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石榴手袋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eblogicdownl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母亲的遗物里,发现了两只绣花小包。大的如巴掌,小的不过婴儿的拳头那样大。玲珑,小巧,面子上绣有花卉,式样状如石榴,我且把它叫做石榴手袋。这是母亲的遗物,令我见物伤情了。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如在世,已经有九十多岁。在我的意识里,她就没有年轻过。她的身影一直是在菜园里,泥巴田里,锅台边上转圈子,也一直没有见她持有过钱包之类。有两张票子用手帕儿包着,别人家的母亲也是这样。想必那时代的“煮”妇们,大都没啥钞,要钱包也是无用。
  尽管在泥巴田里摸爬滚打,母亲仍然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不在于她的外表。多子女、重感情、爱面子的她,其时,已经跟农家妇女没有任何区别。只因为她的言谈,以及她的为人行事中体现出的,那么一点知识性和大家子气度。
  我从小就知道母亲有文化,“四书五经”的名字就是从她的口中得知。我还知道母亲会绣花,这从家中的枕套,被套,窗帘等各类绣花物品上可以窥出。听母亲说过,在她出嫁的前两年,就开始不出房门,在家专门绣花了。作为她的大批绣花陪嫁品,在那特殊的年代被付与了灶洞,我也是亲眼所见。
  这两只小小的绣花手袋,怎么逃脱了被焚的命运,我很疑惑。或许是得亏它的不起眼吧!这样说,是这两只小手袋,用的是那种厚实的麻布做底子,缺少珠光宝气。也或许是母亲当作爱物有意藏了起来,才逃脱了被焚毁的下场。
  母亲的这石榴绣袋,我估计是她做姑娘时的尤物。大的顶多装得下几块银元或一方手绢。小的如《红楼梦》中那种装香料的香囊之类。式样的小巧,绣花和缲边的细密,令现在的我无法想象。过去时代的人,怎么能耐得下性子,把这样的小物件儿做得如此精致。
  在母亲的绣品中,石榴是主角。绣花鞋,枕套,包括她的旗袍一角,都有一只开了口,露出红艳艳籽儿的大石榴。母亲的陪嫁绣品里,每一样都不缺少石榴,我不觉得奇怪。这些,我从小儿就听老年人说过,石榴是福果,是祈盼女孩子在夫家能多子多孙。
  母亲的绣袋做成石榴形状,也就不作为奇了。底部大,袋口为石榴唇口样,用两根丝带从唇口处收缩起来,除了能装钱和一些小饰物,还是一件绝妙的艺术品。我觉得,旧时代女子的美感,比现在的人要多出一层韵味。
  我想象着,年轻时的母亲,风华正茂,身着旗袍,脚穿绣花鞋,如玉般的手指上套著精巧的石榴绣袋,款款行走在石板路上,那该是怎样的风采?
  然而,这只是一种想象。母亲给我所有的印象,就是在不停劳动,做糙活。哪怕在城市生活的那些年,也是在为生活奔波。如果把那么漂亮的绣花手袋,套在母亲粗糙不堪的手指上,咋想都觉得不协调。
  母亲是1948年嫁给了我的父亲,那绣花手袋想必也是那之前的产物。在一些电影里也看得到,那时期的年轻女子,烫头发,穿短袖旗袍,手挎新式提包手袋,出入在大街小巷。这是时代潮流,想必我的母亲也不会例外。
  我母亲那小手袋的刺绣和式样,颇新颖,想来在当时也属时尚了。而在我与母亲相处的岁月里,无论如何都无法把“时尚”两个字用在母亲的身上。她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台为子女而不停运转的机器。她的审美观点都用在了儿女身上,何曾有过自己?
  人人都有过青春,也都有过爱漂亮追时髦的经历。我的母亲也算是识文断字的人,在她做姑娘时,肯定也如花一样绽放过。她的爱好和形象的娴雅,从年长的人口中也听到一些。到我们能用眼看世界的时候,母亲已经是地道的村妇形象了。旗袍,绣花鞋,手提袋成了压箱底的旧物,再后来成了灶洞里的灰烬。
  那时,这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没了也就没了,也不觉得可惜。时代在前进,在讲究艰苦朴素的岁月里,我们反而觉得那些绫罗绸缎,是要不得的东西。母亲与她从旧时代带过来的物件,和她生活过的旧时代,作了彻底拜拜。
  人世间早已没了母亲的身影。而她的小小手袋,带着她年轻时代的印记遗漏了下来,展现在我的眼前,撩起我无尽的遐想。作为子女的我们,何曾想过母亲也有过青春年华,也有过风姿绰约。对于逝去太久的母亲,我已流不出眼泪了。然而,目睹这小小的石榴手袋,心底竟有了酸楚。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其他文献
又一个朋友要走了,与她的德国丈夫回德国去。一晃,他们来中国,竟然有了二十多年。曾经,朋友与我,热火朝天逛夜市、吃夜宵、嘻嘻哈哈、在路边地摊上买二手书。时间越久,友谊越深,我知道朋友十分喜爱武汉家常菜。眼看凛冬将至,我决定煨汤。我想精心煨一铫子排骨藕汤,为朋友饯行。可惜,事不凑巧,朋友们时间总也对不上,關于煨汤的美好设想,也就随风而去了。然后思来想去,还是心有不甘。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煨汤,那就用文字
没有主题的旅行如同没有主旨的文章,走着走着便拉杂散漫了。这次前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主题自然是新会陈皮,那么次题呢?当然和以往相同,找出些本地特色美食,增广见闻兼以解馋吻。作为天津人,我几十年前知道陈皮,是糖果店里的陈皮梅,可惜只见盐梅不见陈皮。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物流大发展,许多偏僻之地的特色名产渐渐流传到天津,其中便有陈皮。然而,中药讲究地道药材,食品讲究珍稀名品,既然要用陈皮,不到江门新会走一
南昌有不少资溪面包店,与各大面包品牌店并存。资溪面包店在小街小巷见缝插针,各大面包品牌雄踞广场黄金地段和大型购物商城。2006年之前,女儿在豫章路上读幼儿园,那几年我们常在幼儿园边上一家资溪面包店买面包。一杯热豆浆加五六只面包,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不过,过了挺长时间才弄清楚,资溪面包是指资溪人做的面包,并不是某种面包品牌。十余年前,我去过一趟资溪,调研大觉山旅游开发,顺道在县城参观了几家面包作坊。
花馍,在晋南人的生活中除了可以果腹,还有着传承礼俗的重要作用。故而流传“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的说法。因为晋南面塑将风俗民情融入其中,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成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花馍,又称“面花”“面塑”,是一种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多样而称为花馍。它体现了农妇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善良与纯朴的民俗艺术的见证。花馍能在晋南流行,成为影响极为深远和普遍的非物质文化遗
晨起坐在书房,看着窗外朵朵繁花,突而忆起四十多年前的儿时———那是一段“花儿”无处不在的岁月。那时对美好的向往,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打折扣。好像所有的快乐与美好,都是不经意间从母亲嘴角溜出来的。  不信?随我穿越几十年的岁月看看去。  母亲切葱时会说,“来,妈给咱切葱花”,葱白在她的刀下显得很听话,就那么一圈一圈倒下去,倒成层层绽放的花。红萝卜也很可爱,母亲自个高兴,或想让我绷着脸变高兴,也会给我切个
身为北方人,我很喜欢榕树。那多半是因为罗大佑《童年》中有一句歌词叫“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小的时候,我喜欢哼唱,想象什么样的榕树,什么样的知了,以及在哪个池塘边。不断地哼唱和想象,最终榕树之于我变成了美好的存在。在我的中学校园里,有一棵高大的树,古老挺拔,每到春夏,便开满了红色的绒花,我们都叫它绒花树。在很长时间里,我一直认为它就是罗大佑歌曲中的“榕树”。校园里的绒花很美,夏天开
初夏的一个清晨,我又一次回到梦魂萦绕的故乡。  这个地方是我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地方。  故乡因为资江的一条小支流善溪江而得名。这个名字到底存在了多长时间,县志上或许有记载,或许没有,因为它太小,在世人眼里也微不足道,至于名字的来源,我不清楚,村里的老人也说不太清楚。  这里有山羊揽胜、红岩山、塘鱼石等景观,有三江米酒、梅兰豆腐等美食,野菜也很多,春暖花开的时候,田野里到处生长着野菜,还有各种好
立秋过后,老家的柿子也开始由青转红。只是,真正红透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等待。  我从小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一个小山村祖父祖母家,对于柿子有着比常人更深挚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之时,柿子曾做过果腹的食物,更因为它几乎是老家唯一的水果。  我们村的柿子树,除了长在村民住房旁、田畴间外,大多位于山脚下。平日里,它就是最不起眼的树种,全身黑硬且斑驳皲裂的树皮,到底难以吸引路人的眼球
鸡蛋花  从无尽夏说到了鸡蛋花,一种热带的花,那么就从鸡蛋花说开去吧。  ———所有的写作还都是一种纪念,我手机相册里存了大量没舍得删去的照片,竟然都和花和树有关,大多是行游中的惊鸿一瞥。2018年11月在海南博鳌看到的一树树鸡蛋花,开得静美清雅,暮霭细雨中,悄立在围绕海边宾馆蜿蜒开去的草坡上,雨滴落在粉红鹅黄和白净的花瓣上,少女般楚楚惹人爱。我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又一朵,和在枝头上一样的洁净幽香
陪闺蜜珊珊逛街。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橱窗,看到一件黑色的中山装,珊珊驻足望了很久,突然泪流满面。她颤抖地说:“这是我爸最喜欢的衣服,他生前我就老买这家的衣服给他穿。”  我知道,半个月前,珊珊深爱的父亲因癌症而猝然去世。深受打击的母亲一蹶不振,自己的姐姐又远在国外,能担事的人就剩珊珊了。在她爸爸的葬礼上,珊珊井井有条地打理着事务。虽然悲伤,但情绪没有失控。那些天里,珊珊像是对自己采取了什么心理干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