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思维里的意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0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忆思维所呈现出的意象是形和意的转换,它保持图形的基本特征,是物体中的某一部分被其它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一种组合形式。但是真的是那种我们原有的认识吗?我们记忆思维里呈现出的意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关键词:记忆 思维 意象 视觉 艺术
  
  一、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再有唯一的标准和真理。张扬自我,展示自我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现在的后现代时代,时间演绎着一切,不同的时代有着自己的标准.在了解这些时代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现在,我们应该相信谁?
  相信真理吗?
  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碎了现代主义的功能性,使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模糊性”、“不确定性”、“多元化”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不再有唯一的标准,不再有正确。可是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就是对的吗?我觉得我们是生活在现代主义社会向后现代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两种时代的特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相互交融着又相互排斥着,是事而非,模棱两可。我们很困惑、迷茫。
  相信记忆吗?
  “我们之所以看到一件物体是这个样子,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它只能导致一种无休止得倒退。永远不能使我们接触到实质问题,即知觉对象究竟是怎样真正被组织起来的。”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第二次在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凭借记忆按照上次处理的方法再来进行解决。这时我们就犯了错误,因为记忆与知觉相比,其流动变化性相对更大,因为它更加不受事物的现实形象的限制。其实现在的我们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
  相信视觉吗?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可是真的是眼睛看到的就是事物原有的本身特性吗?眼睛就不存在着假象吗?比如我们日程生活中所使用的语音语言。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达到的。它的地域性很强,而视觉形象语言向我们所传达的意图似乎主要依赖于人的生理感受和直觉。视觉语言在某中程度上让眼睛给我们带来了假象。
  
  二、到底是思维影响了视觉。还是视觉刺激了思维
  
  现代主义之理性让当今社会的人们感到无处藏身。因为它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有道理,而且非常的正确。正确的绝不允许人犯感性的错误。这种理性达到不相信眼睛.不确定外界的刺激是真实或是虚幻。然而艺术与设计活动的本身难道就是将符合逻辑作为存在的目的。当眼睛看到在操作台上,覆盖在拥有人体线条与体量的物体之上的白布时,思维便告诉我们“一个人”就在那块白布的下面。又或者是“一个死人”,于是我们看到了打字机并且相信它真的存在。但是,假如那块白布还是静止于原先的位置和状态,仅仅是没有看到桌子,由于无法组织起来以前所构筑的逻辑思维关系,我们瞬间便失去了对事物判断力,不知道白布的下面到底是什么,甚至我们到连那块所谓的“白布”到底是什么东西都开始怀疑的时候。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看到东西吗?很显然。这种特殊的。情况或许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形式。但是对于视觉艺术设计与创造的观念实践而言。艺术家和设计师是有能力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视觉感知真的形成和出现.我们如何将视觉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思维活动。太多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形成了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又作用于艺术,使之成为没有视觉判断力.只有思维判断力的作品。久而久之。随着视知觉本身的退化以及原有的主动性的缺失,从此我们就不再拥有视觉思维,只剩下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然而这所有的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随着我们丧失视知觉的那一刻就瞬间凝固了。
  
  三、结论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眼睛,尊重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表达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对人性的诉求。我们应当摆脱思维对我们的束缚,我们应当珍惜物象本身所呈现的,即使这种形象是不真实的,那就再进一步用我们思维对其进行解构。但至少我们看到的应当呈现。毕竟是视觉给了我们思维的机会。我们学会了看到图形的时候如何思维。也知道了是什么让我们这样思考。然而。是否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设计或艺术活动,可以通过从图形到思维的逆向转化来实现。
其他文献
摘要:《世界》出现了崭新元素,大都市场景却只是一个虚拟性背景。贾樟柯描写的仍然是小县城的生活,影片的观念性批判意义是:大都市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盆景,他们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却被拒绝享受成果,深刻重大的批判主题和影片内容的稀薄和艺术表现力的孱弱形成强烈反差,使这部影片成为概念化作品。  关键词:虚拟性 大都市 观念性批判 艺术真实    贾樟柯的新作《世界》,戴着欧洲人授予的勋章,衣锦
尼康Z 7的成像水平令我们非常满意,清晰锐利,高光和暗部都充满细节,色彩也十分明快。机身:尼康Z 7;镜頭:尼克尔Z 24-70mm F4 S;焦距:24mm;光圈:F7.1;快门:1/400秒;感光度:ISO-100。全新的Z系统  在经历了1系列的探索之后,尼康终于用新的全画幅微单Z 7和Z 6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也让人们对于这家百年光学大厂的未来充满期待。  此次我们评测的尼康Z 7是Z系列
摘要:影片《一曲难忘》中的《波罗奈兹舞曲》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震撼。这首舞曲是波兰伟大的钢琴家肖邦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除了这种象征意义之外,舞曲对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曲难忘》《波罗奈兹舞曲》肖邦 爱国主义情怀    他收集起了洒遍波兰田野上的泪珠.用它造成一颗富贵和谐美的晶莹宝石,镶在人类的王冠……这是一个艺术家所能达到的伟大的顶峰。  ——卡·诺尔维德悼词
[摘要]电影《赤壁》激烈、火爆影像与诗意、唯美的音乐交相辉映,传递了动作美学、风格化表达及传统文化精神,给中国电影的审美带来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吴宇森《赤壁》暴力美学 音乐    引言    随着近期《赤壁》的热映,让我们欣赏到了久违的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电影。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一个风格化的时期,当时的香港电影以徐克、许鞍华、吴宇森等为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鲜明而一贯的特有
[摘要]在高科技语境下,电影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进入到了一个自由阶段。数字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蒙太奇分割的、长镜头呈现的,运动镜头展示的亦幻亦真的时空融合在一起,使展现在银幕上的时空体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创造了一个个时空多维交织的世界,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作为电影的一种独特的时空表现方式,运动镜头数量的增多以及运动形式的丰富构成了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在视觉上最明显的区别。运动镜头更新了传统的
[摘要]1968年,帕索里尼拍摄出被称为现代派或象征主义电影经典的电影《定理》。本文试图结合该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复杂的意识形态特征,来探讨其与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世界社会经济与政治、文艺思潮、电影艺术发展等历史背景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帕索里尼 定理    前言    1968年,意大利著名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拍摄了饱受争议的电影《定理》。该片结构严整,有两则前言,三幕场景和五段平行叙事
[摘要]“多画面”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屏幕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画面。受电影影响,当前电视剧特别是情节类电视剧中,“多画面”的运用日益多见,其特点是在短时间内提供给观众最大的信息量。虽然目前还有众多运用上的局限,但它预示了电视画面形式的增强和多维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画面数字技术信息维度    电影或电视向我们展示的通常是一个充满整个屏幕的单一的画面,而“多画面”则将屏幕进行“切割”,在同一时
高邮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高邮秦代即设邮亭,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明盂城驿、龙虬庄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山汉墓、唐镇国寺塔、宋文游台、宋城墙及奎楼、清高邮当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邮湖上的舤影高邮湖  高邮湖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总面积了80平方公里。因水位高于运河而称为悬湖,又因位于高邮城西,又称之为西湖。高邮湖既有天赋的自
摘要:通过对莱辛《拉奥孔》第十六章文学理论的文本分析,指出诗和画是艺术家传达社会审美意识和自身审美体验的两种特性不同的媒介。  关键词:文学理论 诗画 艺术 美学 异同    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拉奥孔雕像是1506年在罗马城发掘出来的。雕像表现的是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两条巨大的海蛇缠绕的情景。他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希腊人的木马拖入城内,以免中了敌人的“木马计”。偏袒希
全能大三元  “大三元”是人们对于专业镜头的统称,即16-35mm F2.8、24-70mm F2.8和70-200mm F2.8三只镜头。这三只镜头不仅象征着专业,也是几乎每一个职业摄影师背包中必备的装备。面对具备大量线条细节,同时光线不强并伴有逆光的苛刻拍摄场景,索尼FE 16-35mm F2.8 GM 也能拍摄出足够清晰而没有眩光的照片。相机:索尼A7R II;镜头:索尼FE 16-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