需的稀缺资源;而地方政府为保护自身利益,纷纷以行政手段制造区域壁垒,相互封锁,干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同时,本来成本导向的企业行为在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下,影响了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导致地区的产业结构非正常趋同。
  
  (二)产业联动能力不足
  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联动就会十分活跃,就能够形成都市圈。一个区域的产业由不同的行业组成,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其价值链,这样区域就构成了开放的价值链系统。由于价值链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差异很大,而各地区所具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并不相同,因此只有将价值链各环节放到具有与其最相匹配的生产要素的地区,这样各地区比较优势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然而,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产业特性相联系,通过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单打独拼,自我完善,甚至不惜组建新的企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结果是,区域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区域产业链不能有效衔接,区域产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产业定位缺乏差异化,区域内产业链残缺,市场机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资源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环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由于产业集群发展不充分,区域创新链、产业价值链尚未在区域内实现闭合,科技创新优势无法通过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或价值链在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或产业聚集区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产业合作关系不顺
  经济利益是地方利益的基础,而产业发展又是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地方政府通过产业规划、财政支持等发展相关产业,而这些产业不仅能提供相关工业产品和居民消费品,而且解决了该地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地方政府上缴财政税收。因此,地方利益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区域内围绕着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其原因有三:一是观念问题。就“市”论“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未得到改变。二是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合作意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了接受上级任务和命令的惯性,而缺乏自主决定和发展的主动性;他们只是把与外界的合作看作一种可尽可不尽的义务,看不到合作是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互动。三是关系尚未理顺。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首先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但不同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各不一样,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偏好发展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而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哪一个地方政府首先放弃不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企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利益究竟能有多大,最大的受益者是否能够对受损者的损失做出令其满意的补偿?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难以度量和不可预期的。面对不可预期、难以度量的收益,地方政府合作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合作也因此陷入困境。
  
  三、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着力点
  
  (一)建立区域合作共赢机制
  首先,树立区域合作新思路。一是在地方政府决策主体的观念意识上,要及时树立大市场观念,强化地方局部利益服从区域整体利益的“一盘棋”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立足于整个区域,充分整合区域内各种经济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区域间进行科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二是要求各地依据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并切实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三是促进微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横向联合,实现微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四是及时转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由传统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良性化与高度化。
  其次,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经济整合的关键在于制度协调,协调的目的是打破行政壁垒对经济造成的阻碍,从政策上给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共赢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成效。当参与者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不应通过频繁地修改总体目标来协调利益冲突,而应通过设立协调机制来时时协调这种冲突。政府在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中应进行准确职能定位,重点发挥其对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正确发挥区域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培育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中的自组织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产业体制制度环境。
  再次,创新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实现利益分享的基本途径,主要是区域产业分工、区域贸易和“第三方调节”。区域产业分工是在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来获得区域整体利益。产业分工的目的就是要逐渐形成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从而分享这种合理产业结构带来的利益。区域内的区际贸易是实现其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区际交换满足自身对本辖区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区际贸易是区际合作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第三方调节”是区际合作收益分配的补充形式。“第三方调节”,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实现。利益补偿机制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来实现,其主要手段有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也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发挥产业带的带动作用
  首先,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水平。区域产业带建设要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放在有利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和本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的高度。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开发的原则,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水平。
  其次,产业带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业带的发展应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区域内各省市还应共同努力,将这一产业带的发展列入国家规划,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促进区域高科技产业带的更大发展。利用产业带各开发区规模与实力的梯度,积极发挥产业带内的扩散功能,通过各开发区间的相互借鉴,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整个产业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再次,产业带要以中心城市为基点。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选择若干重点地区,分级次、有步骤地渐次进行,即以中心城市为基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区域经济隆起带。应有意识地引导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性强的国内外企业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推动产业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要素集聚能力强、上下游联系紧密、产业辅助系统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通过合理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区域合作的深入和深化。
  
  (三)规划建设区域产业集群
  首先,编制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区域产业规划,促进产业资源在各产业聚集区之间优化配置,即从整体区域考虑,统一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通过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主导产业、主要功能和聚集区的开发级别(国家、地方)划定各类产业聚集区,明确各类产业聚集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在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不同梯次的地区,可通过地区之间产业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是在区域内形成高新产业集群,促进高新产业的高效协调发展。同时,在各自发展高新产业的现状下,强化高新产业整合的力度,合理地加以引导,实现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整合。
  其次,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的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聚为指标,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其实产业集群就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通过产业与产业所在区域的结合,使该产业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在该地域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促进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地经济增长。要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再次,政府要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市场体系密切相关,该区域能否提供完善的、专业化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在区域各产业聚集区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为区域内各高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产业聚集区的管委会及园区企业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增强各产业聚集区之间的了解,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同时也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政府要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
  3、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1).
  4、徐传谌,秦海林.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新探[J].江汉论坛,2007(6).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近年来,湖南农信以信用系统建设为契机,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立足行业特性,全面加强系统内信用信息的归集、整合、应用和管理,加快推进信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长期以来,福建农信高度重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把失信惩戒融入各项业务流程,取得了一定成效.rn前移关口、强化执行rn贷前调查严把准入关.每笔授信业务通过法院执行网、企查查
期刊
摘要: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是安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伟大动力。整合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全省经济发展。  关键词:合芜蚌新区;自主创新;区域创新;资源整合    一、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由来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新区)动员
当前,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已全面打响.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是打赢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捍卫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重要举措.湖北十堰农商银行立足实际、积极作为,有效防控各类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是薪酬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个人公平等几方面对员工薪酬满意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激励;薪酬满意度    聘用合适的员工并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是企业发挥潜力的基本因素,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员工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的成效,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
浙江杭州联合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联合农办、人力社保局等部门,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效,着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信用越好贷款越容易”的信
期刊
[本刊讯]李金华审计长在会见IIA主席和ACIIA主席时说:最早有人提出国家审计是主体,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是两翼,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群体,谁就拥有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群体,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任何企业都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新形势下,要搞好员工培训,就必须转变培训观念,拓宽培训思路,变革培训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关键词:培训;突破;建立    一、突破传统培训观念,建立全新的培训理念    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首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