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国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举办过国宴的中国名村———大寨,品尝当年国宴菜品,感受還真是不一般。
  乡土美食上国宴
  在大寨村口的“大寨国际旅行社”院内,有一幢朴实无华的四层大楼,副楼的二楼上有一个大餐厅。当年来访的国外贵宾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下榻在这里。国宴的举办地,也是在这里。
  乡村国宴包括六道冷菜:绿豆芽、山药丝拌粉丝、西红柿、花生米、酱牛肉、猪头肉;六道热菜:香酥鸡、糖醋鱼、土豆烧牛肉、炒豆腐、炒豆角、青豆芽炒酸菜;主食更是特别:窝窝头、吊炉饼、油糕、压饼、油圈、小米捞饭,最后还有大拉面。
  特别是几道主食,粗粮细做,不仅味道好,而且做法独特,还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压饼用特殊的铁鏊压成,主料是玉米面,色泽金黄,饼薄如纸,放入口中一咬,“嘎嘣嘎嘣”,松脆香酥,吃了一片,只想着再吃一片。小米捞饭绵软香甜,筋道爽口,过去粮食短缺的时代,只有在农忙做重体力活的时候,才会在午饭时焖上一锅。
  乡村窑洞摆国宴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大寨国际旅行社名人陈列馆(大寨接待站)的负责人郭田庆。生于1960年的郭老师,从17岁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了,曾当过服务员、保管员、采购员、厨师等。他知道我们想了解大寨国宴的台前幕后,特意请来了已经80岁的原大寨国宴厨师长李观昶,和74岁的后勤管理员张景喜。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常接待第三世界“兄弟国”政要来访。1965年,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科列加、工矿部长蒂奥多西一行来华访问,目的是争取中国的援助。他们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项目单子,双方会谈僵持不下。周恩来总理想出了一个缓兵之计,特别选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带他们去大寨。这是大寨历史上迎来的第一批国际友人,为了做好接待工作,省市领导专门组织厨师、服务员,提前带上原料、饮料、餐具、酒具来到大寨准备。不料,周总理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
  5月21日早晨,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客人来到了大寨,一行人被安排在村民窑洞里休息。对于这里的一切,外宾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当时大寨没有一条好走的路,总理陪同客人沿着狭窄崎岖的山道走了近十二里路,看大寨人是如何“千里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周总理在大寨接待站职工食堂一面以高粱白、土豆丝、腌咸菜、小米粥和玉米面窝窝头待客,一面向科列加一行人介绍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历程,并劝勉阿走“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一时间,总理大寨腌咸菜宴请阿尔巴尼亚贵宾的事传为美谈。此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大寨成为接待外宾的一个重要地点。周总理及其他领导人,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招待来华的各国领导人。而外宾也对大寨的“粗茶淡饭”宴会称赞不已。
  乡里乡亲说国宴
  大家边吃边说,兴致不减。当年的厨师长李观昶老师傅对国宴的制作记忆犹新,那时职工食堂的厨房总共有六个人,每次接到给领导人和外宾准备饭菜的任务,大伙儿心里都很紧张,但也感到很光荣,总是加班加点精心准备。
  上世纪70年代,接待外宾的任务多起来了。随着条件的好转,国宴的制作也不断改进,在保持本地特色的同时,也要照顾客人的口味。为此,李师傅发明了不少土办法:做西点没有烤箱,他就用鸡蛋白面混合后,炸成油圈,看起来还真像是面包圈;本地主食窝窝头,本是以玉米面为主的农家干粮,他制作时加些白面,再掺些发面,蒸出来后口感酸甜,有股国外的奶酪味;至于牛排和鸡排,他就用油炸,只不过火候掌握上要特别严格,上桌后竟然也和西餐的口味有些相像。面是每餐必备的,吃面就要浇臊子,那时候习惯多放些白肉以使香味浓郁,炒出来的肉臊子总是白肉浮在上面,而红肉沉到底下。怎么既让人吃到香味又不把白肉浇到面上呢?李师傅把大勺轻轻地沉入汤中,然后溜边儿沉底舀起来,这样就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重庆东北边远山区巫溪、巫山、奉节三县县人民医院的院前急救模式,探寻最高效的模式.方法:对巫溪、巫山、奉节三县县医院分别采用指挥依托型院内兼院前型、依托型院
本文通过对都兰县巴隆乡河东小学一起甲型H1N1流感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流性特征、临床表现,为今后传染疾病校园内的预防提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在总人群中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根据联合国标准 ,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7% 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10% ,则可以称为
年轻时在外工作,都是赶在腊月三十才能回去,母亲总会把最后的“走油”放在我到家的那一天。而老家那边的习俗,走油基本都在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完成了。每次回去,远远地看到家,便能闻到特有的一股股油炸香味,诱惑着我,仿佛闭着眼睛都能循着这种味道走进家门。进家后还没等坐下休息好,母亲就把一大盘子刚炸好的东西端了上来,地瓜丸子就黄灿灿地被簇拥在中央,油润而绚丽。我就着热乎气,一口气吞下好多个,满足了这一路上,甚
期刊
谈到时节,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的食品离袁枚老先生的《随园食单》越来越远。这还不仅仅在于已经消失的三月的鲥鱼,正在消亡的一边走一边啄虫子的鸡,而且四季食品的颠倒和杂乱无章,使得当代的许多年轻人根本搞不清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究竟是在哪个时节正常成熟。  近30年来,我越来越感觉茄子和番茄没有了经过夏天的灿烂阳光照耀的那种味道,冬天,偏离了辣的方向的青椒以及“一脸铁青”的四季豆和豇豆也越来越多。那些
期刊
我国属于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在中国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控制结核病的关键是结核病患者的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提
家中每天早晚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老伴自制的保健菜———糖醋嫩姜,吃在口中,感觉微甜略辛带咸,暖胃健胃别有风味。  每到秋季,老伴总会到农贸市场逛逛,选购鲜嫩的生姜,一次就要买一大袋。嫩姜买回家后,要忙碌一大陣子,我就帮忙打下手。先将嫩姜洗干净,再刮去皮,然后切成薄片,稍稍晾晒一下,放入盐水中浸泡半天。浸泡时间太长的话,水分流失过多,姜就会由“嫩”变“老”,吃起来就不够鲜美了。  嫩姜经过盐水浸泡后略
期刊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医生职业倦怠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预防职业倦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医护职业倦怠量表对260名医生进行调查,分析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
朋友来首尔旅游,立志要尝遍韩国美食,兴冲冲找我做向导,叫人好不為难。  韩食多生冷凉拌,熟菜以蒸煮为主,盛到碗里自己拌作料,清淡、单调,口味稍重就多加点辣椒和盐,基本谈不上烹调。国内学生几乎都抱怨过自家的食堂,如果来韩国读上一年书,就知道你天天抱怨的,跟这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  晒一下韩国外国语大学食堂的菜单,便知所言不虚。荤菜:食指那么长的烤鱼,一份两小截;白煮鸡肉,一份两三块;萝卜煮牛肉卷,
期刊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农村糖尿病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随机在本镇农村居民中,抽选出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奇偶法将300例居民分为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