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上由于工匠精神培养的缺失导致办学质量不高,技术技能人才参差不齐的原因,强调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着重探讨了在职业教育层面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和方法,为职业教育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破解职校改革难题,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91-01
目前,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工匠”,然而受限于管理体制与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知识灌输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痼疾仍未根治,因此,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破解职校改革难题的重中之重。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培育工匠精神要靠职业教育支撑,振兴职业教育也要重拾工匠精神。因此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下是笔者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些思考。
一、政府要进一步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一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二是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首先要建立起优化规模层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70%以上为应用技术型教育;从层次上说,强化一般普通高校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层次结构,搭建中职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企业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品牌打造
“工匠精神”实际是在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引领企业重视质量、打造品牌。规模、速度并不决定企业有多成功,决定成功的,不是多大多快,而是多好、多精。因此,企业一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不被“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所诱惑。同时企业要在制度上做好设计,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二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管理等多个纬度之中。
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严谨、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 ”必将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 培养工匠精神
相比传统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以磨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师傅要授业,更要传道,让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形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香奈儿公司“御用”鞋匠马萨罗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现代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耐心、专注、坚持等品质气质,最好的传递途径仍是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四、让“工匠精神”走进校园、融入课程
一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在《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礼仪》、《6S品质》《模拟员工》等课程学习中开展职业素养训练。
二是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使学生树立成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
三是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四是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
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大赛将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养、考核标准与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融合,是培养“工匠精神”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将使毕业生就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因此,振兴职业教育,需重拾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寿斌. 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J]. 中国教育报,2016,03,11.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6,03,05
[3]姚裕群.我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 人口学刊,2008,01:10-14.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91-01
目前,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工匠”,然而受限于管理体制与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知识灌输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痼疾仍未根治,因此,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破解职校改革难题的重中之重。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培育工匠精神要靠职业教育支撑,振兴职业教育也要重拾工匠精神。因此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下是笔者对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些思考。
一、政府要进一步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一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二是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首先要建立起优化规模层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70%以上为应用技术型教育;从层次上说,强化一般普通高校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层次结构,搭建中职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企业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品牌打造
“工匠精神”实际是在为中国企业指明方向,引领企业重视质量、打造品牌。规模、速度并不决定企业有多成功,决定成功的,不是多大多快,而是多好、多精。因此,企业一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不被“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所诱惑。同时企业要在制度上做好设计,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二是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目标、企业管理等多个纬度之中。
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严谨、优质的产品,“工匠精神 ”必将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三、建立现代学徒制 培养工匠精神
相比传统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以磨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师傅要授业,更要传道,让名师巧匠和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规则下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形成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香奈儿公司“御用”鞋匠马萨罗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现代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耐心、专注、坚持等品质气质,最好的传递途径仍是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四、让“工匠精神”走进校园、融入课程
一是高职教育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在《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礼仪》、《6S品质》《模拟员工》等课程学习中开展职业素养训练。
二是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使学生树立成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
三是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四是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
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技能大赛将企业技术标准、职业素养、考核标准与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融合,是培养“工匠精神”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将使毕业生就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因此,振兴职业教育,需重拾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寿斌. 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J]. 中国教育报,2016,03,11.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6,03,05
[3]姚裕群.我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 人口学刊,2008,0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