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板块教学模式的构建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632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板块教学模式,构建,常见模式,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64-03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历史教学工作者的忧思。究其根源,就是历史教学对文本的处理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和高效的实践探索。如果不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很难让广大教师走出情节问答式的教学误区,而高效率的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应运而生。
  初中历史“板块式教学”,是指教师地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及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整合,使整节课呈“板块”状分布,每个板块既自成一体,又密切关联,由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在循序渐进中层层深入,使教学精细化、高效化、个性化。本文结合我们的教研实践,简要谈谈初中历史板块教学模式的构建、常见板块的类型及作用。
  一、结合文本内容构建教学板块
  运用板块式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根据文本内容构建教学板块。首先,要研读课标,把课标的规定、要求吃透把准。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清晰历史线索,找到其中影响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关键点,据此有效提炼文本,将文本内容变“薄”成“点”。最后,整合、串联教学“点”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历史素养、文化功底和学生的实际,构建教学板块。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研读文本,内容归“点”,确定板块。
  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师教学是灵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更符合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特点。如以北师大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例,本课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基本内容是“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此外,涉及的内容还有“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西晋统一”。仔细研读本课的文本,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建立”,难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疑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此外,重难点是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历史人物。诸经典战役造就了三国局面,诸英雄人物成就了三国风云,通过这样分析,本课内容可以概括为“战役、三国、英雄”三大知识点。因此,本节课可以设计成如下三个板块:“群雄逐鹿说战争”“三分天下话三国”“浪花淘尽论英雄”。通过说战争,掌握本课重点,提高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话三国教给学生制作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论英雄对学生能力进行拓展提升,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这样,运用说战争、话三国、论英雄使三个板块既相辅相成,又层层递进。
  2.整合文本,重新布局,确定板块。
  教师处理教材时,往往受教材惯性思维,遵循教材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常识来讲,这是比较正确的选择。但有的课,如果做些适当整合,重新布局,既便于教学,也便于确定教学板块。如以北师大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为例,设计成如下三个板块:“千古绝唱通西域”“和战有时皆有缘”“丝绸之路贯古今”。本课的内容顺序是:“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三部分内容。由于学生前面只学习了秦汉的大一统和秦皇汉武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而教材一开始就介绍了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与战,这时,如果直接由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与战进入新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再加上学生对“西域”的概念理解较模糊,教师教学的难度会更大。如果教师在讲述时,适当调整一下教材顺序,先通过地图让学生明白西域的范围,再讲述张骞通西域,然后再处理秦汉与匈奴的和与战及开通丝绸之路,整个教学就会非常顺畅。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我们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依次调整并概括为“张骞通西域、汉匈和战、丝绸之路”的顺序,这样,教师在划分板块时既注意到每一个板块的知识内容的严密性、逻辑性,同时又注意到各板块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3.结合文本,创设情境,确定板块。
  板块式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而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莫过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设置了。如北师大版“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的成就和他们的思想主张。教师可以先组织一个学生辩论会:如何处理孔融的哥哥偷摘他人的梨子。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去设计处理方法,之后,让学生结合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再提出处理方法。最后,教师依据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人物主张设计出教学板块:仁德教化礼治国、无为而治崇和谐、非攻兼爱助人乐、君主集权法治国。这样的教学板块设计,既能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又能使学生从活动中理解知识,从而达到以史为鉴,明辨是非的目的。
  二、常见板块类型
  1.线索式板块:如“疯狂的战车”一课知识琐碎,可以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设计教学板块:战争逼近——臭名昭著的阴谋;战争爆发——歇斯底里的狂暴;战争扩大——振奋人心的抗击;战争最大化——东洋恶魔的黑手四个板块。其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循序渐进,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2.类别式板块:如“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将内容划分为探索篇、成就篇、教训篇三大板块。这样,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系统分析,既对学习内容进行了知识要点梳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认知规律性板块:如“汉武帝的大一统”一课,可以按照我们认识人物的一般规律,设计为“初识、聚焦、评价”三个板块,随着认识程度的加深,教学过程也层层推进。
  4.地点迁移性板块:如“战略大决战”一课,由于自古以来,谁取得在中原的胜利,最后的胜利就属于谁,因此,在中原决战时机未到之时,应守住入关门户,不让敌人增兵华北或华中;而辽沈战役期间,敌人重兵集于徐州,固守一点,四面驰援,因此必须中间突破,歼灭位于南北枢纽之陇海线上的黄伯韬兵团,切断敌军联系;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之际,敌人已成惊弓之鸟,因此,不使敌人收缩,不使敌人撤退,成为平津战败的关键。弄清这些,教师可以设计为“辽沈厅——截断退路,关门打狗;淮海厅——中间突破,分段歼敌;平津厅——先打两头,后取中间;南京厅——雄狮渡江,风卷残云”。这样,按时间发展与战略地点变换的先后顺序,将作战地点与战略方针紧密结合,既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又巧妙解决了教材的重难点。
  三、板块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彰显教学特色。“板块式教学”其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在教学时可以避免教师教学过程的盲目无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间。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知识整合、学法创造、能力提升的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布鲁纳认为,知识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究动机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板块式教学特别注意整合教学资源与安排课堂活动,优化教学内容,注意重要问题的设计与提炼,课堂上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清清楚楚,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这样,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结合每一板块内容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探索,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建构起知识网络模型,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历史教师的课堂,为打造中学历史智慧课堂增添艳丽的一笔。
  【作者简介】邓继民,男,1960年生,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黄尽英,女,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张庄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摘 要唐宋以来的民众在致富过程中,或勤奋节俭,或才智出众,或仁信于人,也有将众多品质兼而备之者,可谓各有其特长。富民要“保富”,往往也需要勤劳经营,节俭持家,施展智慧,广行仁义,而一旦丧失这些品质,就会逐步走向衰败。使富民得以崛起的诸要素与品质中,以契合经济规律之勤、俭、信、智等品质最為重要。富民致富,与其仁义与否即道德水平之高下并无直接之相关性。富民热心于读书应举,以实现其经济目的,成为“保富”
摘 要姚名达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专攻史学史。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的学术方向转变,将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学术探讨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融贯为一,他开始与爱妻黄心勉一起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后又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战问题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论从史理、学理上论述“国难”的由来,研判抗战形势的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1942年6月日寇进攻赣中赣南,他率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奔赴前线,遇敌被围,壮烈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为探寻这一论断的历史依据,本刊特邀请三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深入阐述。张献忠的文章重点探讨了明代“宗藩体制”下的对外关系,从实践层面论证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习近平“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是对古代中国外交原则的批判继承;臧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文本解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03-0016-04  历史教学自然要关注历史文本解读。然对此似乎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将文本解读理解成照本宣科,因此用新课程是“用教材教”的帽子来否定之;二是将文本解读误当作汉儒注经,认为逐字逐句,枯燥乏味,投入既大,又收效甚微;三是貌似文本解读,其实文本既偏离,解读更错谬。笔者认为,文
摘 要 一战期间,美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初步形成。在强大国力支持下,美国政府在舆论、人力、财力、经济、后勤等重要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充分挖掘了美国的军事潜力。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战争动员本身已经上升为国家制度,它不仅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也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领域的重大变革,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对美国成为军事强国,获取全球霸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一战,战争动
我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老师还是有情结的,这不仅有一般的中学历史学习的经历,还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接触了历史课标的修订工作。2007年,也就是10年前,我应邀参加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与中学历史教师和教材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并且前后经历了若干年的时间。当时教育部邀请我做历史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我有些踌躇,因为我一直在高校,所从事的工作离中学历史教学比较远,没有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缺乏感性认识。
[关键词]年收入,财政收入,高考研究,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0—03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选择题比较难,其中第14题的题干和选项都值得进一步推敲。原题如下: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袁世凯,历史本真,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56—05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要求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本课知识容量大,且辛亥革命作为初中的教学重点,学
[关键词]教学目标,单元,时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0457—6241(2013)15—0032—0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由单个教师进
【关键词】动机,效果,青苗法,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0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41—04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学情调查,学生普遍对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缺乏确当的理解,遑论关照现实。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有二:一是改革模块的文字表述相对抽象笼统,缺乏事件的细节,难以使学生对具体的改革措施有深刻的理解,进而难以产生历史现场感;二是对改革成败得失的评价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