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任务群”的心理学与阅读学依据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yu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關键词】学习任务群,心理学,阅读学,学习效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提出了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新要求,例如“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笔者认为这对破解中学语文教学难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老师们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二十几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受制于高考指挥棒,语文教育中知识目标过细,阅读教学违背教学规律,只见字词句不见篇章、只顾教师“表演”不见学生参与的现象很严重。因此,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整本书阅读”、课上开展“群文阅读”,是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也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本文试图对“学习任务群”在教育心理学、阅读学上的依据展开具体探讨。
  一、“学习任务群”的意义
  1. 使语文学习成为师生合作的动态过程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目标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重构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态和结构体系。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从理论上讲是有依据的,从实际上看是有意义的。
  1949年以来,除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以及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有过少数几种分科教材以外,无论是国家统编教材还是有些省市的自编教材,基本都是沿用“单元组成法”。从语言学习角度看,它的好处是:同一个主题,选用不同的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把语文知识按照不同内容,分别插入相关的课文中(例如196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但是从学习材料的记忆保存的效率看,将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时代的文章置于同一单元中,显然不便于记忆,因为缺乏一条线索。而通过“学习任务群”,教师就可以提供与教材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意识地将语文学习“系统化”。
  此外,传统的教材,按知识编排也好,按文章内容选择也好,都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者来看待的,就像数理化教材要使学生学会一样。“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则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出击”去完成任务的人,通过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书本阅读与其他各种学习联合起来,让学生主动“觅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对当前应试教育有一定消解作用
  “学习任务群”对当前“应试教育”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为什么是“消解”,而不是否定呢?因为考试指挥棒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不必借助教育统计,我们就可以发现,近三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存在一种“双轨制”: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在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进行应试的“习题训练”,不管语文教育界提出什么新的理念或模式,高考的试题形式决定了平时的训练方式;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热衷于各种观摩课展示,所谓“做课”,甚至还有“代表课”这种概念出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响亮口号下,满堂串问代替了“满堂灌”,于是一线教师上课,专家点评,热热闹闹。但是在中国,高考是一种“刚性需求”,所以尽管一边是“轰轰烈烈搞课改”,一边却是“扎扎实实搞应试”,这就是现实。专家和教师的积极性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几年语文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从小学到中学,语文学习普遍不受学生欢迎是不争的事实。
  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个理念,可以让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知道,语文学习能够采用更有效、更有趣的方法,也能够同高考对接起来,因为说到底,语文素养提高了,应试成绩自然也会上去。
  3. 是符合“母语教育”规律的一种尝试
  根据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的观点,母语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也叫“地盘领域”,即儿童从出生到上学那一阶段,主要是学习口语;第二,“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或称为“用文字表达语言的领域”,它的学习主体由听说转为读写,学习对象是教科书,学生学习它,是为学习别的学科打基础;第三,“文化语言生活领域”,学生已经学会读写以后要在母语学习上继续向前的领域,他们要学习科学的、艺术性的、哲学性的语言。这是一个学生学习母语的完成阶段。[1]应该说西尾实的这个理论也适用于我们的汉语教学。日本战后的语言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就是按照这种阶段性特点设计的:“读,这是‘三基’的中心科目之一,向来受到重视。今天,它包含阅读指导、文学教学、读书指导三个方面。”[2]也就是说,小学、初中是阅读指导,目的是学会阅读,掌握读写技能;高中则是“读书指导”,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科学、哲学书籍,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因为“母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的人。外语教学则不同,它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没有培养民族性的目的”[3]。
  从以上所引内容可以看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阅读指导,应该由阅读指导进入“读书指导”,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后,就应该大量读书、整本书阅读。其实早在1924年,黎锦熙提出的“国语要旨”和吕叔湘后来的相关论述早已有相同的观点。可现实状况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在不断重复同一种模式:阅读分析—习题训练—考试。几乎很难分辨哪些是高中的练习,哪些是初中和小学的练习。结果既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谈不上培养“民族性”。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学习任务群”以及“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对现在流行的一些阅读方式是一种冲击,是符合母语教学规律的一种尝试。
  二、“学习任务群”的心理学依据
  “学习任务群”等概念提出以后,注家蜂起,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章还比较少见。笔者认为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阅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1. 任务群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范围的背景材料”
  加涅说:“现代的研究指出,为了学习任何一项言语信息而进行的教学,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和这项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来的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识。奥苏拜尔认为,新的知识项目可以放在更为综合化的认识结构里。另外一个可能性是,言语信息能转换为视觉形象。我们可以假定,不管这种更大的知识范围的性质怎样,正是这种知识范围使得这项信息最便于寻找和恢复。这对于教学的含义,至少在一般意义上,十分清楚:教师和教学媒介必须在呈现一个或者一组新的学习项目时,分别或共同提供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识范围。”[4]对于已经开始进入“文化语言生活领域”的高中学生来说,阅读绝不能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形成了初步的语感,可以“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了。例如,教材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让学生阅读,那么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教材选了沈从文的《边城》,那么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边城》的整本书,或者提供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新的知识项目放在更为综合化的认识结构里”。简单说就是:“一本书可以带出另一本书”,“一篇文章可以连上另一篇文章”。所谓“群文阅读”也具有这个效用。按照布鲁纳的观点:“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5]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组成“结构化”“网络化”的系统。知识只有形成系统以后才容易记忆。   2. 學科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语文学习由“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可以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提升教学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有认知的侧面,也包括情意的侧面。这个侧面首先是态度的学习问题,其次是想要学习的学习者的准备问题。后者一般地可以放在动机作用的范畴内来考虑。”[6]什么是“动机”?按照心理学的解释:“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的内在动因。”[7]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动机都是需要的。根据心理学原理,动机必须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太弱或者太强都会影响学习。“在这两点上我们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从内部动机看: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削弱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渴望成功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成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包括教师、家长)的外部动机又太强烈,为了升学、为了使教师、家长满意,而急于求成,出现了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反而进一步使学习无效。”[8]
  确立“学习任务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师生共同设计学习行为,分析学习任务,提出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成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学习效率提高了,自然会更有效地形成良性循环。
  3. 强调学习中的情境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高中新课标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随着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开始提倡“项目化管理”,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情境性。这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前面说过,“教育中有三个要素或焦点区域同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师有关,这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学习者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者当然是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
  什么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的是人们学习时所做的事情。他们所‘做’的,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知觉、思维、记忆、辨认,也包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写、算、听课和谈话”[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一种共同的倾向——“教这门学科,我能够做些什么”,但是往往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问题——“学这门学科,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就可以至少从这种表述上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仅仅是在提供帮助。对此,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因为学习过程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强调学生为主体,容易走向“放羊式”的学习;如果掌控太严,则又容易压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家杰克逊在《教学的未来》一文中针对美国教育界保守派(主张严格控制)与自由派(主张放松控制)的争论说:“要真正地忠诚自己的职业,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部分是保守的部分是自由的教学观。”[10]这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
  关注学习情境是高中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出发点。“情境”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
  什么是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者认识自己,和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学习情境是指任何影响学习者或学习过程的因素或条件。教师是学习情境的一个因素。课堂环境也是。”[11]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的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强调情境的作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学记》里就已经提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亲其师”“乐其友”,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做到。
  三、“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学依据
  “学习任务群”在阅读学上也有依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问题。阅读是基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技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层次:“(1)字面的理解;(2)解释;(3)批判性阅读;(4)创造性阅读。”[12]所谓“字面的理解,即获得课文内容中一个字、一种观点或一个句子的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技能。这种阅读是不深的。它在获得意义的阶梯上是最低的”[13]。但它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字面的阅读,后面的阅读(解释、批判、创造)就是空中楼阁,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通经必先识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阅读中常用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大十分重要。所谓语感的形成,最初就是要使用一切有效手段,增大学生的词汇量。
  1. 有利于学生增大词汇量
  按照叶斯泊森的理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反复出现,容易进入人的编码系统”,也就是容易记住。增大词汇量靠的是大量阅读,而非脱离语境的死记硬背。由此可知,提高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识字,而提高识字效率的办法就是阅读同类题材作品。因为词汇的积累和运用需要不断反复,同一个词出现的机会多,自然就容易记住。须要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增大词汇量,很容易落入机械学习的重复训练。“如果学生的学习意向是死记硬背,那么不管材料是否有潜在意义,学习都将是机械的。如果学习材料是无意义的,那么不管学生学习的意向是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学习都将是机械的。”[14]以“学习任务群”的课文组织形式进行阅读,就可以将“第一层次的阅读”更快纳入“第二、第三层次的阅读”。
  须要注意的是,词汇量的增大,在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中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这种办法有一定效率,但是不适合现代的课堂教育模式。
  2.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史”的概念
  阅读任何作品,特别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要真正理解它,首先要有“知人论世”的精神,这是个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课文的单元组成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不利于学生记忆,缺乏一条线索。近几年,许多教师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课、研究课,教师不讲作家与背景,见小不见大,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因而语言学习的编码是杂乱无章的。缺乏“史”的概念,学生对课文既不能正确理解,也不能有效记忆。既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当然所谓“解释性阅读”也就无从谈起。   “解释性阅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还要“进行概括、论证原因和结果、预测结果、作出比较、了解动机,发现其中关系等”[15]。将学习的内容按不同主题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完成,就可以使语文学习由单向的“传导”转变为大家一起进行“概括、论证、比较、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引路者、帮助者。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例如“苏东坡和宋词”这样一个学习任务群,学生和教师需要寻找大量北宋词发展、嬗变的相关材料,并发现其中的关系。养成以“史”为线索的阅读习惯,就可以不断像“滚雪球”一样积累各种语文知识。笔者认为,“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批判性阅读是语文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是究竟什么叫批判性阅读,它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什么好处,以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作为载体,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按照史密斯的观点,“ 批判性阅读似乎应该是一种对课文作出个人的反应,并对读物作出个人的判断”[16],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或者教师提供的答案。这一点在当前特别有意义。“应试教育”使无数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语文学习已经演变成一种“ 习题训练”。“ 学习任务群”对此提出了挑战,对所谓的寻找“ 标准答案”的训练是一种冲击。例如,有的教师设计了“观察与批判”的主题,然后根据教科书内容组成不同的专题,如“ 名家解读文章”“ 小说阅读理论”“ 小说阅读知识”等,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以任务驱动阅读,取得了好的效果。[17]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创造性阅读,与以往的质疑所不同的是:以往有些课堂质疑往往是就一篇课文内容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某些词语或者某种表达方法等,落脚点在课文的理解上;“可是在创造性阅读中,一个学生離开课文,并另外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想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18]。无论阅读鲁迅的作品,还是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或者是阅读《红楼梦》《水浒传》,都可以将课堂向外延伸。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学习任务群”在心理学和阅读学上是有充分依据的。它既有对传统经验的总结、继承,也有新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口号。笔者为什么要从这两方面寻找根据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要是它真是理论,当它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应该产生实际的好处。但是,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它们的实践之间,人们难以找到这样密切的联系。”[19]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充分解释它,在实践上有条不紊地实施它。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心理学如此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无视有些规律的存在。从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到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如果我们能够引入这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语文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其他文献
情境测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对测评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格外强调情景语境,要求命题以情境为载体,提高以核心素
摘要:目前,信息可视化主要包含数据图表、图形创意两个设计角度。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辩证关系,整理分析数据图表、图形创意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并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创新点。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数据图表;图形创意;二十四节气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信息可视化设计就是将要
摘要: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差异性渐渐减少,设计方式日趋模式化,城市特色趋同的现象严重,从而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局。本文从人性化城市的建设、城市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共生理论等方面研究讨论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提出城市的多元化、文化特性和人性化才是城市发展之本。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我国城市绿地近年来实现了蓬勃发展,但目前许多城市绿地未能实现艺术表现和景观体验感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领域的交互式设计对人来说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文以多种学科的交叉理论为基石,对绿地交互性的概念及应用理论进行探究。该理论可为设计提供新的思维角度,完善绿规体系,其人性化的内涵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应用层面,城市交互性绿地也可从以绿地运行为核心的效率和以游人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两个角度进
摘要:山体资源长期遭受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山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山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的理念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关键词:城市双修;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改革开放初期,为追求最快的发展速度,各地区组织对山体进行无
本文主要研究符号学视角下青铜器纹样中饕餮纹和夔龙纹在园林景观要素中的应用和表达,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现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利用符号学中地方文化符号化和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对于青年学子思政素养的提高可谓意义非凡。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主要以网络空间视角为切入点,在阐明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空间建设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拓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困境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空间;高校;思政教育;
提起苏轼的诗词,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豪迈,苏轼也被称为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细细分析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作。可以说,苏轼词作的风格,既有豪迈之风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目标?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学、教、评指向学习目标,三者有机融合,相互影响与制约.本文以九年级上册
【关键词】古文教学,裸读,巧问,训练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文的数量上较以往有了较多的增加。以古文为例,六册书累计已经达到四十篇。该怎样教学这么多古诗文,是值得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样态是:教师让学生粗读一遍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出示课件,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梳理主要内容;最后背诵翻译及原文。然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搜索与记忆,至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如何,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