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单位“1”的真面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概念,教师需要对概念作出通俗化、口语化的阐释。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要牢牢把握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在重新解读分数意义时,也要重新解读单位“1”。
  [关键词]单位1 ;幼稚化;分数;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5-01
  一、诊断错例
  师:观察图片,把着色部分用分数表示。通常意义上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称为单位“1”。
  生1(不以为然):不还是1吗?搞得这么麻烦!
  师(继续按原计划授课,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课后笔者和生1谈话:“你明白什么是单位‘1’了吗?”生1回答:“单位‘1’就是1后面带单位,例如1个人、1瓶水、1场球赛。”
  二、字义理论分析
  对小学生而言,分数的意义很难理解,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先前接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温习一下,然后提出单位“1”这个新概念,就能顺利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从数域看,分数是自然数外的另一种数型。尽管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但没有形成对其意义的真正理解。单位“1”绝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抽象工具。找单位“1”不是目的,利用单位“1”,内化单位“1”,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在学习分数的初级阶段帮学生理解单位“1”呢?
  学生都知道单位“1”与数字“1”的区别,譬如:把一个橘子等分成4份,此时的1个橘子就是“单位1”,而在一堆橘子里,一个橘子的“1”就是数字1。学生会感觉“分数就是分出来的数”,于是就衍生出总数、份数、每份数等量,那么可不可以说单位“1”就是抽象化了的总数呢?对学生来说,可以用“度量”的概念来理解单位“1”,用单位“1”能明确测量出倍率、分率,将倍率和分率统一起来:如果刚好是整数倍单位“1”,那就是倍率,如果不够单位“1”,就自然变成分数。
  三、举例说明,加深理解
  单位“1”的含义如此丰富,如何才能帮助学生释疑呢?第一,要让学生明单位“1”是将特定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比例关系。第二,可以有多个单位“1”(假分数存在的理论基础);第三,数字1是绝对的,而单位“1”是相对的。
  第二步:将连续量换成离散量。有6个橘子,假若用1、2、3个橘子作为单位“1”去度量,那么6个橘子就会有多个单位“1”。与上一活动不同,此時的单位“1”没有相适配的计量单位(如果有的话,可以勉强将6个橘子视为一“堆”)。
  第三步:补充完善教材。一个或者多个物体的集合体能够看成单位“1”,那么残缺不全的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例如,“同是2瓣橘子,为何表示的结果不同?”(因为橘子可分瓣,所以既能将一个橘子(8瓣)看成单位“1”,也能把半个橘子(4瓣)看作单位“1”),让学生明白部分也能构成单位“1”。
  综上可知,从度量学探析分数,既有“分”的程序,也有“量”的程序。改进后的教学,突出了“度量”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从总数与每份数的迷雾中走出,明确单位“1”是人为暂定的一个度量工具,可以度量一切同类量。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关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多数教师教学时都是直言相告——直接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整数积,再来清点小数位数,学生只是言听计从。教师应解释清楚为何一定要先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整数积,从而体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小数;整数;位数;乘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58-02 
[摘 要]在“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過摆小棒的方式,在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学会用算式表达规律,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规律;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65-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图形中的规律”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以一道关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难题为例,通过分析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开难题,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组合图形;面积;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7-02  【问题
[摘 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苏教版“元角分”一课中,在面对学生不认识“1分、2分、5分、2角、2元”这样的币值和不明白选择“5元12角”还是“6元2角”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人民币;学生角度;数学思维;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7-0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水平结伴而行、因需侧重和辨证统一,数学化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有根、智慧路径有链、模型结构有美和数学思想有魂的“再创造”过程,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化学习;问题本质;过程经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11-03  所谓“数学化”,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既要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虽小,却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决定一节课的高效性。  [关键词]细节;思考;表述;答疑解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
[摘 要]在教学之前,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确定位置;思维;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74-03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经历了教条主义、观察反思、探索突破三个阶段,发现在探索突破阶段中,引导学生编写数学趣题,参加数学游园、数学剧表演等教学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第二课堂;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要]下等教法教知识,中等教法教方法,上等教法教思想,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汲取思想方法用来应付一切未知的困难,才是智育的根本,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规律,还要带学生破除条框的限制,保留思想方法的精髓。  [关键词]小学数学;规律;模型;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32-02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十二册“数学思考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几何知识教学的各个认知阶段,“动”“静”相融地呈现和表达,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空间观念;静态观察;动态验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0-0030-02  纵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