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大钊“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首次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一次历史创新。这一思想的提出受到国际、国内以及李大钊本人前期思想的影响。李大钊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到农村去劳作与工农打成一片,同时还担负着对劳动者进行精神改造的使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分子 工农群众 结合 李大钊
  1919年2月《青年与农村》的问世,是一种开拓者的尝试。在文中,李大钊首次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首次将自己的目光直接转向农民,首次看到了工农群众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非把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呼吁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李大钊是中国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开路先锋,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年与农村》应该被看作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笔者就此做以下分析。
  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1)俄国民粹主义早期“走向民间”运动的影响。俄国民粹主义发展初期,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摆脱了对农民的偏见,试图与农民联合。因此,这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都跑到乡下的农村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试图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释放出来。李大钊被俄国民粹主义早期“走向民间”的运动所吸引,欣赏俄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试图与农民相结合的时代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像俄国早期的民粹派那样,李大钊非常重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脱离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他鼓励青年知识分子“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 。
  (2)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提出的知识分子观虽受到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青年与农村》写成于李大钊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让李大钊注意到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他在肯定工农群众力量的同时,也没有否定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他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那些掠夺农工、欺骗农民的强盗,就该销声匿迹了”。他鼓励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工农群众的强大力量。
  2.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第一,解放农民才能解放全中国。在《青年与农村》中,李大钊描述了中国农村极度黑暗,劳工阶级苦不堪言的现实状况,他说“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农民与工人“像牛马一般作他们的工”。李大钊认为,农民占劳动人民的大多数,因而他们的问题就是全中国的问题。“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去开发他们,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陈说苦痛、脱去愚暗、自己打算自己生活的利病的人。”李大钊的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工农群众才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主体,中国革命必须解放工农群众,中国的革命将是一场农民革命。
  第二,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觉醒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李大钊认为只有解放农民才能解放全中国,但他并不认为农民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放,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除去我们几个青年,举国昏昏,还有哪个?”他认为只有知识分子才能够让农民从麻木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同时,李大钊在文中还指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城市中浑浑噩噩与实际相脱离的现实状况。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能够唤醒工农群众,而且对知识分子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3.李大钊前期思想的影响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新纪元》和《战后之世界潮流》等文章中,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俄国十月革命引起的世界革命高潮时,就已经非常鲜明地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他说,“这种世界的社会力,在人间一有动荡,世界各处都有风靡云涌,山鸣谷应的样子。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崔拉他们。他们遇见这种不可挡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他把这称作是庶民的胜利,“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作工呵!”李大钊在这一系列的文章中已经认识到了劳工的重要性,同时他鼓励人们都去劳动,这些人们当然也包括了知识分子。他的这些认识为提出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思想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二、“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的内容
  李大钊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青年知识分子必须到农村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在当时,李大钊已经认识到劳动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然而在都市中的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天天在都市上漂泊”,
  依附于强权政治不事生产,整日浑浑噩噩。李大钊认为,在劳工神圣的时代里,知识分子必须到农村去劳作,这样不仅能够改造自身“不劳而食”的弊病,而且可以和劳动者打成一片,消除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之间的隔阂。
  第二,李大钊认为知识分子在与劳动者相结合的过程中还担负着对劳动者进行精神改造的使命。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指出“农村的教育机关,不完不备”,劳动者“也没有他们开展知识修养精神的机会”,因而,他希望青年知识分子在劳作的同时能够“和他们灯前话语,说出他们的苦痛,增进他们的知识”。   李大钊看到了民众的伟力和民众的愚暗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民的解放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的解放;另一方面,农民对改变农村恶劣状况和野蛮统治不得其法。解决这样一种现实困境不能靠农村自发的力量,需要注入新鲜的青春活力。只有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解放工农群众的思想,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农村才有希望,社会组织才能够进步,中国革命才有可能胜利。
  三、“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的历史意义
  李大钊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经过邓中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和发展,对中国的革命、对中国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道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在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摧残,社会动荡不安,中国的农村更是饱受压迫和欺凌,农民浑浑噩噩,青年知识分子不知自己的未来如何,更不知如何安身立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促使他们走上与工农结合的光辉道路,加速了他们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思想过程,在李大钊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有的革命知识分子坚定地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迅速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邓中夏等。有的开始认识到工农的力量,表示要深入到工农中去,但态度不坚决,行动不力,因而迟迟未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有的虽然也喊出要与劳动阶级打成一片的口号,但是实际上却走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道路,如王光祈等。虽然,知识分子对李大钊这一思想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他的这一思想无疑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第二,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前,李大钊的这一思想就已经推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群众运动中去。1919年5月,为了响应李大钊的号召——“与劳工阶级联合”,邓中夏、张国焘、罗家伦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演讲团。五四事件以后,邓中夏等在李大钊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挥平民教育演讲团的作用,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社会主义、“劳工神圣”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且在北京长辛店工人中创办了“劳动补习学校”。到1920年初,学生的演讲活动甚至扩大到北京近郊的村庄。当时全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效仿北京的平民教育演讲团,深入工厂矿山,兴办工人夜校,出版各种刊物来宣传社会主义,组织工人开展革命斗争,一些学生团体还与农民发生了特殊的联系,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
  第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李大钊充分肯定劳动人民的重要历史作用,并且明确提出知识分子必须到农村去,改造自己,并把先进的思想输入到工农群众中去,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同时,李大钊及其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作了准备。这一思想还被革命知识分子继承发扬,毛泽东在与李大钊的相处中受到了影响,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中国革命的发展离不开革命知识分子,更离不开工农群众,而“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是中国革命发展并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多年前,当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花落北京时,民众欢呼雀跃。按照原规划,“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将变身“冰立方”,承接冰壶比赛。设想一下,在晶莹剔透的蓝色膜结构里,招待全球来客,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这个先入为主的方案却让“水立方”的命运陷入两难之境:冬奥会冰壶比赛历来都是在混凝土结构上冻冰,但浇筑混凝土后,“水立方”将不再有“水”。  水还是冰,夏还是冬?没有了水,就没了魂,这样的“
但凡了解日本浮世绘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的。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版画,兴起于江户时代,18世纪前后风靡日本,甚至影响全球。它主要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一般使用木版,颜色比较丰富。不过,《神奈川冲浪里》表现的可不是在神奈川冲浪的惬意,而是表现船工和巨浪搏斗的惊险场景。“神奈川”是地名,“冲”是指附近的海域,“浪里”是指船只在巨浪中,這一句话的意思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
达沃斯论坛是全球最著名的经济论坛,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以及各国政要前来参加会议。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有两百多场围绕主题而展开的讨论,高端人士相互会晤,一个又一个议案在此诞生。  很多人都把能参加达沃斯论坛视为一种荣耀。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达沃斯一片素净,仿佛童话中的冰雪王国。而事实上。这里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  达沃斯位于瑞士东南部,是一个只有1.3万人口的小镇,地理位置非常偏僻,可
在日本东京闹市区有一家Pasona公司,虽然外表很平常,可是当你走进公司内部,就仿佛置身农场一般。  公司一楼有一片稻谷,全都是员工们亲手种下的。每到收获的季节,员工们就会聚在一起收割稻子;公司二楼美其名曰休息室和外賓接待室,其实是个果蔬种植基地,各类瓜果令人目不暇接。  这整座“都市农场”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有超过200种不同植物,而这些花草和蔬果作物,采用了水培和土混合的种植手法,并通过
中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应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实现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现代考试考核体系,同时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对考试内容、方法、命题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制度改革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  中等职业学
在古代的帝王中,光武帝刘秀堪称最具人气的“励志帝”。当年,他赴首都长安求学,说了一句激励自己、也让后世钦慕不已的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当官要当执金吾那样的大官,这个好理解,阴丽华又是谁?何以能让年轻的刘秀作为梦中情人,日思夜想,当作娶妻的标准呢?  阴丽华是南阳新野一个大家闺秀。阴氏家族富甲一方,《后汉书·阴识传》载:“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家里富裕得跟一个小国
“我不止会种萝卜,我还会种橙子嘞!”2019年3月5日,91岁的褚时键走完了他“属牛”的一生。  在不到60岁时成为叱咤风云的“中国烟草大王”,71岁身陷囹圄,75岁二次创业成就“褚橙”品牌,84岁成为亿万富翁……褚时健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个老人,让他像牛一样执拗而顽强地一次次放手一搏?答案是:心气。  在2015年的一次活动中,有记者问褚时健:“褚老,如果您给自己留下一句
[摘 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的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和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人物式情境体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其策略包括走进人物生活场景,体验人物成长历程,感悟历史现实影响。最终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人物;情智素
1  把男孩从去往县城打工的大巴车上拽下来的时候,支教教师杨少敏已经把他看成一个“逃兵”,心中充满了愤怒。他这一去,未来可能就此断送。  杨少敏用力把陈小天拽下车,训斥他道:“你才多大啊!打什么工!跟我回学校去!”陈小天一边奋力抵抗着,一边哭诉:“读书能比吃饭重要啊?我爸已经两个月不给家里寄钱了,也不来电话。你们城里人不懂!”  陈小天的哭喊熄灭了杨少敏最初的怒火,让她的心中漾起一抹心疼。从他那似
嘉兴技师学院  举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  日前,嘉兴技师学院举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为师生们答疑解惑。本次讲座是嘉兴技师学院首届班主任培训班系列活动之一。授课教师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分析自身条件及所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制定措施与行动等展开讲解,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新教师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重视学习工作方法和技巧,学习新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