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忆思维所呈现出的意象是形和意的转换,它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是物体中的某一部分被其它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一种组合形式。但是真的是那种我们原有的认识吗?我们记忆思维里呈现出的意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关键词:记忆 思维 意象 视觉 艺术
一、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再有唯一的标准和真理。张扬自我,展示自我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现在的后现代时代,时间演绎着一切,不同的时代有着自己的标准.在了解这些时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相信真理吗?
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碎了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使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化”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不再有唯一的标准,不再有正确。可是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就是对的吗?我觉得我们是生活在现代主义社会向后现代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两种时代的特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相互交融着又相互排斥着,是事而非,模棱两可。我们很困惑、迷茫。
相信记忆吗?
“我们之所以看到一件物体是这个样子,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它只能导致一种无休止得倒退。永远不能使我们接触到实质问题,即知觉对象究竟是怎样真正被组织起来的。”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第二次在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凭借记忆按照上次处理的方法再来进行解决。这时我们就犯了错误,因为记忆与知觉相比,其流动变化性相对更大,因为它更加不受事物的现实形象的限制。其实现在的我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相信视觉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可是真的是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原有的本身特性吗?眼睛就不存在着假象吗?比如我们日程生活中所使用的语音语言。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达到的。它的地域性很强,而视觉形象语言向我们所传达的意图似乎主要依赖于人的生理感受和直觉。视觉语言在某中程度上让眼睛给我们带来了假象。
二、到底是思维影响了视觉。还是视觉刺激了思维
现代主义之理性让当今社会的人们感到无处藏身。因为它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有道理,而且非常的正确。正确的绝不允许人犯感性的错误。这种理性达到不相信眼睛.不确定外界的刺激是真实或是虚幻。然而艺术与设计活动的本身难道就是将符合逻辑作为存在的目的。当眼睛看到在操作台上,覆盖在拥有人体线条与体量的物体之上的白布时,思维便告诉我们“一个人”就在那块白布的下面。又或者是“一个死人”,于是我们看到了打字机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但是,假如那块白布还是静止于原先的位置和状态,仅仅是没有看到桌子,由于无法组织起来以前所构筑的逻辑思维关系,我们瞬间便失去了对事物判断力,不知道白布的下面到底是什么,甚至我们到连那块所谓的“白布”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开始怀疑的时候。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看到东西吗?很显然。这种特殊的。情况或许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形式。但是对于视觉艺术设计与创造的观念实践而言。艺术家和设计师是有能力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视觉感知真的形成和出现.我们如何将视觉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思维活动。太多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形成了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又作用于艺术,使之成为没有视觉判断力.只有思维判断力的作品。久而久之。随着视知觉本身的退化以及原有的主动性的缺失,从此我们就不再拥有视觉思维,只剩下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然而这所有的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随着我们丧失视知觉的那一刻就瞬间凝固了。
三、结论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眼睛,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表达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对人性的诉求。我们应当摆脱思维对我们的束缚,我们应当珍惜物象本身所呈现的,即使这种形象是不真实的,那就再进一步用我们思维对其进行解构。但至少我们看到的应当呈现。毕竟是视觉给了我们思维的机会。我们学会了看到图形的时候如何思维。也知道了是什么让我们这样思考。然而。是否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设计或艺术活动,可以通过从图形到思维的逆向转化来实现。
关键词:记忆 思维 意象 视觉 艺术
一、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再有唯一的标准和真理。张扬自我,展示自我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现在的后现代时代,时间演绎着一切,不同的时代有着自己的标准.在了解这些时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相信真理吗?
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碎了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使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化”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不再有唯一的标准,不再有正确。可是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就是对的吗?我觉得我们是生活在现代主义社会向后现代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两种时代的特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相互交融着又相互排斥着,是事而非,模棱两可。我们很困惑、迷茫。
相信记忆吗?
“我们之所以看到一件物体是这个样子,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它只能导致一种无休止得倒退。永远不能使我们接触到实质问题,即知觉对象究竟是怎样真正被组织起来的。”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第二次在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凭借记忆按照上次处理的方法再来进行解决。这时我们就犯了错误,因为记忆与知觉相比,其流动变化性相对更大,因为它更加不受事物的现实形象的限制。其实现在的我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相信视觉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可是真的是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原有的本身特性吗?眼睛就不存在着假象吗?比如我们日程生活中所使用的语音语言。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达到的。它的地域性很强,而视觉形象语言向我们所传达的意图似乎主要依赖于人的生理感受和直觉。视觉语言在某中程度上让眼睛给我们带来了假象。
二、到底是思维影响了视觉。还是视觉刺激了思维
现代主义之理性让当今社会的人们感到无处藏身。因为它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有道理,而且非常的正确。正确的绝不允许人犯感性的错误。这种理性达到不相信眼睛.不确定外界的刺激是真实或是虚幻。然而艺术与设计活动的本身难道就是将符合逻辑作为存在的目的。当眼睛看到在操作台上,覆盖在拥有人体线条与体量的物体之上的白布时,思维便告诉我们“一个人”就在那块白布的下面。又或者是“一个死人”,于是我们看到了打字机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但是,假如那块白布还是静止于原先的位置和状态,仅仅是没有看到桌子,由于无法组织起来以前所构筑的逻辑思维关系,我们瞬间便失去了对事物判断力,不知道白布的下面到底是什么,甚至我们到连那块所谓的“白布”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开始怀疑的时候。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看到东西吗?很显然。这种特殊的。情况或许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形式。但是对于视觉艺术设计与创造的观念实践而言。艺术家和设计师是有能力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视觉感知真的形成和出现.我们如何将视觉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思维活动。太多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形成了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又作用于艺术,使之成为没有视觉判断力.只有思维判断力的作品。久而久之。随着视知觉本身的退化以及原有的主动性的缺失,从此我们就不再拥有视觉思维,只剩下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然而这所有的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随着我们丧失视知觉的那一刻就瞬间凝固了。
三、结论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眼睛,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表达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对人性的诉求。我们应当摆脱思维对我们的束缚,我们应当珍惜物象本身所呈现的,即使这种形象是不真实的,那就再进一步用我们思维对其进行解构。但至少我们看到的应当呈现。毕竟是视觉给了我们思维的机会。我们学会了看到图形的时候如何思维。也知道了是什么让我们这样思考。然而。是否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设计或艺术活动,可以通过从图形到思维的逆向转化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