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汉字;识字教学法;插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37—01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识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虽属“小学”,却有大学问。搞好识字教学,需要一定的文字学知识,还要具备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识记汉字,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效益。笔者以“插”字为例,在分析其意义的过程中谈几点教学汉字的方法。
“插”字,一看构字部件,便知它不是独体字。除却“提手旁”,右边的偏旁仍然不是独体字,需要继续分析。如何分析呢?先联想想像:它会不会是一个字?再找工具书证实或证伪,最后拿实例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臿”会不会是一个字呢?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中都找不到这个字。虽然没有“臿”字,但却有两个同音字,“插”和“锸”,其中,“锸”字的释义为“铁锹,挖土用的工具”。在《辞源》和《辞海》有“臿”字,都将其归入“臼”部,与舂米的“舂”部首相同,释义为:⑴农具名,即锹;⑵通“插”。而且找到了古文例句:“禹之王天下也,身秉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在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有“臿”字,小括号注明它与“锸”实为一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锸”,“从金臿声”;“插”,“从手臿声”; “臿”字,臼部,与“舂”、“舀”同部,释义为“舂去麦皮也”。
“臿”是一个字,它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呢?许慎《说文解字》中有“从臼,干声”的解释,把“臿”字看作形声字;又有“一曰干所以臿之”的解释,又把它看作会意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干犹杵也。”也就是说,“臿”字上半部分的“千”实为“干”,它的意思是“杵”。顾建平所著《汉字图解字典》也持这种观点,指出“午是杵的初文,其金文形体像杵。本义是舂米的工具。泛指捣物的棒槌。”据此,段玉裁认为“臿”是会意字。会意字合两字为一字,意思也是两个字意思的相加。像“舀”字一样,“臿”“从干臼”,是典型的会意字;同时,“臿”还与“插”“锸”同义,作为动词,意思应该是“干(即“杵”)”和“臼”相加,即:杵插入臼中舂捣;作为名词,意思是“筑墙杵也”。
认识清楚右半部分偏旁以后,“插”字的音、形、义就容易讲授和记忆,识记和书写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因为,“语言是整体的,不是分成各个技能的。”鲁迅先生就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要尽可能地运用造字法分析、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言语实践开展识字写字教学。
作为形声字,“插”由左右两个部件构成,读音与“臿”(chā)完全相同,意思与古代的“臿”字相近甚至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多为“刺入”和“放进,穿进”。真所谓“字义相类者,其声亦必相类。”分析“插”字的结构,搞清它的字义,书写它的笔画和笔顺也就有了依据——除提手旁外,右偏旁应该先写上面的“千”字(实为“干”,即“杵”),第三笔自然是“竖”;再写下面的“臼”字,象形字,意思是“舂米的器具”,中间是舂捣的“米粒”。
理解汉字造字方法,就掌握了汉字构形规律。通过分析合体字的组合成分,就能“以象观意”,猜度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正确书写和记忆字形。仿效“插”字,不難说明“舀”和“舅”的意思及其笔顺笔画。掌握汉字构形规律,就具备了识字类推能力。与“插”字情形相同的还有“嗅”字和“拯”字。“嗅”,本字为“臭”,从“自”(象形字,实为“鼻”)从“犬”(象形字,右上角的“点”不能少),指狗的鼻子特别灵,擅长闻气味。它的主要意思是“闻气味”,引申指“气味”。“拯”,它的本字实为右偏旁“丞”。“丞”,会意字,本来的意思是援救,引申为帮助、辅助,由此成为古代的官名,后来只做官名用字,就通过增加部首的办法又造了一个“拯”字。除了“插”字,通过字形和字义分析,很容易确定“昌”“冒”“冕”的部首;还可以通过换部首的办法,轻松识记“赢”“嬴”“羸”三个笔画较多但字形相近的汉字。
总之,不同于字母文字,作为象形文字,汉字既能观赏,又能言志——每个象形字都像一幅简笔画,每个会意字都蕴涵着一个故事,指事字图文并茂,形声字音像俱备。老师们要敬畏汉字,认真看待它们,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才能解读汉字密码,养成语文综合素养,从事有效甚至卓越的识字写字教学,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师生观察、理解和思维水平。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137—01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基,识字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虽属“小学”,却有大学问。搞好识字教学,需要一定的文字学知识,还要具备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识记汉字,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效益。笔者以“插”字为例,在分析其意义的过程中谈几点教学汉字的方法。
“插”字,一看构字部件,便知它不是独体字。除却“提手旁”,右边的偏旁仍然不是独体字,需要继续分析。如何分析呢?先联想想像:它会不会是一个字?再找工具书证实或证伪,最后拿实例作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臿”会不会是一个字呢?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中都找不到这个字。虽然没有“臿”字,但却有两个同音字,“插”和“锸”,其中,“锸”字的释义为“铁锹,挖土用的工具”。在《辞源》和《辞海》有“臿”字,都将其归入“臼”部,与舂米的“舂”部首相同,释义为:⑴农具名,即锹;⑵通“插”。而且找到了古文例句:“禹之王天下也,身秉耒臿,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在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有“臿”字,小括号注明它与“锸”实为一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锸”,“从金臿声”;“插”,“从手臿声”; “臿”字,臼部,与“舂”、“舀”同部,释义为“舂去麦皮也”。
“臿”是一个字,它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呢?许慎《说文解字》中有“从臼,干声”的解释,把“臿”字看作形声字;又有“一曰干所以臿之”的解释,又把它看作会意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干犹杵也。”也就是说,“臿”字上半部分的“千”实为“干”,它的意思是“杵”。顾建平所著《汉字图解字典》也持这种观点,指出“午是杵的初文,其金文形体像杵。本义是舂米的工具。泛指捣物的棒槌。”据此,段玉裁认为“臿”是会意字。会意字合两字为一字,意思也是两个字意思的相加。像“舀”字一样,“臿”“从干臼”,是典型的会意字;同时,“臿”还与“插”“锸”同义,作为动词,意思应该是“干(即“杵”)”和“臼”相加,即:杵插入臼中舂捣;作为名词,意思是“筑墙杵也”。
认识清楚右半部分偏旁以后,“插”字的音、形、义就容易讲授和记忆,识记和书写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因为,“语言是整体的,不是分成各个技能的。”鲁迅先生就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要尽可能地运用造字法分析、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言语实践开展识字写字教学。
作为形声字,“插”由左右两个部件构成,读音与“臿”(chā)完全相同,意思与古代的“臿”字相近甚至相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多为“刺入”和“放进,穿进”。真所谓“字义相类者,其声亦必相类。”分析“插”字的结构,搞清它的字义,书写它的笔画和笔顺也就有了依据——除提手旁外,右偏旁应该先写上面的“千”字(实为“干”,即“杵”),第三笔自然是“竖”;再写下面的“臼”字,象形字,意思是“舂米的器具”,中间是舂捣的“米粒”。
理解汉字造字方法,就掌握了汉字构形规律。通过分析合体字的组合成分,就能“以象观意”,猜度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正确书写和记忆字形。仿效“插”字,不難说明“舀”和“舅”的意思及其笔顺笔画。掌握汉字构形规律,就具备了识字类推能力。与“插”字情形相同的还有“嗅”字和“拯”字。“嗅”,本字为“臭”,从“自”(象形字,实为“鼻”)从“犬”(象形字,右上角的“点”不能少),指狗的鼻子特别灵,擅长闻气味。它的主要意思是“闻气味”,引申指“气味”。“拯”,它的本字实为右偏旁“丞”。“丞”,会意字,本来的意思是援救,引申为帮助、辅助,由此成为古代的官名,后来只做官名用字,就通过增加部首的办法又造了一个“拯”字。除了“插”字,通过字形和字义分析,很容易确定“昌”“冒”“冕”的部首;还可以通过换部首的办法,轻松识记“赢”“嬴”“羸”三个笔画较多但字形相近的汉字。
总之,不同于字母文字,作为象形文字,汉字既能观赏,又能言志——每个象形字都像一幅简笔画,每个会意字都蕴涵着一个故事,指事字图文并茂,形声字音像俱备。老师们要敬畏汉字,认真看待它们,深入地观察和思考,才能解读汉字密码,养成语文综合素养,从事有效甚至卓越的识字写字教学,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师生观察、理解和思维水平。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