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曲音乐对多民族民歌文化因子的吸纳与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彩调剧音乐在生成与发展、传播与衍变的过程中,深受当地多民族民歌文化的影响。多民族的民歌曲调是彩调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彩调唱腔中单句体、上下句体结构的唱腔,与民族民歌的音乐结构有着密切的文化因缘。彩调唱词还深受壮族民歌多样化的押韵形式,以及韵点繁多、换韵频繁的韵律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 彩调音乐;多民族民歌;音乐结构;唱词韵律;吸纳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HTSS]1007-2233(2021)02-0015-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16YJC751004;2017BWX015;2017GGJS132)。
  [作者简介\]何飞雁(1981— ),女,博士,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南阳 473061)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民间文艺的产生与发展、传承与流变都与一定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有关。多族群交往与多民族文化并存是我国边疆民间戏曲生成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因此,多民族民歌、曲艺等民间文艺因子必然对边疆戏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这在戏曲音乐中尤其明显。本文以广西彩调剧为例,探讨多民族民歌文化对边疆戏曲音乐唱腔、唱词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彩调音乐唱腔对多民族民歌曲调的吸纳
  广西彩调是富于八桂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它形成于清末民初,最初流布于桂北各地,后来又向桂中、桂西、桂东、桂南等广西各民族地区以及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区广泛传播,彩调的受众群体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以汉民族受众群体为主扩展到包括壮、侗、苗、瑶、彝、仫佬、毛南等多民族群体。在跨民族传播的过程中,各民族成员不断参与到彩调剧的创作、表演当中,对彩调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彩调在剧目内容、音乐唱腔、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富于浓郁的南疆多民族特色。
  音乐唱腔是形成剧种特色的一个突出标志。广西彩调音乐属于联曲体,其唱腔分为腔、板、调三大类。其中调类唱腔与多民族民歌文化有着密切的因缘关系。彩调中的调类唱腔,是指融进彩调唱腔中的各种民间说唱音乐和山歌小调。彩调音乐唱腔总的特点是旋律轻快活泼,优美抒情,节奏明快,诙谐幽默。这种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与其对民歌小调的广泛吸纳密切相关。彩调中的很多唱段大量吸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曲调,如《刘三姐》融进了广西大苗山、柳州、宜山等地不同民族的民歌曲调,《浪子开荒》《苗山妹子》《大闹阳春》《桂枝采桑》等剧目中也都吸纳了广西各地各民族的山歌曲调。这些民歌小调往往在各种对歌对舞场面使用,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增加了彩调的“快乐”色彩。
  二、彩调音乐唱腔对多民族民歌结构形式的吸纳
  民歌小调不仅是彩调音乐唱腔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对彩调唱腔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彩调唱腔的结构形式有单句体、上下句体、四句体结构等,其中单句体、上下句体结构的唱腔与山歌小调的音乐结构有密切的文化渊源。彩调中单句体结构的唱腔,往往只用一句唱腔来重复或者变化重复着演唱多句唱词,如《盘野花腔》:
  这一段唱腔中,我们可以根据唱词内容的一问一答分为两小段,第一小段中,第一和第二句的曲调是一模一样的;第三句曲调是前两句的变化重复;第二小段中的曲调又跟第一小段完全一样。彩调中的这一类唱腔借鉴了当地民歌中《盘问腔》的结构形式,演唱时大都保持民歌曲调的原有风味。
  对各民族民歌曲调和唱腔结构形式的广泛吸纳,是形成彩调优美欢快的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具有壮族民歌韵点繁多、换韵频繁的特点
  广西被誉为“歌海”,民歌是各民族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把唱歌作为日常交际以及择婚选偶的重要途径,而且把它视作个人聪明才智的标志以及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并由此形成了定期举行的歌的盛会,即壮族的“陇峒”(歌圩)、苗族的“坡会”、侗族的“赶坳”、仫佬族的“走坡会”、瑶族的“歌堂会”等。在“歌海”中孕育成熟的广西彩调也深深地烙上当地多民族民歌文化的艺术因子,这在彩调唱词中有具体呈现。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除了汉民族之外,这里还世居着壮、侗、苗、瑶等十一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民歌在韵律特征上有其独特的规律,比如壮民族民歌的押韵特点是“押韵次数密集,换韵频繁灵活,韵律多种多样”\[1\],如流传在广西平果、田东、田阳一带的这首《绣球歌》:
  小妹爱(A),
  乖(A)妹俏(B);
  见你绣(B)绣球(C),
  满床丢(C)花布(D);
  门上都(D)是线(E),
  打算明天(E)送给谁?
  这一段唱词中,除第一句只押一处韵之外, 其余都是每句押两处韵, 六句共押十处韵,韵点非常繁多,而且换韵非常频繁,仅仅六句话的唱词中就依次押了A、B、C、D、E五处不同的韵,“这种押韵法是汉族民歌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民歌所没有的”\[3\]。广西彩调在传承与流变的过程中也深受壮民族民歌这种韵律特征的影响,如下面的这几段唱词:
  其一
  妹抛(A)绣球(B)颤悠悠(C),
  一抛抛(A)到天(D)尽头(C)。
  抛(A)到天边(D)哥难捡(D),
  先捡(D)冬夏与春秋(B)。
   ——《苗山妹子》
     其二
  江(A)边(B)种竹(C)也要(D)肥(E),
  妹(E)想(A)连(B)哥也要(D)媒(E)。
  晒谷(C)要(D)等大天(B)晴,
  过河要(D)等渡(C)船人。
   ——《隔河看亲》   第一段当中,第一、第二、第三句中的“抛”共用一个韵;第一句中的“球”与第四句中的“秋”共用一个韵;第一句中的“悠”与第二句中的“头”互押脚韵;第二句中的“天”与第三句中的“边”“捡”、第四句中的“捡”形成腰腰、脚腰、腰脚连环共韵的形式,整段唱词共用了四个韵,而且同一韵点A、D等在唱段中多次出现。第二段唱词中,第一句中的“江”与第二句中的“想”形成腰頭韵;第一句中的“边”与第二句中的“联”、第三句中的“天”形成腰腰互押的形式;第一句中的“竹”与第三句中的“谷”、第四句中的“渡”共用一个韵;第一、二、三、四句中的“要”共用一个韵;第一句中的“肥”与第二句中的“妹”“媒”形成头脚、脚脚互相押韵的形式,仅仅四句话的唱词共押了十五处韵,连换了五个韵,而且同一韵点B、C、D、E在一段唱词中反复出现三次以上,明显具有少数民族民歌韵点密集、换韵频繁的特色。
  四、具有壮族民歌多样化的押韵形式
  汉民族民歌的押韵形式以脚韵为主,而少数民族民歌往往具有多样的韵律和押韵格式。比如,壮侗民族民歌押韵形式除了脚韵之外,还有脚腰韵,脚头韵、勒脚韵、自由韵等。其中脚腰韵是壮族民歌特有的一种韵体,要求“下句的‘腰’,要押上句末字即‘脚’的韵”\[6\]。如果是五字句的歌,“腰”一般是指三二句式的第三个字;如果是七字句的歌,前六字都可以泛称为“腰”,其中必有一字与上句的“脚”押韵,比如下面这首民歌:
  赶耙田赶播(A),
  想玩耍(A)快去(B),
  咱年纪(B)还轻(C);
  交得友称心(C),
  即卿卿(C)我我(D),
  相伴过(D)一辈。
  这一段五字句的唱词中,从第二句开始,每句中的第三个字(腰)或第五个字(脚)都与上句的第五个字(脚)相押韵,依次形成腰脚、腰脚、脚脚、腰脚、腰脚互相押韵的情形,全段共有脚韵五处, 腰韵四处,是典型的押腰脚韵形式的民歌。彩调剧中的很多唱词都符合这种押韵规律,如《抢亲》中的这一段:
  从来只有船(A)靠岸(B),
  世上(B)哪有岸(B)靠船(A)。
  过去只把新(C)娘抢(B),
  如今(C)新娘抢(B)新(C)郎(B)。
  这里每句的前六个字(腰)必有一个以上与上句的末字(脚)相押韵,如第二句中的“上”(腰)和“岸”(腰)与第一句中的“岸”(脚),同时它们又与第三句中的“抢”(脚)、第四句中的“抢”(腰)和“郎”(脚)相互押韵,也就是说,这段唱词不仅遵循着脚腰、脚脚、脚腰环环相扣的押韵规律,而且脚部和腰部同押一个韵,一韵到底。此外,这段唱词还具有腰腰互押的情况,如第四句中的“今”(腰)、“新”(腰)与第三句中的“新”(腰)。再如《苗山妹子》中的这一段唱词:
  绣球圆(A)圆妹(B)身边(A),
  抛(C)进梦里哥团圆(A)。
  半(A)夜笑(C)醒两(A)行泪(B),
  舔舔(A)泪(B)水都几甜(A)。
  第一句中的圆(腰) 、边(脚)跟第二句当中的圆(脚)、第三句当中的半(头)、两(腰)、第四句当中的舔(腰)、甜(脚)共押一个韵,第一句当中的妹(腰)跟第三句中的泪(脚)、第四句中的泪(腰)共押一个韵,第二句中的抛(头)跟第三句中的笑(腰)共押一个韵,总之,每一句唱词都有好几处跟上下句共押一个韵,不仅具有壮侗等少数民族民歌韵点密集、脚腰、脚脚环环相扣一韵到底的腰脚韵形式,而且兼具脚头、腰头、腰腰等相异于汉民族民歌的多样化的押韵形式。
  广西彩调音乐清新明快,优美活泼,富于浓郁的民歌风味和南疆民族特色。这种独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彩调对广西多民族民歌音乐结构、曲调和唱词的吸纳,及其对少数民族民歌韵律特征的借鉴密切相关。
  注释:
  [1\] [2\]\[3\]黄 革广西壮族民歌独特的押韵形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64—72
  [4\]吴源智吴源智戏曲剧本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189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3:22
  [6\]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89
  [7\]同\[1\]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3:220
  [9\]吴源智吴源智戏曲剧本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188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摘要]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在继承传统流派的基础上,加入个人二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近年来,她更是致力于越剧改革,以求赋予越剧新的活力,推动越剧与世界艺术接轨的脚步。  [关键词]越剧;尹派;茅威涛;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77-02  越劇发展离不开演员的二度创作,茅威涛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在艺术传
期刊
[摘 要\]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文化传播便成为促进各个历史时期及各地域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西方音乐文化中,钢琴音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钢琴音乐已成为我国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国民众精神生活及高校钢琴专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储望华先生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例,剖析其作品背景、文化内涵、历史时代意义,了解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丰富的演奏技法等在教学
期刊
[摘 要\] 音乐人类学由早期的比较音乐学到音乐民族学再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音乐家们不断对研究方法进行补充完善。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音乐人类学家之一曼特尔·胡德在长期的田野考察实践中,吸收他人的经验灵感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使音乐人类学在实践研究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他也将这种能力带入到音乐课堂上,对各国的音乐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双
期刊
[摘 要\] 电影音乐在有声电影后问世,影片中优秀的主题曲可以使观众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感触,使得剧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本文通过概述《芳华》电影背景,围绕电影情节、影片背景、影片情感等方面分析《芳华》中电影音乐和电影之间的关联性,不仅能够弘扬歌曲艺术文化,还可以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 《芳华》;电影音乐;影片情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
期刊
[摘 要\] 近20年来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在西方音乐美学界的成就近乎奇迹,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批评的主要语境之一,但长此以往,由于翻译滞后,观点过于辛辣,在我国学界还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笔者运用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观点,从社会层面,对民族歌剧《原野》进行分析。在论述中,笔者尽力尊重音乐本体特殊性的原则,从音乐内部的“静态模式”中,追溯作品构建过程中的动机;试图在历史语境下的音乐本体中寻找性别角色、人物关系
期刊
[摘 要\] 对于“跨界”这一现象在艺术领域中掀起潮流对舞蹈剧场产生的影响加以陈述。“跨界”艺术创作在舞蹈剧场中将多种元素和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了多种新的艺术形式。“跨界”是舞者身体的跨界,是科学技术与舞蹈的跨界,也是艺术表达形式的跨界。  [关键词] 跨界;舞蹈剧场;身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21)02-0149-0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 红 雨,女,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资深主持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长春 130000)  2016年12月4日晚7:30,北京人民大会堂,《西游记》主题音乐会,在全国亿万人长久的关注和期待中,终于拉开大幕。六十人的交响乐队,四十多人的合唱队,近百人的舞蹈队,霓虹霞彩、山转水流,音声乐舞、如梦似幻。  杨洪基、
期刊
[摘 要\]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在古筝演奏中经常存在着舞台表现力较弱的问题,这使得古筝演奏很难带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从而成为了阻碍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古筝演奏不能单单指乐曲和技法的演奏,还应该包括舞台表现力,这样古筝的演奏才是完整的有灵魂的。本文将以乐曲《夜深沉》为例,结合作品和演奏实践进行分析,对如何完善古筝的舞台表现
期刊
[摘要]  集聚于广西那坡县达腊屯的白彝族民们是在历史长河中迁徙、生存、发展下来的一个集体,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由于和其他民族的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发展至今且保存下来的文化多数仅以“口传心授”的歌谣呈现,对于广西那坡白彝歌曲的认识,还须从其历史脉络与文化背景切入。  [关键词]广西那坡;白彝历史;白彝歌曲;歌曲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内音乐教育逐渐国际化,声乐与钢琴的合作也越来越普及,结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学校的发展,发现培养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与声乐这两项基本科目的现状与发展出发,通过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钢琴伴奏的能力与培养的解读,来阐述本人对钢琴与声乐合作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 钢琴与声乐;合作;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