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札记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e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rn早年读尤瑟纳尔的作品,印象深的是她对于记忆繁复的表达.在《虔诚的回忆》里,她写道:rn过去的生活好似一片脆弱的枯叶,没有液汁也没有胶质,对着光看去,只能看到细小易碎的叶脉网络,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想象出来那新鲜娇嫩青翠欲滴的模样,才能让历经沧桑的人想起各种事件和变故的全部内容,不至于把它们想象成另外的样子.
其他文献
巴金是德国汉学界译介研究最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共有七部中长篇小说、七篇短篇小说、一部散文集、十篇散文和一部日记(选译)被译成德语,多部作品被重译、转载或再版,就译介实绩和传播影响而言,堪称中国现当代作家之翘楚.然而,目前对于巴金在英、美、法、俄、日、韩等国家的翻译接受研究,学界已有丰硕成果①,却唯独缺失巴金在“世界第一翻译出版大国”②德国的整体译介研究.尽管偶有约略提及巴金在德译介,但均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欧美传播与研究的宏观范畴③,“多依赖个人感悟和经验总结”,“实证研究几乎
期刊
因缘际会,转事文学批评之前,我做过一段时间的道教研究.其时早已对昔年用力甚勤的文论研习深感厌倦,心里渴望投入广阔无边的生活世界,却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犹记当年细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甘水仙源录》及皇皇四十九大卷《中华道藏》所载之道门玄秘时所意会的精神震撼.也曾在终南山古楼观、户县大重阳宫等洞天福地摩挲古碑、徘徊流连,当此之际,约略也能体味目击道存的大寂寞、大欢喜.再有《中华道藏》收入儒、释典籍且将之融汇入自家法度的博大的精神融通之境,在多重意义上影响甚至形塑了我的文化观念.不自设藩篱,有会通之意,常在“我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革旧鼎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特质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各种思想争鸣交锋的场域.社会转型变革促使因袭的传统构架发生松动甚至瓦解,而新的时代境遇又催生了新观念的生成发展,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保守与创新、个人与社会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这个复杂的场域中产生碰撞与对话.
期刊
南方的十一月,天气依然炎热,读完林白的长篇小说《北流》我长长地透了一口气,舒缓了一下筋骨,仿佛踏入了南方一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在那里兜兜转转,流连忘返.我虽是广西人,母语是桂柳话兼湖南话的交杂,北流我没有去过,粤语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学习一点,但这毫不妨碍我随着林白的笔触在纸上行走,随着她所创造的庞大记忆和硕大的南方意象步入北流,与那里的山川风物结识,与那里的人群情感相通,呼吸与共,生命同舞.
期刊
我和杨辉属于同龄人,他其实还年长我一点,平时交流比较多,前几年也时常在各种场合见面,而且很聊得来.之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工作的时候,我也编发过他好几篇文章.所以,对杨辉的人与文都比较了解,也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一开始杨辉让我来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我是拒绝的,一是我觉得没有这样的资格,似乎老师辈的人写更合适;二是杨辉的文章很精深,我感觉没有足够能力很好地把握.但最后兜兜转转,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还是落在我的头上.
期刊
开放大学要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目标,就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直面时代的挑战,利用已有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背景下,开放大学教育服务模式应该在供给主体上转向多元化、供给方式上趋向网络化、供给内容上面向个性化、供给单元上走向碎片化、供给关系上倾向需求化,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适应新时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放大学在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方面需要改革,主要策略包括:搭建终身学习平台以整合教育服务资源,在明确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改革方向的基础上构建教育服务供给体系,保障教育服务供给质量,并建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延续和升华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耦合育人.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归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从思政目标确立、电商课型细分、思政形式选择、思政工具选择以及思政考核完善五个维度,实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寻,依托不同课程类型进行具体实施路径的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职电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散文与诗的交织rn必须承认,《北流》并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在其中,我们读不到特别完整的故事,也找不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比起那些熟稔于挑动观众情绪的“说书人”式的小说,《北流》更像是作者的喃喃琐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写作方式对于读者的确构成一种挑战,整部小说像作者用八年心血浇灌的“意义迷宫”.也许,越是复杂的作品,就越需要一种总体化的读解方案,将小说里纷繁芜杂的细节重新结构成清晰的建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将《北流》还原为一个具体总体,其中每一个局部的意义都由其他部分来规定:所谓形式与内容、文本与历
期刊
一、女式单车、香港衣服与时代氛围的松动rn詹姆逊早就说过不存在单一的“身份”或“民族主义”,我们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身份总是混杂的、变化的、流动的.提起莫华杰,脑中会自动跳出东莞长安、打工作家等字样.的确,他是从广西桂东南下广东打工并通过写作改变自身命运的作家,他早期的作品也呈现“打工者”的生活场景.《临水南方》《东莞往事》等散文虽以温婉、细腻的笔致叙述了少年成长的隐秘心事,以及其在广东辗转各地打工的辛酸过往,但打工作家只是作家成长的最初印记,其作品并不能简单地冠以打工文学之名.陈启文在《一个尚在验证中的文学
期刊
在贾平凹的创作生涯中,1983年“重返商州”后写下的系列作品,是他最早为人称道的“文学成绩”.也正是奠基于这些“商州作品”,贾平凹在中国当代文坛站稳了脚跟,成为寻根文学最早的探索者与代表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终于找到了“创作的根据地”①.实际上,从他的文学起步期算起,贾平凹的写作就没有离开过“故乡商州”——第一部小说集《兵娃》以陕南山地的少年儿童为摹写对象,此后《姊妹本纪》《二月杏》等也都以商州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刻画这一地方上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人物及其日常、故事和命运来理解地方的山水、风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