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其基本教学素质决定了未来的课程发展;其次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能力有助于其发展自身能力,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知识型人才。在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环节,学生面对着理解难度大、知识点较为复杂等学习问题,本文结合当下初中化学发展现状,提出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兴趣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111-02
相较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化学的知识点较为复杂,不仅包含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理论,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受制于化学知识点多样性、复杂性的教学本质,一些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如何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过去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脱离实际
化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较难的一个学习模块,主要是它可能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化学是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化学现象、规律进行解释。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这是对学生经验思维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由父母长辈传授的知识的一种挑战。学生要看到正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物质变化,是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的,还要经历思维的转变。而现实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物质元素性质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等。刻板的化学知识的记忆会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且丧失对物质世界探索的欲望,所以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不注重实验演示
提到化学,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起那些奇妙的化学实验,那些实验是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现实中由于化学器材的缺乏,化学实验存在一些危险性,教师操作化学实验演示不够规范等问题,让学生很少接触到化学实验演示的机会。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调动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情感感受更加丰富。其实有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所以从学校、教师层面要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操作,在管理安全,指导规范的情况下还是多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三)化学教学缺乏应用指导
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非常重要。化学现象总是伴随着物质的变化,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变化来进行一些创造。而且可以利用一些化学变化来改变生活。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承受了较多应试教育的压力,总是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写出一些物质的化学式,能不能准确写出一些化学式,这样才能以成绩体现出教学的效果。而不是注重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中考中增加物理和化学实验内容就已经很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点了。而很多教师看不到这一措施背后真正的目的,即便是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考试内容,还是在考试之前出现了集中练习近些年抽取过的一些化学实验的现象。这还是存在对考试应付的态度,而不是真正地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
化学本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氧气、水都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们每天都在产生和消失来供应生命的延续。所以化学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因为课本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教学的内容可能会出现滞后。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体现,因为物质的变化需要从味道、颜色、形状的变化来推断而学生从现实世界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通过提高学生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学生可以为课本补充大量的内容。虽然学生为教材补充的内容不是那么系统,那么规范,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为课堂创造讨论的素材。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策略探讨
(一)增加化学实验,培养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与自发性已成为引导课程前进的主要条件,在当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依靠实验手段培育化学教学根基,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与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机推动手段,化学实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展示,在形成更为深刻的知识认知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在讲解催化剂的相关作用时,教师可设计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强调“催化剂在实验环节发挥了什么作用”,在只依靠单独口语描述的情况下,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认知。化学实验的引入则可以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可设计对比实验,依靠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以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教师可选择增加了催化剂与未增加催化剂的两组试剂进行对比实验,学生依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进程”的结论,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化学实验作为生活中的调剂,在产生深入了解的求知欲的情况下,学生以更为自发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实际学习当中。
(二)教师语言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更倾向于“叙述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在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学生无法做出良好的课堂反馈,对于教师的授课甚至采取“听听算了”的敷衍态度。要使学生融入到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以自身为主导,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在相关授课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其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应用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以金属活动性的认知为例,教师可以将“实验室中制备氢气为什么使用锌却不使用铁”作为探究对象,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观测不同的金属棒与稀硫酸的反应。通过视觉观察、大脑总结,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产生基本认知,在培养其基本实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在将实验转化为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摆脱了“被压迫”的抵抗心理,获得更为充实的学习动力。 (三)增强实际联系,实现“学以致用”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其深入探究欲望。在相关课程的开展环节,教师往往将自身的工作局限于“教学活动”,忽略了对学生知识面的培养,忽视了当下教育对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相较于对教学科目的全面认知,教师更倾向于学生的“高分数”。教师的授课手段与教学经验是学生进入化学殿堂的桥梁,但纵观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即使教师做好了课程准备,在平淡无趣的课程引入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仍然无法改变低效率、慢课堂的尴尬局面。教师应丰富实际的知识层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教学联系。
在课程进度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班集体内部交流。在对日常活动的观察中,学生会发现“醋能够清洗水壶中的白碱”“放在潮湿处的铁会生锈”等日常现象。此时教师可改变教学手法,鼓励学生对不同的化学现象进行探讨,并依靠分组的形式得出不同的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交流增加了学生在日常化学学习环节的知识认知,形成更为扎实的知识理论。在定期开展“生活中的化学交流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化学,在改变自身对化学“无用、无趣”的错误认知的情况下,增加其学习兴趣。
(四)增加化学知识应用的指导
生活处处有化学,而运用化学也是未来改变生活问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用化学改变生活的理想,激发学生改变生活的动力,从而增加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比如在上《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课时,我们都知道水源污染、净化水质的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的热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新闻资料、现实生活调查等方式找到水源污染的原因,再去调查市面上所用的净化水源的化學用品都有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用品净化水源的原理、优缺点有哪些。更重要的是用我们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对家庭生活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变。我们该如何使用水才能节约水资源,选用哪些净化水源的化学用品才能做到安全用水。这对家庭开支、家人的健康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指导孩子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运用,更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五)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现代网络推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同样也为教育带来了改变的力量。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早已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和教师,更多的来自生活和网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课题,指导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燃料及其利用》时,让学生多从网上找一些易燃易爆的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经常发生的化工厂起火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环境和政策需要做些变化和调整。灭火的器材又有哪些,原理又是什么呢,可以从网上搜集世界上近些年发明的一些灭火的化学用品。几种灭火原料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选择。网络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但需要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学习内容。
三、结束语
从个人教育以及学生发展两方面来说,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合理的兴趣介入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以更高的主动性参与到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在实际教育环节,教师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以学生的思想方式为出发点,寻求最能贴合当下教学环境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卓碧玉.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8(35):73-74.
[2]李伟森.趣味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摭探[J].成才之路,2018(23):60.
[3]文永代.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初探[J].名师在线,2018(21):65-66.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兴趣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111-02
相较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化学的知识点较为复杂,不仅包含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理论,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受制于化学知识点多样性、复杂性的教学本质,一些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如何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过去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脱离实际
化学对初中生来说是较难的一个学习模块,主要是它可能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化学是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化学现象、规律进行解释。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这是对学生经验思维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由父母长辈传授的知识的一种挑战。学生要看到正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物质变化,是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的,还要经历思维的转变。而现实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物质元素性质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等。刻板的化学知识的记忆会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且丧失对物质世界探索的欲望,所以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化学教学不注重实验演示
提到化学,大多数学生都会想起那些奇妙的化学实验,那些实验是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现实中由于化学器材的缺乏,化学实验存在一些危险性,教师操作化学实验演示不够规范等问题,让学生很少接触到化学实验演示的机会。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感性的认识,调动各个感官参与学习的过程,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情感感受更加丰富。其实有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还可以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所以从学校、教师层面要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操作,在管理安全,指导规范的情况下还是多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三)化学教学缺乏应用指导
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非常重要。化学现象总是伴随着物质的变化,那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变化来进行一些创造。而且可以利用一些化学变化来改变生活。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承受了较多应试教育的压力,总是注重学生是否能够写出一些物质的化学式,能不能准确写出一些化学式,这样才能以成绩体现出教学的效果。而不是注重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中考中增加物理和化学实验内容就已经很明确的体现了这一点了。而很多教师看不到这一措施背后真正的目的,即便是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考试内容,还是在考试之前出现了集中练习近些年抽取过的一些化学实验的现象。这还是存在对考试应付的态度,而不是真正地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过于依赖课本
化学本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氧气、水都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它们每天都在产生和消失来供应生命的延续。所以化学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因为课本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而自然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教学的内容可能会出现滞后。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体现,因为物质的变化需要从味道、颜色、形状的变化来推断而学生从现实世界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通过提高学生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学生可以为课本补充大量的内容。虽然学生为教材补充的内容不是那么系统,那么规范,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为课堂创造讨论的素材。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策略探讨
(一)增加化学实验,培养学习热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与自发性已成为引导课程前进的主要条件,在当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依靠实验手段培育化学教学根基,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与学习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机推动手段,化学实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展示,在形成更为深刻的知识认知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在讲解催化剂的相关作用时,教师可设计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强调“催化剂在实验环节发挥了什么作用”,在只依靠单独口语描述的情况下,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认知。化学实验的引入则可以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可设计对比实验,依靠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认知。以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教师可选择增加了催化剂与未增加催化剂的两组试剂进行对比实验,学生依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催化剂能够加快化学反应进程”的结论,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将化学实验作为生活中的调剂,在产生深入了解的求知欲的情况下,学生以更为自发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实际学习当中。
(二)教师语言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更倾向于“叙述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认知,在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学生无法做出良好的课堂反馈,对于教师的授课甚至采取“听听算了”的敷衍态度。要使学生融入到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以自身为主导,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在相关授课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其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应用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以金属活动性的认知为例,教师可以将“实验室中制备氢气为什么使用锌却不使用铁”作为探究对象,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观测不同的金属棒与稀硫酸的反应。通过视觉观察、大脑总结,学生对金属的活动性产生基本认知,在培养其基本实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在将实验转化为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摆脱了“被压迫”的抵抗心理,获得更为充实的学习动力。 (三)增强实际联系,实现“学以致用”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忽略了其深入探究欲望。在相关课程的开展环节,教师往往将自身的工作局限于“教学活动”,忽略了对学生知识面的培养,忽视了当下教育对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相较于对教学科目的全面认知,教师更倾向于学生的“高分数”。教师的授课手段与教学经验是学生进入化学殿堂的桥梁,但纵观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即使教师做好了课程准备,在平淡无趣的课程引入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仍然无法改变低效率、慢课堂的尴尬局面。教师应丰富实际的知识层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教学联系。
在课程进度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班集体内部交流。在对日常活动的观察中,学生会发现“醋能够清洗水壶中的白碱”“放在潮湿处的铁会生锈”等日常现象。此时教师可改变教学手法,鼓励学生对不同的化学现象进行探讨,并依靠分组的形式得出不同的结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交流增加了学生在日常化学学习环节的知识认知,形成更为扎实的知识理论。在定期开展“生活中的化学交流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化学,在改变自身对化学“无用、无趣”的错误认知的情况下,增加其学习兴趣。
(四)增加化学知识应用的指导
生活处处有化学,而运用化学也是未来改变生活问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用化学改变生活的理想,激发学生改变生活的动力,从而增加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比如在上《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课时,我们都知道水源污染、净化水质的问题一直是现代社会的热点,可以让学生通过新闻资料、现实生活调查等方式找到水源污染的原因,再去调查市面上所用的净化水源的化學用品都有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用品净化水源的原理、优缺点有哪些。更重要的是用我们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对家庭生活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变。我们该如何使用水才能节约水资源,选用哪些净化水源的化学用品才能做到安全用水。这对家庭开支、家人的健康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指导孩子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运用,更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五)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现代网络推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同样也为教育带来了改变的力量。我们学生的学习内容,早已不能够局限于课本和教师,更多的来自生活和网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布置一些探究性课题,指导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比如在学习《燃料及其利用》时,让学生多从网上找一些易燃易爆的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经常发生的化工厂起火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环境和政策需要做些变化和调整。灭火的器材又有哪些,原理又是什么呢,可以从网上搜集世界上近些年发明的一些灭火的化学用品。几种灭火原料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选择。网络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但需要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来充实我们的学习内容。
三、结束语
从个人教育以及学生发展两方面来说,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合理的兴趣介入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以更高的主动性参与到当前的教学活动当中。在实际教育环节,教师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将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以学生的思想方式为出发点,寻求最能贴合当下教学环境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卓碧玉.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8(35):73-74.
[2]李伟森.趣味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摭探[J].成才之路,2018(23):60.
[3]文永代.培养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初探[J].名师在线,2018(2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