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思维的起点,本文论述了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 心理机制 引导
  
  传统的地理学习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使学生获取知识变成为直接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以及纯粹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和热情,摧残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往往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应先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下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谈我的想法。
  
  一、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前者以死记硬背最为典型,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因此,我们首先应把教学内容从定论的形式变成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运用材料创设新的情景,层层设疑,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解决问题,享受学习过程。例如在讲授“中国气候成因”原理后,我出乎意料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倘若青藏地区不是海拔4000—5000m的高原,而是海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近的平原,我国的气候状况又将是怎样?这一问疑,学生自然进入到浮想联翩的境界之中:①由于高原屏障不复存在,西南季风可长驱直入北上,给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带降水怎样的变化?②虽然青藏地区海拔变低,但由于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仍然以什么特征为主?③我国冬季风南下的势力和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将发生这样变化?……我们也可以搜集一些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资料(如欧洲地形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提炼,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这种另辟思维蹊径的设疑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堂探讨研究气氛热烈,师生教与学同步,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应尽量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转变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某些方面学生很有可能超越教师;地理书本有一定的稳定性,人文地理的理论有些存在滞后性,有些试题的设置缺乏严谨性,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是完全有可能的。质疑意味着不轻信、不盲从权威,它不是无端的猜疑,简单的否定,而是有根据的怀疑,是创新的雏形。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视之为离经叛道,冷落他们。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使他们自由地提出问题,敢想敢说,勇于创新。即使学生的质疑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如在讲授“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经济因素中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图”时,教材按付租能力排序是:商业、住宅业、工业,有学生认为应该是:商业、工业、住宅业,因为住宅尤其是高级住宅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优美。也有同学认为课本合理,目前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住宅优先考虑的是上下班方便,交通方便,离商业区近,等轿车进入家庭以后,环境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要提醒学生,地理问题分析,要注意时、空的改变带来的差异。这样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指点提问技巧,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有必要指点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利用好奇心提出问题。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青少年的好奇心更重,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把它转化为问题来提出,然后再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如为什么冬季白天晴朗夜晚会更冷?
  (2)穷追不舍问到底。通过追根溯源的提问,帮助学生彻底弄清地理原理,全面准确掌握地理规律。如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地震带的分布?地震的成因?板块的划分和运动?
  (3)通过假设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假设、猜想是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把头脑中已成定论的内容转变成问题,然后寻找有说服力的证据去证实或证伪,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如黄赤交角变为零,全球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四季将发生怎样变化?
  (4)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增强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来感悟地理知识,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如垃圾如何分类?为什么要开展禁磷工作?为什么机动车尾灯是红色的?
  
  四、改变作业的形式
  
  传统的作业强调的是对课本知识的准确记忆和掌握,问题的答案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话。这样的作业导致了学生对课本的迷信,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应杜绝那种学生不用思索,轻而易举就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思考的价值,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对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将视野放置到更广阔的阅读和思维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如开放式试题:长江上游大力开发水电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一些探索的方法,逐渐形成了继续自主学习、探究和发展的能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他文献
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是性激素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分泌,性腺如睾丸、卵巢也有少量分泌,在循环血液中主要以硫酸盐形式(Dehydroepiandros
电视节目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受众需求、社会需求、无线、有线电视台自身发展的需求,同 The conflict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elevision programs is very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十多年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思考、经验、教训,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四个共性问题,针对
本实验将已筛选出的中药组方按1%的比例添加到犬粮中,通过饲喂犬观察其生理生化指标,评价中药犬粮对犬的生长性能影响。实验方法:实验选取断奶八哥犬40只,雌雄各半,分实验组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健美呢?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引人入胜——开头形式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的开头要讲究导入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像一曲艺术交响乐的序章,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集中注意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好的开头,是一种艺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顺应时代需要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是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有利措施,并为国家财政拨款和制定收费标准提供可靠依据,是提
摘 要: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改进教学方法,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入手,注意精讲多练,理论联系实际;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计算机综合技能方面的培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教学 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一些学生常常存在以下问题:理论不扎实,实际动手能力也不强;既不能独立解决实际的计算机硬件问题,又
硫酸头孢喹肟为第四代动物用头孢类抗生素,因其对绝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而常用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引起的家畜呼吸道疾病以及乳房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河北省11市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和整体水平进行了分析,找出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历史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有了点滴体会,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