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理却奇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是一个在古今汉语中都很活跃的虚词。
  现代汉语里,用“也”字的一般规律是,“也”字句之前须有一个铺垫的句子,“也”字句中的某个意思须与前句相同。如:你跳,我也跳。你是教师,我也是。假如有人说:“你的狗是黑的,我的也是白的。”这无疑会闹笑话。但语言的运用是灵活多变的,有时,摆脱用“也”的一般规律,让一个“也”字横空出世、劈面而来,反而会产生一字千言的表达效果。请看: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这是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第一句。这个“也”字是不是显得有点突兀多余呢?
  我们知道,《项链》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的悲剧。透视这一悲剧,可以让人感受特定社会的特定氛围,可以让人洞察人性的弱点,也可以让人对人生的无常发一浩叹。其主人公玛蒂尔德,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丰厚的家产,但她拥有“美丽”,而“美丽”应该是女人引以为豪的资本,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在19世纪的法国如此,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玛蒂尔德的好友珍妮(佛莱思节夫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珍妮是‘美丽’的,而我玛蒂尔德呢,与之相比,容貌毫不逊色,我‘也’是美丽的呀!凭什么珍妮能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而我,同样‘也’是美丽的玛蒂尔德,却只能做一个荆钗布裙的贫女]?”小说劈头一个“也”字,既昭示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又为下文玛蒂尔德“疯狂的幻想”张本。主人公自怨自艾的不甘,作者若有若无的怜惜,都蕴含在了这一个简简单单的“也”字之中。
  再看一个例子。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这是鲁迅先生《<呐喊>自序》的头一句。这个“也”字又用得怎样呢?
  《(呐喊)自序》是一篇鲁迅先生自述心路的文章。先生在年轻时候曾做过洋务梦、医学梦、文学梦,而文学梦,是先生“不能全忘却”的,“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先生的“呐喊”意在“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文中写道,有一次,那个身穿长衫、手提大皮夹的金心异来访,劝先生“做点文章”。先生“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这不“也”正是先生年轻时候的梦吗?金心异们当时那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的“寂寞”不“也”正是先生所深味过的吗?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开头的那个“也”字正与此遥相呼应!这个“也”字,实在体现了一位过来人的沧桑感慨以及对同道中入的惺惺相惜。
  语言之妙,贵在运用;看似无理,实为奇崛。两位大师对“也”字的运用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他文献
现实中的“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与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假对话”;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中心,多数学生当听众的“伪对话”;三是以活动为中心,课堂热闹脱离文本的“空对话”。对话教学固然可以丰富课堂中学生的言语活动,但是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设置合理的情境。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仍需要教师的宏观调控做指导,否则课堂将流于表面式肤浅式的热闹,而没有
一个时代的代表文体里往往隐藏着这个时代的某些特质,宋朝是一个极弱的王朝,也是一个温情的王朝,“看山看水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一弯晓月,一滴秋雨,一盏青灯,一叶残柳,都能唤起宋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于是,“词”这种文体以它细腻感伤的特性最终成为宋这个时代最为绚丽的一种文化存在。  “词”,从它形成之日起就和诗有着不同的分工:诗是正统,词是“诗余”,“诗言志,词缘情”,“平民化”、“情感性”是词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作文教学的“立人”目标就不可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这点,作文就只成为一种技能技艺。先哲说得好,“文胜质则史”。要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合,最根本的是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切实地引导学生把生活体验融入作文,我们姑且将贯彻这种思想的作文教学称
文学作品是灵动鲜活、意蕴丰厚的,需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一个文本,总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读者无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内涵,正如歌德所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钱钟书论文学选》也曾经有这样的评述:“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这里的“创造性的误解”就是读者带着个性经验发掘出的文本的深层义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话说出了语文教材的实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用好这些例子,还是颇有讲究的。  对于教材上的名家名篇,从当今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能够达到欣赏美妙意境,体味深沉情感,分析高超技法的地步。这仿佛是在观名伶演戏,听着那动人的唱腔,看着那美妙的身段,师生们大声喝彩,连连叫好,甚至
新课标中对于阅读教学的阐述是“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提高这些能力是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重点。而一堂好的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是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所以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打造好的课堂很重要。   那么传记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选择?传记类文本是通过叙述人物的生平经历,突显其个性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作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悄然走进我们的视野。“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来自学生的感受、见解、困惑等,能更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学习能力的目标。因此,广大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理解、运用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师生文本对话的现场性和学生思辨能力的活
作为高中教师中的一员,每年必须面对高考,教学内容中自然包括这道以重头戏面目出现的阅读大题。作者也是一个有着阅读习惯的普通读者,阅读已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获取新知、得到愉悦的主要途径。双重身份并未使我将高考阅读与普通阅读结合起来,反而越来越看到了两者的巨大差异,越来越感到高考命题者自说自话自作多情的滑稽,也越来越感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与语文阅读应试的荒诞,越来越觉得阅读考试同于尸体解剖,令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流淌着的情感,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学生进行理解文本很关键的路径之一。记叙文中蕴含的情感,学生体会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以场景描写为主的叙事性散文,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就是这样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大师吴冠中先生。作者采取倒叙的方式,呈现了父亲和作者之间发生的几个普通的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这句话不是对“教育”概念所作出的科学精确的解释,却是最温馨最感人的表达。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体验,生命对生命的关注,生命对生命的搀扶,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也应该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丰富,包括生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等,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