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维下防灾减损能力建设的思考

来源 :财富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自然灾害的破坏如此巨大,可目前的科技水平却无法避免其发生,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灾前及时准确的预警,灾后及时高效的救援,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对我们的伤害。
  关键词:科技创新 防灾减损 能力 措施
  1、今年来自然灾害特点分析
  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然性,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地球再次进入活跃期,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则呈现以下特点。
  1.1、类型多。我们看到,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从气象灾害到地质灾害,如地震、旱涝、暴风雪、飓风、火山喷发等无所不有,甚至出现了以前很少遇到的冬雨灾害。
  1.2、频率高。我们上述列举的几类个灾难只是近几年来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少数几个灾难,如地震,仅从08年开始,影响较大的地震就有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玉树地震以及这次的日本地震等。
  1.3、灾情重。这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级别都非常高,以至于我们总能听到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这样的描述,但是却变成了年年有。
  1.4、破坏大。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并不局限于其本身带来的破坏,还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更增加灾害的破坏程度及救援进展。如汶川地震其本身带来的破坏就使得全国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共造成近乎十万人的死亡及失踪,但这仅仅是其产生的直接影响,它还引发山体滑坡、植被毁坏、地质结构破坏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更无法估算。
  我们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无法避免,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及时的预警、高效的救援,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破坏。平时注重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救援演练。
  2、我国现有的防灾机制及缺陷分析
  2.1、我国防灾机制的现状
  2.1.1、建立了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目前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工作主要由相关的灾情预测部门负责,灾害的预警、预报体系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大江大河的灾害性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森林和草原防火预警体系、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体系、海洋环境和灾害监测体系以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民政系统则负责灾情的统一汇总等。
  2.1.2、建立了自然灾害救援机制。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救援中心,各职能部门都成立了应急救援组织,并成立的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2.1.3、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政府应急救援中心协调指挥,各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应对自然灾害。
  2.2、我国现有救灾机制的缺陷分析
  2.2.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缺陷。一是宣传不到位,作为灾害的直接承受者——普通百姓不知晓具体内容。二是主要对象是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对自然灾害的规定内容不明确。如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三是内容上主要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对普通民众没有要求。四是仅做一般规定,无具体灾难应急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缺乏实践,如有关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灾后管理、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监管等许多内容亟需完善。
  2.2.2、预警机制的缺陷。一是预警方式单一。行政机关内部以文件或电话方式预警,对社会则以天气预报为主要预警方式,不能做到最大范围的预警通知。二是预警内容不清。只以简单的等级或代号预警,没有灾难的严重程度说明,使人们无所适从。
  2.2.3、救援机制的缺陷。一是条块分割,缺乏整体合力,多支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力量并存,互不隶属。多个应急抢险救援方面的“中心”并存,各自为阵,客观上造成了遇险求助不便、接警出动迟缓、联动响应滞后、合成指挥不力等,影响救援效果。二是多头投入,缺乏成本观念。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特点,各自进行自然灾害救助建设,没有协同观念,致使救援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多支救援力量并存形成闲置较多,高精尖设备不多,浪费严重,救援能力止步不前。如地震局,防汛办,医疗机构等。三是职能单一,缺乏常备主力。这种部门分割状态下进行的救援建设,因缺乏有效配合与沟通,使得各救援队伍职能单一,而且由于这种建设只购买设备,不配备人员,也影响了救援的效率。没有一支政府直接指挥下的,能妥善处理各种事故灾害的常规、常备、综合性救援力量。
  2.2.4、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的缺陷。一是政府及民众防灾意识不强,防灾减灾教育欠缺。政府及民众都有侥幸的思想,不认为灾难总是经常性发生。致使政府缺乏防灾意识,民族缺乏防灾教育。二是灾害救助缺乏法律依据。三是救灾应急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亟待提升。四是灾害救助资金筹集运作困难,救灾储备不足。
  3、地方政府防灾减损能力建设路径
  3.1、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完善建议
  3.1.1、加强宣传,增强预警意识。这是建立建全预警机制的根本性要求,只有在觉悟和意识上有认识,才能在根本上对其提高重视程度。这也是建立预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基础不牢,后继的工作哪怕再出色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2.建全预警管制政策和体制。建立一个完善的,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制的体制。上级政府发出指示,下级各部门收到指示后,立即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保证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措施来避免灾害的发生。这种分层管理模式是积极有效的。
  3.1.2、信息的有效沟通。信息有效沟通包括信息的有效正确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来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以构建一个信息平台来完成,一个良好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保证信息传输渠道的顺畅,也可以保证从上到下都及时地得知情况,了解动态,知晓措施。政府可以迅速将有关情况向公众通报,保证公众知情权,有利于民族减少恐惧心理,配合政府采取措施应对灾难。   3.1.3、建立专业专家灾害评估组。预警机制的完善需要一个理论扎实和实际经验丰富的专家评估团体来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评估预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紧急方案,采取最得力的措施。
  3.1.4、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预警机制的支持。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积极完善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1.5、多措并举,分类预警。临时预警与经常预警相结合,经常性预警应有措施、有计划、有警示,临时预警应在自然灾害诱因发生时采取24小时不间断预警,并按事先约好的预警警示预警。对不能早期预警的自然灾害,应在平时工作中,以应对自然灾害的要求工作。如建筑质量的要求应能应对几级地震等。
  3.2、自然灾害救援机制的完善建议
  3.2.1、成立地方政府常设应急救援中心。这个中心不应是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应急预案临时成立的,而是常设机构,平时负责情报的收集分析及自然灾害的预警,指导各救援机构进行救援演练,灾害发生时能马上转入救援指挥工作程序。
  3.2.2、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落实部门在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自然灾害时的具体职责。
  3.2.3、地方政府划分灾害的等级应结合当地实际。地方划分自然灾害的等级,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形地质条件,生产生活习惯等相结合,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工业经济越发达,其经济受损度越大,所以地方应急预案关于自然灾害的等级划分可以与国家的级别有所不同。
  3.3、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善建议
  3.3.1、打破思维定势,走出思维误区,用新理念认识防灾减损体系建设。改变政府及民众以往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思维、习惯,既自然灾害不可避免,能预警减少损失更好,不能预警则采取措施处置救援,都是临时性工作,毕竟灾难不是经常发生的,与平时工作关系不大。用全新的理念去认识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既应对自然灾害是工作的一部分,应在平时注重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将本职工作与自然灾害的预防结合起来。
  3.3.2、成立常设的多功能、高集权的应急处理中心。这个应急处理中心应该集情报的收集、分析、评估、预测于一身,及时评估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危害性,并及时制定出应对方案。并且该中心只对党委和行政首长负责,有权调动各部门并指挥其进行防灾救灾行动,指导各部门平时的救援力量建设。
  3.3.3、调整结构,明确救援体系。一是明确主体关系,建立一支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的专业救援队伍,立足常规、常备、综合、攻坚的职能定位,对现有各种救援力量进行大重组、大整合,集中人、财、物资源建立强有力的专业高效救援队伍。二是明确结构关系,以预案建设为基础,形成“以政府应急救援队为主体,以专业救援力量为补充,以其他公共救援力量为基础”的应急救援队伍框架。三是明确指挥关系,救援力量有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阵中将应急救援融为整体,极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联动作战能力。
  3.3.4、协调关系,整合救援力量。一是建立处置突发事件联动机制,把公安、消防、武警、驻军、交通、煤气、化工、卫生、环保、通信、水利、地震等有救援能力的单位纳入抢险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抢险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配合,做到有备而来。二是制定各类灾害抢险救援预案,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分析灾难可能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处置措施,既要在灾害的预防处置和善后处理上有对策,也要在处置技术上有着落。三是组织开展实战演习。
其他文献
摘 要: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通过产能评价方法的比较发现,基于需求吸纳程度表示的我国钢铁产业产能已经显现过剩。借鉴开放型经济体件下国民收入均衡的原理,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投资、贸易活动对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并从能源、贸易等方面阐述了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围绕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缓解,就投资调节、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政策探讨。  关键词:钢铁产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最终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 政策建议  近20年来,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并成为推动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拉大的一股重要力量。1990—2008年间,以基尼系数计算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由0
期刊
摘 要:在改革开发的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道路运输行业在这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支撑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个行业的管理部门,各个地区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各项制度也亟需进行改革,各省市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管理机制和行政效能建设以及人员机构的设置和配给上都存在漏洞。为了能够尽快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有必须对道路运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财富也随之迅速积累增加。而且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处理自身节余的财富,以希望这部分财富能够保值增值。相应的,我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也由此发展壮大起来。  关键词:个人金融 理财 产品  我国个人金融理财业务起步较晚,最早始于银行业,以2002年招商银行推出“金葵花”金融理财业务为标志。尽管如此,个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学科中,没有任何一门是针对财商教育的。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个人理财能力几乎成为一种“生存本领”的今天,提早进行财商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华夏财商老师队伍,是由一群精英人士组成,团队中有多年从事金融行业的精英人士,也有近些年在金融领域新成长起来的实战派老师。  老师们用投资理财实战经验,帮助了数十家企业和几百个家庭,让他们从了解投资理财,掌握投资理财,走上投资理财的管理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供电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的发展,使得电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目前供电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财务精细化化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供电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供电企业更好的发展。本文就对财务精细化管理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我国供
期刊
摘 要:黔中经济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就应该放在一是可以实现资源可持续性的生态农业建设上,二是可以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使农业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化  黔中经济区要想成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就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基于贵州省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环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而,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些需求当中,人民的住房需求增长的誉为明显,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质量上,因而,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另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各项事业建设需求越来越高,因而我国的各大企业,也迎来了前
期刊
摘 要:轮胎行业是绍兴地区的主要产业之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昌县应该积极与时俱进采取对策,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 轮胎行业 县域经济  新昌作为一个以轴承为产业之一的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县,轴承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这一地方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新昌县的轮胎行业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新昌县轮胎行业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提出相应的
期刊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三大产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它决定着我国的经济收入,同时农业也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近几年,我国农业理念也有了一些变化,以前的粗犷经济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打破了这一僵局,带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本文主要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