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史记》中所描写的刺客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其中在《刺客列传》中,以荆轲、聂政、豫让、曹沫和专诸为主要人物进行历史故事发展。司马迁从多角度的观点分析了刺客的忠诚信义,本文介绍了刺客的概念界定,以及刺客形象在《史记》中精神内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史记》中描写的刺客形象。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刺客列传》以刺客的侠义之情为主题,以扶贫救弱、不畏权贵为目的的烈士精神。我们站在如今的时代,以客观的角度对《史记》中的刺客形象做出论述,司马迁在撰写中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灌注其中,对后世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概念界定
  刺客的最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某种政治原因而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在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刺客大多以褒义的形象出现,且动机较为简单。再过渡到秦朝以后,刺客的定义就不再只是简单、单纯的动机,而是在其中以金钱、地位等多种原因进行刺杀,杀人的性质也就不再相同。“刺客”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是对刺客人物进行典型的分析,刻画人物形象也相比较之前的《庄子》、《战国策》更加丰富、性格特征饱满。在其中以荆轲、聂政、豫让、曹沫和专诸等侠义之士为主要代表,“言必行、行必果”的侠士精神,司马迁心中所崇尚的英雄本就是重情重义之人,这也是他在《史记》中着重描写刺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人物分析
  《史记》中的刺客大多有着自身的性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以荆轲、豫让和曹沫为例对人物进行分析。
  (一)荆轲的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课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篇文言文,司马迁将荆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具体,以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将荆轲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事情的发展对荆轲的形象进行分析。与其说荆轲是一个为达政治目的的刺客,不如说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见义勇为的侠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以凄凉悲伤的氛围送别荆轲的场景,站在荆轲的角度看,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1]司马迁所赋予的荆轲形象,相比较其他人物而言,性格内涵更加丰满,结合了儒侠思想、侠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刺客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司马迁刻画出的荆轲是超出一般刺客的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范畴,是以天下为己任,拥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尚行为。让后人在道德观点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所具备的内涵思想。
  (二)豫让的人物分析
  豫让是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为报答智伯的尊宠和国土之恩,早已经将个人的生命置于恩惠之下;他重情重义,执着志勇,立下“魂魄不愧”的誓言。为报答智伯之恩,以自残身体,也不愿屈节在进行刺杀。 是一个忠诚的人,也是一个执着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间的道义与人的气节和忠义,在原则和执着的追求上,自己的性命早已不在重要。虽然刺客的含义在如今的时代以客观的角度说明是贬义的词汇,但在豫让的行刺行为说明他具有记恩情,念旧,忠义的一个人物形象。
  (三)曹沫的人物分析
  曹沫是一个有勇气、有智慧、以死为国的人。在与齐桓公对峙之时,他所展现出的镇定与冷静,他说,在收复国家与报答恩主上,死又有何怕。在无数次与齐国的战争中,在齐强鲁弱的情况之下,他作出了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其国家领土。被称为常败将军的他,在这个时候所展现出的机智与随机应变,也刻画了他勇敢爱国的性格特点。
  三、《史记》中刺客的精神内涵及作用
  (一)个人与民族精神的树立
  在刻画刺客人物形象的时候,以守节不屈、大智大勇和反抗强暴等精神品质值得歌颂和赞扬,刺客也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精神体现。司马迁在塑造人物的形象上,以儒侠发展的思想文化角度进行描写,在历史不断的演变中,这些成功的历史人物逐渐成为一种精神领袖。司马迁对于实现人格和道德仁义精神之间的追求,对中华民族文化追求的总结,也是一种精神标识,在塑造民族精神上对于历史的发挥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文学形象的丰富
  《史记》扩大了人物的思想内涵与性格特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具有獨树一帜的风格。司马迁将刺客记录在《史记》中,在文学的角度中看待,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范围的扩大,也是对刺客写进历史中,本身所存在的一种进步。在丰富文学形象的同时也展现出文学的精神。刺客精神所存在的美好品德与刺客人物所刻画出勇敢无畏的形象,是值得文学所关注与研究的。[2]
  结束语: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录的刺客形象影响深远,刻画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刺客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在司马迁笔下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结合如今的社会情况,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学习互相尊重与理解,在忠诚守信上对刺客起到了积极肯定的作用,对于历史的进程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文学的研究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桂萍.论《史记》刺客、游侠传的仁义主旨及其多维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22-133 191.
  [2]李美超.论《史记》中的小人物形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05:77-8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从赵甲、小甲、眉娘和钱丁这几个人物着手,分析了《檀香刑》中不同的人性及其演变。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生提供参考,在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檀香刑》;人性特点;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檀香刑》是一部戏剧化的小说,其中对于人性的描写和审视,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震
摘 要:《檀香刑》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极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但是在当前对该小说进行的评价中总是过度的将重点放在酷刑文化描写方面,忽略了对小说中含有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高中学生在就《檀香刑》进行阅读时,应当重点将阅读与研究重点放在小说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本文简要的就《檀香刑》中涉及到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学生深入阅读与研究《檀香刑》提供参考。  关键词:《檀香刑》;文化内涵;民间文化  
宜府办发[2016]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
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为代表,以其公开发表的作品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生平、情感经历等因素研究现代女性作家的忧愁情绪,着眼于作家身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并结合现在的研
摘 要: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写实主义的基本概述,接着进行了中日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是文学创造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其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虽然这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表达语言张力的同时,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奇幻的景象,让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宛若平行世界的魔力。  小说最初的产生,是为了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趣味,不同于以展现语言魅力为目的的诗歌,不同于展现古老神迹和高雅趣味为目的的史诗,故事的主人公从神逐渐降到了人的地位;随着市民阶层地
期刊
摘 要: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它始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笔法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最真实的一面。在冯骥才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市井小市民最平凡又悲剧的一面,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与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对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叙事性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冯骥才;市井小说;叙事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将玄学“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付诸在人生中。老庄哲学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处事态度、诗文创作。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在人性上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人物。《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而仅仅是作为一名英雄进行描写。《三国演义》中将刘备作为“仁君”,其中不乏政治层面的寄托。本论文针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
摘 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高似孙〈纬略〉校注》,其中注释颇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参以相关资料,从《高似孙〈纬略〉校注》中择出22处似欠妥之注释,敷衍成文,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高似孙;《纬略》;注释商榷  作者简介:熊伟(1978-),男,汉族,贵州纳雍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于中国电信昆明市分公司,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