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像:照片内外的书写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uj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 “洞穴比喻”:一群人生来就被捆绑而不能转身,只能看见身后的阳光和火炬投射到洞底的影子,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事物;假设有人挣脱枷锁,能够回头看到这些影子的源头—太阳,最初还会头晕目眩、痛苦不堪,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比喻往往被解释为柏拉图完成了两个世界的划分:文字所代表绝对、永恒的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日常所见的变动易逝的世界只是幻象,可感而不可知。这个歧义丛生的比喻常常成为讨论文字与图像的起点。有意思的是,这个比喻把对真实世界的把握的过程描述成一种打破桎梏寻找光源的观看。文艺复兴时期线性视角的开发以及后来摄影的发明其实都是这种“观看”的延续,究其根本并没有走出“洞穴比喻”中有关人认知世界的囚徒困境,通过摄影得到的影像的很大程度是一种幻想。摄影从诞生以来与文字发生的关联其实可以看做刺破这种幻象的努力。在照片的旁边和背面书写文字,通过为照片取标题而为影像命名,具有时间意义和文化历史符号的文字在照片中出现,在互联网上在影像的海洋中文字与照片的相互裹挟……摄影似乎在通过文字获得与世界本体性的关联。就像那幅不断被人阐释的雷内·马格利特(RenéMagritte)创作于1920年代的名作《这不是一支烟斗》(见本期P94),烟斗的图像不是烟斗,烟斗的概念也不是烟斗,但是关于烟斗的图像和文字的同时出现在反复提示我们什么才是烟斗本身,什么才是烟斗的影像和概念。呈现文字的影像天然就具有强烈的思辨气息,影像和文字本身都不是答案,文字与影像常常是相互背书的同时又相互离间、背叛,相互阐释和建构的同时也相互解构,但是这一过程至少提示我们,照片中的现实如何由摄影者观看和想象以及观看者的阐释复杂地交织而成。


  这个专题呈现了从摄影术传入早期到当下中国摄影实践中把文字作为主题的许多代表性案例。汉语中图像和文字同源共生的理念,让许多中国的摄影艺术家们自然而然地在摄影中将文字作为图像来经营,照片上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的画意冲动,也是绵延不绝的文化乡愁。更多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在把文字作为影像构成的肌理,他们的作品有意识地思考和探究影像和文字之间的内在关联,让影像和文字互为阐发,在影像和文字不断转化的视觉游戏中,他们的影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话语方式,机智地呈现出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于是照片内外的书写成为关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深刻的洞见。
  诸多艺术家和机构慷慨地为本专题提供作品,青年学者祖宇、何博对本专题的策划贡献良多。特此鸣谢。
其他文献
顾铮(以下简称“顾”):陈学圣先生最近出版的《寻回失落的民国摄影》收录了非常丰富的摄影史料。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资料收集的呢?  陈学圣(以下简称“陈”):我书里面提到,民国时期的摄影家我只见到郎静山、吴寅伯和两三个老先生,他们的亲友倒是见了很多。但家属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对于父辈曾经从事的摄影活动事实上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的这本书中的材料主要是依赖当时的人彼此之间的描述、回忆录之类。最主要的资料
期刊
7月4日,第47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法国小城阿尔勒开幕。今年的摄影节首次将场地扩展到阿维尼翁、马赛和尼姆三座城市,以此启动“大阿尔勒速运”(Grand Arles Express)系列展览。  阿尔勒摄影节是法国最大的摄影节,今年呈现了137位摄影师和艺术家的40个展览。本届阿尔勒摄影节将重点放在了“重新审视街头摄影”“关注非洲流行文化”“从新的角度
期刊
首先,我将要尝试描述卢卡斯?布莱洛克(Lucas Blalock)的一张照片。  描述1:画面的中央是一把正面朝向我们的椅子,除了坐垫以外,椅子的左右两侧和后面都是带有白色花纹的棕色布料的靠垫。坐垫上摆着一本红色的书和一个白色的画框。在这把椅子的右下方,有另外一把椅子的一角。这把椅子同样也有带有白色花纹的棕色布料的靠垫,和之前那把椅子不同的是,它的坐垫也是同样布料制成的,坐垫上能够看到画框的一角,
期刊
自两年前惠特尼美术馆迁出了位于75街与麦迪逊大道交叉处的展馆后,不远处第五大道1000号的大都会博物馆,便接管了这个散发着老钱气质的上东区展馆。  两年前,我在这栋由包豪斯大师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设计的倒金字塔形状的建筑里,看了惠特尼美术馆的告别大展,不幸的是,他们展的是杰夫·昆斯(Jeff Koons),而幸运的是,那是作品总价加起来最昂贵的一次当代艺术展。这次进去,它早
期刊
该镜头目前有佳能单反和尼康单反两种接口版本,笔者此次是将其尼康卡口的镜头转接到索尼A7R Ⅱ全画幅微单相机上使用的。  蔡司Otus 28mm f/1.4延续了Otus 系列的外观,其扎实的做工毫不掩饰地宣告自己顶级镜头的身份。镜头对焦手感非常细腻,一个手指即可轻松拨动,但绝无松旷的感觉,阻尼调校完全达到电影镜头的水准,在这方面确实是作为电影镜头厂商蔡司的强项。这种阻尼性能可使摄影师几乎在任何温度
期刊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厂家看好无反相机的未来,但作为单反巨头的佳能公司却依然坚信单反相机的潜力,并在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布了多款各种档次的数码单反相机,因此TIPA实验室近期的测试项目主要围绕佳能最新的单反相机展开。本期TIPA测试摘要,我们选登的是佳能两款APS-C画幅的相机—EOS 80D和EOS 1300D,前者是中端数码单反相机,后者是讲究性价比的入门级产品。  佳能EOS 80D  作为佳能EO
期刊
我是亮室摄影学社风光类摄影前期与后期技术方面的讲师,在圈内大家一直叫我“天香”,而我的真实姓名“闫飞”恐怕没有几个影友记得。  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父亲的海鸥双镜头反光相机,那时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拥有自己的一部相机,并且想去哪里拍照就去哪里。1993年,我工作后用自己近一年的工资买了一部135胶卷单反相机。开始的一年多时间,我用的胶卷不是柯达就是富士,冲洗照片都是拿到中国图片社。到后来因经济原因而
期刊
两位伟大的头脑相遇,不管做什么想必都会引起瞩目。近期,国内的文化艺术界就迎来这样一件好事。都为德国人的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和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一位是著名导演,电视制作人,德国文学最高奖获得者;另一位是当代最重要的画家,“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两人以“书”的形式展开合作,里希特提供照片,克鲁格负责文字。2016年5月14日,北京人文艺术中
期刊
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划与准备,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摄影译文研讨会”于2016年6月25日在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来自翻译界、摄影界及两界双跨的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近百位嘉宾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诚邀旧雨新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摄影译界名宿新声,书写专业文章,争辩基本问题,清茶一杯道心曲”本着这样的初心,自2016年1月至研讨会举办,本刊工作人员与参会嘉宾反复沟通,就研讨的问题进行前期的交流讨
期刊
今年6月,曾在香港领一代风骚的摄影家何藩的离世,引起内地摄影界对他前所未有的关注。何藩以及他的作品,对于更多人来说,还是有着很多陌生。  1931年出生在上海的何藩,宿命般地在13岁那年得到了父亲送他的一台柯达 Brownie相机,这台相机决定了他未来生命的走向。少年何藩带着相机在黄浦江边散步,看到一艘小船,不经意地按下快门,父亲帮他到冲晒店把相片做好,家人都觉得照片好看,鼓励他拿去参加美术比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