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国演义》中,刘备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在人性上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人物。《三国志》中并没有突出刘备的“仁君”形象,而仅仅是作为一名英雄进行描写。《三国演义》中将刘备作为“仁君”,其中不乏政治层面的寄托。本论文针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人物形象展开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引言: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是“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通过故事情节将晋唐时期中国民众阶层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历史观体现出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立场突出,以刘备为正面角色颂扬其为“仁君”,刘备的言行举止中都渗透着“仁义”。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劉备形象是多面性的,《三国志》中大量有关刘备的素材经过删减之后,使得刘备的正面化形象更为突出,满足了众多读者的需求。刘备本是“枭雄”,在《三国演义》被塑造为“仁君”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突出刘备是一个备受民众爱戴的仁君,“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当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的时候,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这里的百姓也说,我们愿意随着去,死也是无憾的。罗贯中这样描绘就是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
  在《三国演义》的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到曹操这边来。刘备是满心的不舍。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对此,刘备拒绝了,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不可以这么做。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罗贯中用孙乾的谏言将刘备的仁德形象衬托出来。
  二、《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义重如山”的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的整篇小说中都贯穿着“义”。第一回“桃园三结义”中,就将“义”突出出来。刘备是皇叔,帝王血统,身份尊贵,但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更为有情有义,对人际之间的情感看得非常重要。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就表现了刘备对兄弟的情义是非常看重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为异性兄弟,要同心协力报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可见,刘备的身份尊贵,却依然将关羽、张飞看作是骨肉兄弟。
  刘备与赵云的关系亦是如此,对赵云是非常重情谊的。在长坂坡的战役中,赵云突破了曹军的包围将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就出来。当赵云见到刘备的时候,已经是满身鲜血,“人困马乏”了。刘备看到赵云浴血奋战中将阿斗救出来,将阿斗接过来之后扔到了地上。刘备的这个动作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刘备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大将的,对赵云充满了真诚之心。
  三、《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艺术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是非常突出的。刘备很懂得知人善任,对人才也非常爱惜。
  刘备“三顾茅庐”使得“礼贤下士”形象更为突出。虽然故事情节通过艺术处理后比较夸张,但是让读者能够接受,而且对刘备的形象也能够准确定位。刘备“三顾茅庐”,说明他是求才若渴的,属于是性情中人。也正是刘备的这一举动,使其在三国英雄中尽显风采。
  刘备的“礼贤下士”不止于对诸葛亮,对很多的贤士都市如此。徐庶为了救母亲到曹操处,刘备是非常不忍心让刘备离去的。在《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述是,刘备设宴为徐庶饯行,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心思吃饭、饮酒,而是相对坐着哭泣。罗贯中不惜笔墨大家是渲染,就是为了突出刘备对徐庶的爱惜。
  刘备不仅爱惜人才,还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可以重用的,这一点甚至要比诸葛亮高明。比如,对于重用马谡的问题上,对于马谡的才干,诸葛亮持有赏识的他态度,将马谡看作是自己的肺腑。刘备则不然,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不可以重用。当马谡失守街亭的时候,诸葛亮非常懊悔,认为先帝是明智的。
  刘备的爱才之心还体现在对庞统和张松等人的言行举止上,都是通过其知人的性格特征表达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近乎完美的,被定位于“任君”,其宽容、爱民,而且非常机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刘备形象是基于这个历史人物,经过删减、艺术加工之后塑造的任君形象,这种将刘备人物形象理想化主要的目的是对刘备的歌颂,对奸雄的鞭挞,使得《三国演义》更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颖.从“枭雄”到“仁君”——《三国演义》对刘备形象的重塑[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01):13—17.
  [2]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37—145.
其他文献
摘 要:周作人和林语堂在散文的创作上都是将“闲适”作为美学的追求,寻求文学创作上的自由。但是,对于散文的理解,周作人和林语堂之间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林语堂在散文的创作中更为倡导自我,而周作人则更为注重寻求历史依据,以“道”说明问题。所以,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虽然都有闲适特征,但各自的风格有所不同。本论文针对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林语堂散文;闲适特征  [中图分
摘 要:《长恨歌》这部作品运用了独特的语言描写,将女性的心理和情感表达得十分细腻。本文主要从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这两大方面着手,分析了王安忆《长恨歌》中的语言艺术,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长恨歌》中的语言,并不只是字句,而更像是一幅画卷,一张接着一
摘 要:本文主要从赵甲、小甲、眉娘和钱丁这几个人物着手,分析了《檀香刑》中不同的人性及其演变。希望以此为广大高中生提供参考,在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的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檀香刑》;人性特点;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檀香刑》是一部戏剧化的小说,其中对于人性的描写和审视,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震
摘 要:《檀香刑》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极富文化内涵的长篇小说。但是在当前对该小说进行的评价中总是过度的将重点放在酷刑文化描写方面,忽略了对小说中含有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高中学生在就《檀香刑》进行阅读时,应当重点将阅读与研究重点放在小说的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本文简要的就《檀香刑》中涉及到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期为高中学生深入阅读与研究《檀香刑》提供参考。  关键词:《檀香刑》;文化内涵;民间文化  
宜府办发[2016]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
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为代表,以其公开发表的作品为切入点,结合人物生平、情感经历等因素研究现代女性作家的忧愁情绪,着眼于作家身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并结合现在的研
摘 要: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写实主义的基本概述,接着进行了中日现代写实主义文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中日近现代写实主义文学是文学创造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其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虽然这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表达语言张力的同时,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奇幻的景象,让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宛若平行世界的魔力。  小说最初的产生,是为了表现市民社会的生活趣味,不同于以展现语言魅力为目的的诗歌,不同于展现古老神迹和高雅趣味为目的的史诗,故事的主人公从神逐渐降到了人的地位;随着市民阶层地
期刊
摘 要: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故事性,它始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笔法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小说最真实的一面。在冯骥才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读出市井小市民最平凡又悲剧的一面,这正是现实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与其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对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叙事性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冯骥才;市井小说;叙事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将玄学“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付诸在人生中。老庄哲学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处事态度、诗文创作。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