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文学,还得从汉字入手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s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学科划分中,汉字研究属于语言学,抒情叙事属于文学,它们处于不同的一级学科下面。但在古时候,文字学和文学并没有分得这么清楚: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都是从文字说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也是以文字相区分。
  到了20世纪,由于模仿西方的学科体系划分,我们将语文分成语言学与文学两大学科,且越分越远、越分越细。分的结果是二者相互边缘化。事实上,汉人的思维凝聚于汉字的结构里,汉文学特有的魅力来源于神秘的汉字。若不将文字学和文学撮合在一起,很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此,不少有识之士主张,应该把两个学科的东西重新撮合在一起。不仅要凑到一起,而且要通过撮合,探讨一些难解问题的奥秘。
  汉字:“花”“鸟”是诗眼
  文学:思念妻女是情窟
  关键字往往是文学作品的文眼、诗眼。因读不懂而离题万里的例子,古往今来还是比较多的。 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常解释为杜甫因国家破败而悲伤,他眼中的自然之物也相应“惊心”和“溅泪”。但私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这样的解读和前两句挂不上钩,尤其是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它说的是,国家破败了,但山河依旧(壮丽),不因人世间政治的变动而改变本来面貌,意指“天地无情”。若理解为花和鸟因国破而“溅泪”和“惊心”,岂不是与第一句的意思恰恰相反?
  再来看第二句“城春草木深”,通常的解释是因江山易主,长安城的春天荒草萋萋,一派破败荒凉景象,即所谓“草木深,明无人矣”。草深是说草长得很高,很旺盛;木深是说树叶茂盛如盖。草长得高可理解为荒凉,但与下面两句连起来,就存在语意不通的问题-。下面两句中,又是花又是鸟,而且是“草”中花、“木”中鸟,俨然一幅花开鸟鸣的春天画面,何来荒凉?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应该是,长安城的春天依然树木花草繁盛,不因城池易主而改变春天鲜活的生机。
  往深层次看,对“花”“鸟”二字或者说两个意象的把握,是理解《春望》的重中之重。“花”在古诗中经常出现,通常比喻美丽的女性。李白《清平调三章》中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说看到牡丹花,就想起杨贵妃的美丽容颜。而形容风流的男性,常说“眠花卧柳”“拈花惹草”。
  就“感时花溅泪”而言,说的其实是杜甫看到春天的花,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她们现在安好否?有无饥渴病痛?想之念之,不由得潸然泪下。当时,长安城被叛军攻破,杜甫为到灵武寻肃宗谋一官半职,不得不抛妻弃女.将她们安置在他处。在这个烽烟四起、兵荒马乱的年代,妻女的生死安危怎不令人牵肠挂肚呢?
  此时的杜甫是多么想得到她们的消息,遂有下句“恨别鸟惊心”。“鸟”的意象中,有传递家书信息之意。今闻鸟鸣,抬头一看“似曾相识”,不禁惊叹,莫不是有妻女消息?若得家书,比什么都珍贵呀,遂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感慨。
  接下来的念想很自然的就是,何时才能与妻女团聚?何时得见肃宗?何时谋得官职?何时战火平息?可这些哪是杜甫能预料到的,念之愁肠欲断、百无聊赖,惟搔首而已!于是,诗人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来收尾。
  总之,“花”“鸟”二字是《春望》之诗眼,思念妻女是《春望》之情窟。唯解此二字,方知此诗之真情、真价值。
  汉字:借象表意
  文学:空灵含蓄
  从《诗经》的“比兴”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几乎历朝历代都以含蓄、耐人品味为好诗、为上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界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受老庄思想影响。老庄认为,道生万物,万物生于无。《逍遥游》讲逍遥,怎样才能逍遥呢?要“无所待”,要“无我”“无功”和“无名”。所以,要以“有”表现“无”,要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作为艺术追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佛教影响。佛教讲“假有真空”“万色皆空”,“空”乃天地万物的本性。受其影响,诗词的创作也应追求空灵之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历史上的封建统治比较严密,导致文人不敢表达真性情,如阮籍、李贺、李商隐、苏轼之类。
  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并不一定说到根子上。究其本源,还得寻到汉字身上。汉字不同于许多拼音文字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表意的,而且是借象表意。借象和表意是漢字的两大基本属性。现在见到的早期汉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一一甲骨文,就是用图像和图像化符号组合而成的。更早的文字当数陶文和岩文,精确点说是陶画文和岩画文。可见,汉字最早起源于图画。
  一般认为,图画表意有几个独特处:
  一是可视性、可感性强。汉字书写的文学意象,更易引发人的想象。如“孔”字,英文表示在某固定物上凿的一个洞。而汉字是上面一个硕大的乳头,下面一个仰头吸吮奶汁的婴儿,“孔”即指母亲出奶的乳孔,有哺乳婴儿使人类延续之美意。
  二是善于表达可见之有形物。进一步来说,善于表现空间,却不善于表达时间。于是,不得不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空间表现时间。如表现时间的“年”字,在金文中是一个人被一稞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的图像符号。这就是用空间图像表示谷子熟一次为一年时间,又表示丰收的劳苦和喜悦。
  三是表意更丰富、选择性强,也更具不确定性,更显空灵和模糊。如表示西方的“西”字,金文为一只鸟落在鸟巢上。这里,方向的表示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鸟飞回鸟巢这一现象来间接暗示此时太阳在西方落山。
  由此可见,诗歌中用“有”表现“无”以及委婉、迂回、空灵、含蓄的特征,根子上是由汉字借象表意的特殊属性造成的。
  汉字:物象和事象相从相生
  文学:情、景、事形影不离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其中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圆圆曲》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前两种常见,无须举例;第三种较少见,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古人己逝,来者不生,现在的人怎么能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乎是在说没用的话。至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简单来看就是想天地如此之大而长久,自己如此渺小而短暂,不禁悲从中来。若这样解读,这首诗便不漂亮,或者说没什么太大意思了。
  事实上,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仅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山寺夜读”“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到了《金瓶梅》,不仅辞赋、小曲、戏曲皆成叙事写人表意的常见手段,就连笑话、酒令乃至人名、楼名、地名也别有意趣。写到精细处.言内意外对照回应,处处藏有深意。
  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
  再来看戏曲叙事,更是精心创造诗情画意的场景和心境。有人觉得,中国文学不善于写心理活动。其实,传统戏曲之唱词,似乎专为唱心理活动和写矛盾情感而设,如《窦娥冤》之“刑场”、《拜月亭》之“拜月”、《西厢记》之“惊艳”、《牡丹亭》之“游园”等。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依旧是在汉字里。甲骨文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
  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
  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比如“奠”字,上面是一个盛酒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有腿的长台子,将一大容器的酒搬放到一个大台子上,为的是祭祀神明或祖先。又如“盥”字,下面一个盛水的器物,上面两只手捧着水洗脸。
  一般来说,物象符号多由单一的符号构成,事象符号则由多个物象符号构成。这种事实表明,事象符号是物象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为复杂的产物。物象符号一旦进入事象符号群里,原来静止的属性就会被激活起来,从而具有动态性。由此,物象符号和事象符号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存关系。这种相互依赖性和同生性,正是中国文学中抒情与叙事、写意与故事同生共长的根源。
  汉字:表意、组词灵活
  文学:叙事跳跃、穿插
  还有个疑问:为何中国叙事不善走线性之逻辑,而常乐于块状跳跃或随意穿插?
  中国传统神话,就存在这个明显的特征。记载神话较多的《山海经》,说东山一个神,西山一个神,南山、北山各有一个神,他们或六只眼、两个头,或人首虎身、狮首人身、鸟首人身,却没有系列故事,都是片断式的。
  小说同样如此,或以人物为单位组合在一起,或以空间场景为单位组合而成。前者如《水浒传》《儒林外史》,后者如《西游记》《鏡花缘》等。空间场景时常跳跃,一会儿山东,一会儿广州,一会儿济南,一会儿四川,看似没啥逻辑。时间叙述大多也是跳跃的,转眼就10年过去了……有学者据此曾讽刺中国小说无结构,前后无主干,组合起来就是长篇,拆开来就是短制。
  诗歌也有这种特点,常表现为由若干名词堆砌的句子。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凄凄惨惨戚戚”之类,曲词意象浓密,却结构松散,调换其顺序也不大影响情景的表达。
  这种块状跳跃、随意穿插的叙事方式,与汉字有啥关系?关系大了。汉字意与象的一体性,使得汉字具有表意和组词造句的独立性、灵活性。早期汉字,一字一义、一字一词甚至一字一句,有较强的独立性,这是其一。其二,汉字某一字的词性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三,汉字无词性变化、前缀、后缀、单复数等,受前后词的牵挂少,在句子中的位置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甚至词与词的位置自由调换也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举个例子,“他淋了一身水一一他一身淋了水一一水淋了他一身”,传递的信息是不是没啥不同?所以说,中国小说叙事的块状跳跃和穿插,源于汉字语词表意和组词的独立、灵活与自由。
  最后,大家回头再想一想,我们几乎将西方的理论流派从头到尾学了一遍。所谓的理论认知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但也不免时常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诸如中国文论中的“气”“风”“神”“韵”“味”等概念,很难用西方理论说透。这种可意会而不可言达的东西,越细分似乎越不得要领。
  反思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字上来、思维上来,回到表音与表意文字基本属性的差异上来。
其他文献
在世人眼中,御史的形象通常是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故有“铁面御史”之说。最早戴上这一桂冠的,是宋朝的御史赵抃。  赵抃以敢于弹劾权贵、刚直无私而著称。当时,宰相陈执中家的三个丫鬟在一个月内先后被他的小妾迫害致死。消息传到赵抃耳中,他接连给宋仁宗上了7道弹劾奏本,要求对陈执中进行追责。但宋仁宗非常信任陈执中,不愿为此事而罢免他,所以一开始没有理会。谁知,赵抃又接连上了几道奏章。迫于压力,宋仁宗最终下
期刊
1989年,北京出现了第一家酒吧,引领了中国式酒吧建设潮。随后,中国不同城市开始陆续拥有不同风格的酒吧,它们也在时代更迭中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年酒吧是以一种很文化很反叛的姿态出现的,它是城市中对深夜不归的一种默许,是文艺青年的天下,是亚文化的发生地。但是,现在很多人对酒吧的认识是:有音乐,有酒,还有很多人。  某种意义上,酒吧所代表的空间,并不是单纯、被动的地理环境,它是消费主义进驻当代中国日
期刊
自從妖娆神秘的摩洛哥对中国免签以后,北非旅行己不再冷门。前不久,北非法语三国之一的阿尔及利亚紧随摩洛哥、突尼斯两位老哥,正式与中国达成因公护照签证互免。相信阿国超级难办的签证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自由行免签,到时候飞一次就能玩遍北非三国!  阿尔及利亚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相望,经济规模居非洲第四。境内有著名的非洲圣母院、319座清真寺和众多博物馆、古罗马遗址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单列入
期刊
这是一份全天24小时待命、没有休息日的工作;他们成天忙碌于医院、敬老院等地方;他们没有无影灯下的起死回生术,也不懂“望闻问切”中的玄机;他们不是正式职工,却又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常常被人忽视,病人家属却又离不开他们;他们陪护在病床前,给予病人连子女都难随时付出的关爱……日前,记者走近护工群体,探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全年无休是工作常态  凌晨1点多,福建医大附一医院住院部胃肠二区的走廊
期刊
8月20日,朝鲜,朝韩离散家属团聚活动在朝鲜金刚山酒店举行第一场见面,时长2小时。参加第一轮团聚活动的89名韩方离散家属与197名随行家属一道,與185名朝方亲属进行了团体会面。
期刊
沪东工人文化宫,曾经是杨浦区工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人称“东宫”。  上世纪60年代,小孩子千方百计溜进去玩耍。70年代,经过一段沉寂,工人文艺活动开始复苏。80年代,下了班的工人进去溜冰、打篮球,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90年代,社会上学习热情高涨,图书馆人满为患。  只是如今,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型、企业外迁,当年工人文化繁荣的盛况渐成回声,东宫的外貌也不复从前。  或许,那些在东宫度过青春的老杨浦们
期刊
在深圳这样的超级大都市里,人们很难发现这个群体:他们结婚多年,却没有生育孩子(非丁克家庭);或者妻子有过怀孕的经历,却总是中途因胎停育而不能如愿生娃。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告诉别人他们经历过什么。  深圳唯一的生殖专科医院一一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做过统计,每年在该医院通过试管婴儿助孕方式完成一个试管周期的夫妻约1万例。也就是说,不包括来院咨询的、进周(试管专业术语,指开始进入试管流程)后失败的、身体条
期刊
如何管理好公务用车,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打击公车私用,各国都想了不少办法。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从各国对“公车私用”的惩罚力度来看,公车私用的“后果很严重”。  美国:州长上下班都开私人汽车  美国政府严格管理公务车辆的用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准许公车私用。无论官员还是普通公务员,
期刊
8月23日,立陶宛維尔纽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立陶宛总理邵柳斯·斯科维尔内利斯举行会晤。
期刊
8月21日,英國伦敦,英国某外卖公司邀请了几位幸运食客,模仿20世纪最经典的照片《摩天大楼顶上的午餐时光》,在高达450英尺(137.16米)的空中用餐,俯瞰伦敦全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