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地1号墓的独特性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2016年9月,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对邳州新河煎药庙西晋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规模较大,排列有序,未受盗扰,保存完好,单体墓葬规模大,出土有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文物,其中鹦鹉螺杯和玻璃碗尤为珍贵,体现出墓主人较高的身份与等级。煎药庙墓地是继洛阳西晋王陵、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后西晋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为研究该时期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墓地考古发掘以来,受到历史、文物考古学界及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共发掘墓葬9座,皆南北向,墓道居北,分南北两排,其中1号墓(M1)位于南边一排最西侧。在墓葬形制、出土随葬品等方面,M1都体现出其在该墓地中的独特性。
  墓葬结构
  魏晋时期的墓葬结构可分为两类:砖室墓和土坑墓(或土洞墓),其中砖室墓居多。土洞或土坑墓主要发现于洛阳地区,如孟津大汉冢M55土洞墓、孟津朱仓09LHZM13土坑墓。砖室墓依据砖室多寡可分为一室墓、二室墓和多室墓,墓葬形制复杂、等级较高的如江苏江宁上坊孙吴墓,结构简单的如江苏南京山阴路口西晋墓。
  从墓葬形制来看,魏晋时期的双砖室带斜坡墓道、前室呈方形、有盝顶这一墓葬形制是由汉墓形制转变而来,是对东汉晚期横前堂的重要变革,洛阳孟津大汉冢曹魏贵族墓中的曹休墓即为这一转变较为典型的例子。前后室墓是汉代墓葬正藏制度的简化发展,随着魏晋薄葬思想的影响,各地的多室墓总的来说皆呈衰落的趋势,且墓葬形制有很大变化。西晋中期以后单室墓占主流,地位较高的采用方形单室墓,如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




  煎药庙墓地的9座墓葬皆为多砖室墓,并且以前室为前堂横列式券顶的墓葬为多。M1为双甬道土坑砖室合葬墓,带有斜坡墓道,前室为盝顶、后室为双券顶,是该墓地中结构最复杂、形制最特殊的墓葬,也是西晋时期比较少见的一类。M1与M6、M8形制较为接近,前室同为盝顶,但M6、M8无甬道且皆为单后室。值得注意的是,M1的长斜坡墓道有明显的二次开挖迹象,据打破关系、墓道填土的土质土色可分为一次墓道、二次墓道,由其为合葬墓可推测,两位墓主人是在不同时期下葬的。
  M1墓葬形制依然保留了东汉以来的墓葬模式——前后室、后室带纵向长方形券顶,但前室由长方形的前堂横列式券顶,变成了近方形的盝顶,这也符合魏晋,特别是西晋时期的墓葬形制的变化特点。
  双叠涩顶砖筑结构


  M1发掘过程中,我们于墓葬后室东侧发现一双叠涩顶砖筑结构,与后室分离。该砖筑结构西部打破M1后室填土,东部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堆积之上,底平面高于M1后室底平面0.98米,应是M1封填后再次开挖而成。该结构为南北向砖室东西并列,顶部及各壁砌筑不完整,南半部参差不齐,未见封堵。顶部仅数块契形砖单砖侧立,东西壁契形砖、长方形青砖混合平铺砌筑墙壁,且上半部依次向内折收形成叠涩顶,室内地面契形砖铺地。两室内填深灰褐色沙土,土质较硬,未见包含物。
  该砖构遗存属首次发现,是M1墓圹内、墓室外的一种独特建构遗存,性质不明、功能不清。从其与M1的层位关系分析,应附属于M1,时代与M1相同,时间略偏晚。从其形制结构分析,因其太过狭小不似墓葬,可能为附属于M1的一种祭祀遗迹或其它。
  墨画图案
  M1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墓葬结构方面,在墓葬装饰方面也具有其特别的一面。M1前室内发现墨画图案,前室四角及南、北两壁中间墨绘有立柱,柱顶有斗拱,盝顶四角用黑色粗线勾勒。前室南壁中部影作立柱,斗拱处石灰层局部脱落,该层下仍有一石灰层,并有黑色立柱、斗拱的影作装饰,说明在该墓第二次下葬时前室的石灰层出现了局部脱落的情况,进行了第二次石灰层的涂抹和影作装饰。


  同时,M1西墓门也发现了锯齿状的墨画装饰,绘于墓门上部拱形券顶之上,沿券顶呈半弧形。这种纹样早见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彩陶之上,可能为太阳崇拜的一种体现,其锯齿状象征太阳光芒四射。M1西墓门上墨画的锯齿纹可能仅是一种当时流行的装饰纹样,取太阳光芒四射的寓意,也可能是墓主人身份显赫的一种体现方式,去世后仍然光芒四射。
  出土画像石
  M1出土画像石三块,分别为东墓门封门石上半部石板、前室门门楣石、后室门楣石。
  东墓门封门上半部石板为一浅浮雕刻画像石,倒置,画像一侧向内,画像中间一青龙昂首向前呈飞腾状,尾上翘。
  前室门门楣石为一整块浅浮雕刻画像石,中部被两门之间的隔墙遮挡,画面朝下,从下向上分为两格。下格内容为车马出行,3辆单马轺车向左飞驰,车上各坐2人,前者左手握缰、右手执策驾马车。车前三骑为导引,车后2名骑吏,肩负长杆状物。画像左侧有一持盾的官吏弯腰相迎,身材高大,体态肥硕,头戴进贤冠、身着长袍。画像人物、车骑之间饰瑞鸟与仙草。上格画面内容为进献,左侧为一华盖辇车,车前站一车夫,身着长袍,胸负车靷,车后目前可见的有13人头戴冠,身着长袍,双手托有盖盘状物,依次向左行进似为进献,队伍最后还跟随有2人,穿戴与进献者相同。总体画像应为低级官吏迎接上司,并进献物品。


  后室门楣石为一整块长条形浅浮雕刻画像石,画像面向下,从下向上分也为两格。下格主题为双龙穿璧,因门间隔墙遮挡,璧不可见,东西两端可见双龙图案,雙龙缠体相交,口大张。上格分为多个小格,可见5人,头戴羽冠,身着长裙,体微踞,两侧各有一飞驰青龙。整个画像两端还刻有一对饕餮,作兽面形。   车马出行、双龙穿璧、青龙、持盾官吏等在汉代非常常见且题材重要,广泛见于各地区汉画像石墓之中,也是徐州地区的典型图案。从图案、题材及雕刻技法分析,煎药庙墓地M1的画像石为东汉画像石的再利用,两块门楣画像石倒铺、东封门画像石倒置即为明证。




  从现有考古材料分析,对汉画像石的再利用多集中于魏晋时期,尤以西晋居多。东汉以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道馑相望”。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下令推行薄葬,魏文帝曹丕继承了曹操的薄葬思想,使薄葬得到了有效执行,对魏晋时期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可能是画像石再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出土随葬品
  煎药庙墓地M8门墙发现“下邳国县建忠里谋显伯仲伯孝伯”刻铭,加上墓地墓葬间排列有序,煎药庙墓地应是西晋时期下邳国的一处家族墓地。
  经发掘,M1共出土金、银、铜、铁、漆、青瓷、玻璃、蛋壳、海螺、蚌、陶、石、石灰等质地各类器物167件(组),其中有一些重要随葬品,如鹦鹉螺耳杯、金铛、金五铢、贴金饰铁剑、玻璃碗、幡座。
  2件鹦鹉螺耳杯呈回首鹦鹉形,螺口及螺体中间皆包铜片,铜片外鎏金,螺上半部镶有圆形铜炮为鹦鹉的双翅,外壁有黑色、红色相间彩绘装饰,应为鹦鹉羽毛。南京东晋兴之夫妇墓出土鹦鹉螺耳杯1件,墓主王兴之为东晋时期豪族——琅琊王氏,煎药庙的2件鹦鹉螺杯与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器型相近,可见M1墓主身份与地位可能与琅琊王氏相当,这也可从出土的金铛、金五铢得到证实。


  同时M1二次墓道内出土5件幡座,即帷帐座。帷帐座的出现始于西晋,盛行于东晋、南朝,在南京地区多有发现,目前所知的陶、石帷帐座均发现于皇室或王侯贵族的大墓中,是魏晋时期等级的象征。
  综上,M1不但具有较为独特的墓葬结构、墨画装饰,又出土了汉代画像石多块,其随葬品也体现出了其在该墓地中的独特性,进而反映出M1墓主人身份的独特,是研究西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葬制、葬俗和内外文化、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材料。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9年度一般项目(19BKG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古代埃及留下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方尖碑,至今令世人神往。每年,世界各地前往埃及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埃及旅游,有两座雕像是必须要看的,这就是著名的门农巨像(Clossi of Memnon)。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
期刊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或为熏香、熏衣、把玩、陈设的一般生活用具,或为祭祖、敬神、礼佛的宗教祭祀法器。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库藏文物中,有一件高浮雕双龙纹并镌刻铭文的石柱,从铭文内容分析,这是一件北宋时期石香炉的构件。虽非完整的香炉,但它却集精美的雕刻工艺和可资进一步解读的铭文于一体,此类文物并不多见。  香炉石为青石质,圆柱形,高53.5厘米。上端面大致圆形,平顶,最宽处达28厘米。下端面
期刊
釉是附着于陶瓷胎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用矿物原料按一定配比制作釉料施于陶瓷坯体之上,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釉的主要原料熔点都很高,如石英熔点高达1710℃,高岭土熔点约为1785℃,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添加助熔剂来降低釉的烧成温度。古代陶瓷釉料按照助熔剂种类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一般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我国传统高温釉主要有钙釉和钙碱釉,钙釉的熔融温度在1150—1250℃之间,钙碱釉为1200—13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王巍语)。回溯70年前,1950年10月开始的辉县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评价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从辉县走出”,辉县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6—8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新乡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
期刊
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除了绘于绢帛上的绘画,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墓室壁画。  唐墓壁画题材  人物画  唐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主题除少数飞天、仙人外,主要属于现实性的府邸内外生活场景图像,在配置上有严格的内外秩序,是画师们最用心设计和绘制的部分。所以人物画是唐墓壁画中内容最丰富、绘制水平最高、实物系列最完整、年代序列最完备的题材类型,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人物的审美情趣、风格特征和服饰风尚在各
期刊
唐李溝墓葬区位于灵宝市涧口村南部高岗上,为配合灵宝市绕城高速的建设,2020年8月起,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秦人墓21座、东汉墓4座、明清近代墓2座。  M16、M3、M5为战国晚期墓。M16椁室底部整齐均匀地铺有一层鹅卵石,鹅卵石体积较大,推测有防潮防虫的作用,可能来源于该墓东部约100米处的古河沟。该墓未被盗扰,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共17件
期刊
两汉时期,汉帝国在北部边境修建了近百座规模不等的边城和要塞,以防御虎视眈眈的匈奴。其中,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由公孙敖修建的受降城因其特殊的性质一直受学者关注。因为它是自西汉以来文献所载多座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也是距离关中最远的一座。2009年,俄蒙学者认为蒙古国南戈壁省的巴彦布拉格遗址即为公孙敖所建受降城。2020年,我们对遗址附近发现的人骨遗存开展了稳定碳氮同
期刊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份清同治元年(1862)署江南提督曾秉忠发军功陈希望功牌。内容誊录如下:  功牌  钦命提督福建陆路全省军务、署理江南提督全省军门、总统水陆诸军节制各镇、励勇巴图鲁曾  为给发功牌以昭激劝事:  照得本军门钦承简命,署理江南提督,仍统江浙战船水陆兵勇,督率文武员弁克期剿复郡邑,所有在事出力员弁兵勇人等,自应随时奖励,用昭激劝。  兹查有六品军功书识陈希望办事认真,尤为出
期刊
台湾海峡两岸闽台地区的考古出土、公私收藏中,有一类常见的器物,即被中国台湾、日本学者称为“安平壶”的白瓷或青白瓷小罐。由于台湾至今尚未发现其烧造窑址,因此多年来台湾学者曾多次到大陆考察、寻访。以往因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较少,大陆文物界长期以来对“安平壶”的情况不甚了解故未能对其加以关注。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文物工作者在对邵武四都窑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就已经采集到少量与台湾发现的一部分被称为“
期刊
锚杆加固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加固措施,在粘接加固破裂或损坏的器物时则常用锔钉。锔钉式锚固技术结合了二者的技术优点,在馆藏石质文物的修复应用上,具有操作简便、粘接强度高、修复效果好的特点。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智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数量庞大、范围广泛的石质文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宿迁市博物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的030号石轮为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