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后习题发挥大作用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依据学段教学目标与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教学板块。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广泛推行,笔者仔细研读统编教科书,发现编者对于课后习题的编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善,不仅更能切实为文本及单元教学服务,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还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抓手,可谓统编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如果教师重视课后习题,并能创造性地将习题资源整合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就既能扩充课堂容量,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一、二年级的课后习题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课后习题发挥它的最大效能。

一、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学作用


  1.课后习题是教师备课的向导
  备课备什么?一篇课文老师应该教什么?其实我们可以从课后习题中得到启发。课后的练习题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这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者的重要理念。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教师把课后练习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后练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展开教学。比如一年级上册《影子》课后练习第二题:“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笔者在制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中就有:“知道自己身边前后左右的同学。”在本课教学时以设计游戏的形式融入了这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开满鲜花的小路》课后练习最后一题:“课文中的‘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美好的礼物?”我在备课时就把这个问题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课后习题是学生的“导学案”
  (1)课后习题提示了朗读训练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落实语文要素极其重要的一环。不管是识字篇,还是阅读篇,在课文朗读方面,课后练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在《拍手歌》的课后练习中要求:“朗读课文。和同学一起边拍手边背诵。”这样的要求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赋予了朗读情趣,还能增进同学间友谊。《坐井观天》书后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提示学生要读出标点的语气。《纸船和风筝》:“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风娃娃》:“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从练习的要求来看,虽然它们都是朗读课文,但是目标不同,任务不一。从这类习题可以看出读的训练点不同,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课后习题渗透多种识字方法
  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呢?新教材中特别注重对儿童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通过解读课后练习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是从以下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主识字能力的。
  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识字。《日月明》的最后习题:你能猜出下面这些字的意思吗?(出示:泪、休、歪)这是学习了三字韵文后,结合习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了解其构字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会意字的探究兴趣。
  利用字典识字。如《中国美食》:“用部首查字法查下面的字,再说说你的发现。”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得出“灶、焰”带“火”字旁的字以及“焦、烹”带四点底的字都与“火”有关系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根据偏旁推断汉字意思的识字方法。
  利用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识字。低段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多次呈现猜字活动。比如《小蜗牛》书后的看图片猜字,《纸船和风筝》的联系词语、字形猜字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研究课后设计猜字活动的编排意图,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识字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3)课后习题为复述故事搭建支架
  复述故事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语文能力,是指学生在理解、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用学过的语言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把课文内容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统编教材对“复述故事”的编排,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多,方法的指导上也更详细。《蜘蛛开店》一文中,蜘蛛开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顾客有河马、长颈鹿、蜈蚣,这样多角色的故事情节,就可以借助书后示意图进行梳理,从而理清了三次開店都是按“卖什么——写招牌——来顾客——结果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的课后习题实则是为学生搭建了复述课文的支架,让学生复述课文有章可循,最终做到有序表达。

二、发挥课后习题的辅助作用


  1.课堂教学的主线作用
  无论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很多课后习题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大问题。细细揣摩,如果我们把这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抓住这根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教学,那么将提高课堂时效,或将成为整节课堂的一个亮点。例如,《青蛙写诗》课后练习题:“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这就是一个牵涉全文的问题。像这类题目还有《葡萄沟》中的“你喜欢葡萄沟吗”这一主问题,教学时,可将它作为主线,在课文中找出喜欢的理由,鼓励学生深入文本。
  2.语文能力的训练作用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用能力,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所以统编教材课后的练习存在着大量的借鉴语言形式让学生仿说仿写。《小蝌蚪找妈妈》要求结合语境,运用加点的“披”“鼓”“露”“甩”等动词各说一句话;《彩色的梦》最后一题“你想用彩色的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训练对学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强调了由“想象”到“仿说”再到“仿写”。如果教师能根据课后练习对孩子们进行稳步扎实的训练,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有效地达成“一课一得”。

三、发挥课后习题的课外延伸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新教材中一些课后习题,不仅紧扣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注意适度地向课外延伸。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此类题目进行课后拓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最后一题:“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可以请教周围的人。”编者旨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课后练习也是一样,除了利用好书本上的课后习题进行拓展延伸,教师还可主动开发文本资源,巧妙设计课后作业,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学完《中国美食》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色作业——为自己未来的小吃店设计菜单。这样的作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创设了有趣的生活情境。“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你愿意去开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了解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特点和价值,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课后练习的积极效用,真正将练习与语文教学高度融合,让课后练习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载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环北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几篇古典小说片段,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三打白骨精》。这对于学生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和简化文言文的习得,都有相当的助益。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行进中迷失了,或是沉浸在古典小说情节的探讨中不能自拔,或是专注于超越文本而去评说人物,鉴赏写作,最终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文学习后并没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古典小
期刊
国家明确提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在这一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学建立什么样的范式,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通过让学生经历审美体悟的过程,建立审美体悟的实践范式,可以在继承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基础之上,找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一、阅读教学的审美体悟意蕴催生范式研究  审美体悟是一个复合词,审美是体悟的目标,体
期刊
一则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个文本无论在任何时代中都具有生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对文本生命力的领悟途径,值得思考。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一、文本解读是领悟文本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面临着自己不幸遭遇与亲人身患绝症的双重痛苦,在痛苦中徘徊于庭院,看到了一树盛开了的紫藤萝花,从花儿由衰到盛想到了人生的际遇,认识到了生命有永恒的一面,人生亦有美好
期刊
重视“语用”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除弊”之举,但是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为语用而语用”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根源还在于没弄明白语文课教的是言语,而非语言。既然是言语,就不应囿于言语形式,还要关注言语整体,感受言语的深层意蕴。一、譬美,乃成横绝孤篇  以前有位在杭州求学的朋友说,真正去了西湖,觉得也就那样,不似古人说的那般有意趣,也不如想象中那般袅娜迷人。这种感受虽然不免带着一点世俗的烟火气,也没
期刊
一、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  王力先生在《关于汉语语法体系》中指出语法教学的特点是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四点。在《汉语的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中认为教学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学性,包括教学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所以对于初中生要讲必要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范化问题,这样学生学习之后才有实际的用处。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对于实用性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实用性应当体现为能够初步建立语法规
期刊
部编版新教材即将全面推行,新形势下,有效打造重积累、善运用的高效阅读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我们应该将寻找合理的“切入点”作为研究的关键,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扎实有效。一、切点准,让教学目标落实  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  首先,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把握。要发挥教材的功能,就要对教材充分了解,从而确立教学目标,
期刊
质疑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以怀疑的眼光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
期刊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成长目标的宏观描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对核心素养的进一步细化,为学科教学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思考。阅读教学历来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核心素养培育的空间,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笔者基于实践与思考,以苏教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以下简称“《记》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对这一话题进行阐述。
期刊
学生的学习是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外在手段都无法代替也不能替代的。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认识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与思考,而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需求,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潜力,保护好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展示,大胆补充,大胆探索,促进他们自主而有个性地学习
期刊
[人物名片]武凤霞,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总支部书记,无锡市东林小学、东林古运河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出版有《武凤霞讲语文》和《教育的生命底色》两本教育专著。两百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