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指的是南岭以南,或者是五岭以南地区。在我国南方,有一条最大的山脉及自然地理界线——南岭,横亘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边境,东延至闽南。相当于北纬24°00′~26°30′,东经110°~116°。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 200公里。因南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5条主要山岭所组成,故又称五岭。
  古代的岭南,由于山高峻岭的阻隔,一直没有与中原有太多的往来。直到商周之后,岭南才逐渐中原及长江流域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来。而真正对岭南的开拓,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当然,也包括统一岭南,才开始的。岭南,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衍生出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的原生性文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特点的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中,民俗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对世界,至少是对华人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城市的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摩天大楼、新潮建筑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岭南城市中涌现,从而对岭南的民俗文化的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我们在城市的建设中不得不考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其中岭南民俗建筑的保护极为迫切,并在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对整个岭南民间文艺的保护无疑将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
  岭南传统建筑的色彩深深打上了岭南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务实、开放、多元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也使得岭南传统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谱系中具有鲜明的性格。岭南传统建筑色彩的特点与岭南地区的文化和环境息息相关,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岭南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气候和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务实性格,突出了本地建筑材料在色彩上的有效表达;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外向、开放和包容的文化风格造就了岭南传统建筑在近代不仅融合中西建筑色彩元素而且还努力保持自身的特色,形成近代特有的岭南建筑文化,而建筑色彩在突出其特色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岭南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原与本土、东方与西方、陆地与海洋等不同文化共同影响了岭南传统建筑的色彩,在不断的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时期岭南传统建筑的风格和色彩特征,因此,本文为有效保护优秀传统建筑或街区提供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对当前的城乡色彩规划提供可资借鉴的规划依据。所以,当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吞噬传统建筑和街区,新建建筑与周边建筑在风格和色彩上越来越不协调,城市色彩滥用现象严重的今天,对岭南传统建筑色彩的研究也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一、岭南民俗建筑保护和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城乡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步伐过快对传统历史建筑的造成很大破坏,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造成了原有城市肌理和文脉的断裂,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古代和近代都有)及历史街区都从城市中消失。
  从近年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来看,随着文保意识的加强和相关法规、规章、办法的建立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包括开平碉楼申遗活动的促进作用,岭南地区相关保护工作整体上是良性发展的,尤其是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一方面有当地高校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是文保部门的努力。但当保护从文保单位的“点”扩大到历史街区、甚至镇、城的“面”之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大致有以下主要表现:
  1.环境色的破坏。在广州原东山区新河浦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内,早期由于保护意识不够,在原有空地内建起密集的多层住宅楼,原有绿化面积因此损失很多并难以补回,改变了建筑环境色的绿化特征和人的视线所及的田园感;
  2.建筑立面的人为改变。瓷砖在外墙的应用潮流也影响到历史建筑,红砖清水墙面贴瓷砖、乱涂抹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至今仍令人触目惊心;在城市的一次次整治中,野蛮粗暴的涂料泯灭了全部的色彩特征,广州骑楼街、沙面岛的建筑都曾遭遇过“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的花花绿绿的涂料;广告霓虹灯滥用,很多历史建筑门面上有各色夸张闪耀的霓虹灯,破坏了历史街区的色彩氛围。
  3.由于缺少维护导致建筑色彩自然失色。如广州市怀圣寺光塔,白色塔身已经斑驳;因申遗而受到更多关注的开平碉楼也因缺少维护,墙体及装饰细部的色彩都已经大部分丢失,早已不是初建时的颜色。
  4、建筑装饰的滥用。在农村,富裕起来的村民宗族意识仍然非常强烈,将把祠堂推到重修或请潮汕等其他地区的工匠师傅,祠堂墙面、地面贴地砖,把各地装饰手法都集中在祠堂中使用,使得建筑色彩特征混乱不堪。
  保护和恢复传统建筑的色彩也是保护传统历史建筑的重点内容。所以,对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原则的确定有助于对其更好地保护。
  二、岭南民俗建筑保护和发展原则
  1.原真性原则
  “原真” 包括“原状”与“真实”双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并不追求最初,而是既包括建筑物在最早的建造年代所处的状态,也包括后来对它的修缮,经过时间的冲刷所留下来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威尼斯宪章》,特别是《奈良文件》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一系列国际文件确立了原真性为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的实施基础。在《奈良文件》中,更进一步把原真性定为基于“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区位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它内部和外界因素”信息的一种判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色彩的保护与修缮中,尊重其历史真实性,任何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对各因素的判别和对建筑的详细勘查、论证基础上,既要保护实体的现存有价值的建筑遗产,又保护与建筑实体相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如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具体保护操作中,优先使用干预度最小的手段,并从历史上建筑样式、材料、功能、工艺、环境等方面来检验建筑色彩的原真性。   但是,由于历史建筑的是一个随着时间动态的文化演变场所,而原真性则客观呈现为动态的、发展的多样性,这也是在奈良会议上多国文保工作者的共识。
  2.整体性原则
  即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应当包括对周边自然、人文环境色彩的整体风貌保护,也即必须保护文物环境。《威尼斯宪章》最早提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华盛顿宪章》则提出了现在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认为环境是体现真实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地带加以保护。环境提供了建筑色彩之背景色,还包含着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利用或活动。历史建筑色彩与周边环境色彩共同构成传统建筑色彩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
  就岭南地区而言,以植物绿色为主的自然环境,是建筑最为广泛的背景色,也体现了岭南地区气候优势、地域特征;岭南文化中务实、求变的特征在人文环境色彩中也有明显的张扬和体现,其中灰塑等岭南地区特有的装饰工艺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可以说环境本身也是建筑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可持续的原则
  可持续的建筑色彩保护原则体现在技术方面,应包括一方面对传统建材加工和施工工艺技术的发现记录和传承,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方面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在经反复慎重试验和论证对历史建筑无害后,适当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去反映和修复建筑色彩,以弥足某些无法复制传统的缺憾,如岭南传统青砖已不可能大规模生产,除了现存少量使用新工艺生产的复古青砖可供使用外,在具体的保护修复工程中,还大量使用将旧建筑拆下的青砖切薄片作为面砖贴墙面使用的做法,这种工艺手段可能在建筑材料的保护方面还有待商榷,但对历史建筑、街区色彩面貌的保留发挥了一定作用。
  可持续的建筑色彩保护原则体现在制度上,应包括日常的维护保养和通过宣传和国民素质教育将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当保护从文保单位的“点”扩大到历史街区、甚至镇、城的“面”之后,日常的维护保养和全民保护就尤为重要。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内,早期由于保护意识不够,在红砖清水墙面贴瓷砖、乱涂抹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不可逆的后果至今仍令人触目惊心;很多历史街区中连续的历史建筑门面上各色夸张闪耀的霓虹灯也以不少的数量存在。这些状况的改善,都需要居民、商家乃至行政管理者是素质提高。
  4.科学性原则
  此原则是前述各原则的技术保障。从建筑色彩信息的采集、保存、分析、整理、设计与施工,科学的需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首先,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管理手段的保障;其次,历史建筑尤其是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需有科学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支撑,不可以擅自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历史建筑色彩的调研采集、数字化后保存,对传统工艺的发现和记录,科学的设备和现代化的方法可以令繁复的基础工作事半功倍;在施工中,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尝试新材料新工艺,为避免对珍贵历史建筑的损伤,都需要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对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信息,也需要科学的记录和实时的监控维护系统、设备。例如,在沙面文物建筑艺术信息的采集中,如使用了“全站仪”采集信息的话,建立的模型有如下特征:建立过程快速,平面尺度精确;数据占用量小;能体现建筑基本三维结构及外部纹理特征。
  三、岭南民俗建筑保护和发展方法
  历史民俗建筑色彩很少作为独立保护或修缮的对象,通常都是借助墙面、屋顶等外部建材而表现出来。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和修缮大致按照如下方法和步骤进行:
  第一步:建筑色彩信息的调查和提取。包括对环境中有关色彩的信息调查收集和对建筑自身色彩信息的提取。环境中有关色彩的信息是指地理区位、建筑功能、历史沿革、绿化条件等一切可能影响色彩选择的信息。建筑自身色彩信息的提取主要是依靠拍照,但这也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相机拍摄下来的建筑表层信息是否是我们所追求的历史上的“原真”色彩?因长久日晒雨淋,色彩会有不同程度的褪色、氧化变色或色彩所依附的表皮剥落;因城市的某个事件,历史建筑的原真色彩还有可能被简单化的覆盖。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加以判断,甚至需要一些技术手段。色彩的提取主要是利用色卡对建筑色彩进行比对和记录,梳理取舍后形成主要的主辅色谱。
  第二步:建筑色彩的分析与提炼。主要对前阶段已经形成的主辅色谱进行分析,找出这一建筑群体在选择色彩时对明度、纯度等的规律,色彩在不同建筑部位的倾向性使用的倾向性。在此规律、倾向性的理解之上,对修缮时使用的建筑色彩提出意见,将包含应用位置、材料等内容的具体色彩设计纳入整体建筑设计方案中。
  第三步,施工必须有设计指引。虽然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过程中我们主张尽可能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而目前很多传统的工艺仍掌握在民间工匠手中,但预先进行包含色彩设计的建筑设计,并制定包含施工方法、施工组织、现场平面布置图、材料准备等工作内容的施工方案,是保障修缮效果、避免随意性、破坏性的最佳手段。对于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总结、传承也有积极意义。
  第四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调节产业结构,纯粹城区气氛,迁出与城区特色不相适应的商业、工业;鼓励小商品经营活动、餐饮经营活动,激发传统经营活动的生机和活力;利用传统文化遗存大力开展城市旅游业。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使特色经营活动广为人知,结合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步:城市人口结构模式。疏散一定数量的居民去新城定居,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文化遗存密集区禁止高层高密度的房地产开发,防止新的高密度居住、高密度活动的形成;疏散人口不应破坏原有城市人口结构,禁止武断地大批迁走原有居民,为保护岭南文化的原味,应保留一定比例的原住居民。   第六步:城市建设政策。保护城区的整体格局,包括城区秩序、城区机理、空间结构、城区环境、天际轮廓线等。保证城区内传统建筑的比例,传统建筑的保护整治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反对单一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反对整治的贵族化;合理组织交通避免高强度交通量的引入对城区空间格局造成威胁。
  民俗建筑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多样而复杂的城市生活的集合,其整体的、自主的、多样的、可以区分的特性也是其深层结构特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新型建筑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同时也能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如果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忽视岭南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味地将民俗建筑推倒重建,将岭南传统的格局、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完全摈弃,那么多年后人们将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城市己经变成了一座无根的城市。岭南特色消失殆尽,岭南的独特魅力也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逐渐褪色,城市虽然得到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然而失去的可能就是岭南长久以来形成的特色和魅力,而这种特色和魅力正是丰富岭南城市精神文明、促进旅游业及系列产业发展、实现社会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综上可知,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岭南民俗文化的保护,并在发展中予以继承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樱.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神州民俗,2011(164):P83-86;
  [2]李诗奂.广东粤语的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学术评论,2012(3):P103-108;
  [3]胡骁,何喆.岭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对于广东舞蹈高等教育的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年(1):P64-67;
  [4]眭美琳.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类型及其呈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1):P82-86;
  [5]关溪莹.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华文化论坛,2008(3):P116-120;
  [6]吴敏.广州旧城更新与保护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2);
  [7]慎重波.广州市恩宁路骑楼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5)。
  作者简介:聂娜(1976—),女,本科,中国古典舞专业,国家二级演员, 1990年12月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获三等奖。1995年1月广东省专业舞蹈比赛获一等奖。1995年5月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获三等奖。1995年10月广东国际艺术节获舞蹈表演一等奖。1997年12月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获三等奖,现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醒狮民俗活动如何适应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给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传统的特色群众活动项目发展和传承中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沥镇为例,从政府支持、机制设计、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大沥镇的传统醒狮民俗活动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醒狮 非遗传承 文化品牌  大沥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
期刊
[摘 要]文化现象与文学模式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东莞市桥头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大力繁荣基层文化,通过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精品扶持、品牌打造使桥头的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成果连年丰硕,人才不断涌现。特别是文学创作佳作迭出,成绩斐然,成为全市镇(街)文艺创作的样板,被新闻媒体定义为“桥头模式”。本文将从“桥头模式”的培育和推
期刊
[摘 要]本文讨论了珠三角城镇化与新民俗形成的关系,强调珠三角新民俗的兴起得力于地方政府的推动,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建设的产物。新民俗的产生表现为对旧民俗的继承与创新,在保持地方社会记忆、促进城镇地方社会认同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新民俗活动,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促进新民俗的形成,充分发挥新民俗在促进民族国家认同和城镇地方社会共同体认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体社团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中最具专业性和活力的部分。长安镇的文体社团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全面、客观地评价长安镇文体社团的作用,并对推进长安镇文体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出对策,明确政府与文体社团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文体社团的培育,改善政府对文体社团的管理,在当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文化 文体社团 现状与
期刊
荔波是黔南州的一个县。我去荔波旅游,冲着它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贵州省仅次于黄果树瀑布景区之后的第二热门旅游目的地。据说,在地球北纬25度一线上,除了海洋外,从阿拉伯半岛到撒哈拉沙漠,到墨西哥湾甚至美国西南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或者石漠化很严重的地形地貌,几乎看不见绿色,惟独荔波县境内地面上,依然碧绿苍翠,林木葱茏。因此,荔波境内的喀斯特森林地貌,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横岗街道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创新举措来分析基层图书馆应如何开展阅读推广的创新,以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 阅读推广 创新  一、项目背景与基本情况  横岗图书馆开办于1997年10月,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现有藏书57758多册、杂志报刊349种,读者阅读座位200个。图书馆实行全方位开架,藏、借、阅三合一的管理体制,从周二到周日每天上午9:20至晚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城镇化建设与岭南民俗舞蹈两个概念简介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进体育运动提高健康水平以及加速新农村文化建设三个角度简单阐述岭南民俗舞蹈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价值,然后从强化基础建设夯实民俗舞蹈发展基石、组织基层活动充实民俗舞蹈发展主体、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民俗舞蹈发展水平、立足兼收并蓄拓展民俗舞蹈发展动力以及加强交流沟通拓宽民俗舞蹈发展渠道五个角度详细阐释城镇化建
期刊
[摘 要]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用什么来服务?如何建立传播渠道,改善公共形象?怎样打造服务品牌,建立长效平台?文化馆以纯粹公益性质的文化工作服务大众,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今后发展方向,成为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线实践者。  [关键词]免费开放 文化服务 文化体验 服务品牌  文化馆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水平,是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第一线实践者。2005年和2006年相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沥镇作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藤编)历史渊源的梳理,展现大沥镇在发掘藤编艺术的价值,在创新、传承、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探索非遗文化的新思路、新经验、新路径。  [关键词]藤编 创新发展 发掘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  大沥,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连接广佛两市中心城区的“黄金走廊”。全镇总面积9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下辖两个社会管理处、38个社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期刊
[摘 要]“文化刻写在身体上。”这是民族的信仰,是身体的信仰。作为中国的舞者,能够从传统身体民俗中获取真正的文化养分,是我们的幸运。请大家一起接受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馈赠,去努力,去保护,去传承,属于民族的“身体记忆”。  [关键词] 身体民俗 身体记 詠春功夫 舞蹈训练 古典构建  一、岭南身体民俗  身体是民俗学规训的首要对象,更是民俗传承的主要途径,身体性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民俗的基本特性。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