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美术经历了传统派与现代派两个阶段,传统派以模仿客观存在的‘写实”为主,形式比较单一而现代派兴起于十八、十九世纪,由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多种流派构成,讲究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绘画技法的抽象性,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派的。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过程,是发展、进步的过程。文章拟初步探究传统派绘画向现代派绘画转变的过程,从绘画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概述其变化。
关键字:西方传统;绘画;现代派;抽象美术
艺术史反映时代、社会,美术史作为艺术史的一部分,同样与其息息相关。西方传统美术,从史前时期开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十八、十九世纪,已近乎达到极致。“向反面转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个时代所崇尚的,就是下个时代所反对的;相反,这个时代所反对的,就是下个时代所崇尚的。[1]因此,现代派美术应运而生。
一、传统派绘画向现代派绘画转变的表现方面
(一)形象逐步抽象化
这是现代派绘画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现代派之前的传统派绘画,讲究真实地再现客观存在。但现代派则摒弃了这一原则性观点,转而注重形象的虚拟化、抽象化,追求“神”的统一,而非“形”的相似。
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有一种固有的真实,它必须从所看见的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这是唯一有关紧要的真实……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因此,他以简化、夸张的笔法,绘制人物形象,而这种转变,也成为了‘抽象化”的开始。马蒂斯作画,重在表现“神韵”,为实现这一意图,他强调的只是适合描绘的内容和题材,以及绘画独具的手段—色彩与形式。因此,人们能够看到马蒂斯的作品,充满了巨大的精神活力,然而也会看到这些画作,仅仅是由感官冲动而描绘的,只具有外表吸引力。
“我突然看到了一副前所未有的绘画,它的标题写着:《干草堆》(指1895年莫斯科首届法国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作品)。然而我却无法辨认出那是干草堆……我感觉到这幅画描写的客观物象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怀着惊讶和复杂的心情认为:这幅画不但紧紧抓住了你,而且给了你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色彩经过调和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力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绘画竟然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和光辉二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怀疑客观对象是否应当成为绘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2]
抽象形式越自由,引起的冲动就越纯粹、原始。艺术家对抽象和半抽象形式运用的越广泛,对抽象领域的涉猎就越深人,自信心也越加充分。因此,他会拥有大批的观众,也将逐渐懂得抽象艺术的语言。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再现手法而一味追求抽象,必须将“具体”和“抽象”各自的优点加以融合.
(二)力求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式样
独特的风格与新颖的样式是现代派各家所追求的外在表现。传统美术的题材内容主要以人为主,宗教题材居多。古希腊、罗马美术多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表现人体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在中世纪,绘画的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完全是对圣经的图解。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人权反对神权,人道反對神道”为主,总而言之就是“反宗教”,反中世纪的艺术。而现代派绘画则要求迥异于这些传统的风格与样式。[3]
比如,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静中有动”的绘画特色。他能使静物上升到具有生命的境界。他能把一个茶杯表现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这个茶杯在他的笔下,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塞尚具有揭示万物内在生命的天赋才能,像画人一样画物。他笔下的一棵树,一个茶杯,一个人,不是被“再现”出来,而是被构造一个称为‘图画”的东西。这种独特的能力与风格,与传统派时期的绘画就有很大不同。
另一位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他的画中,则没有任何传统美的痕迹。由于自我表现的强烈冲动,毕加索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并且随意转换。这种跳跃式的变换形式,导致各种手法之间差别很大,因而产生了“立体派”。[4]在‘立体派”绘画中,毕加索试图用数字比例来达到图画的构成,后来又通过逻辑来瓦解物质,但不采用清除的方法,而是把各部分分解并把他们散部在画面上的结构法。毕加索勇于创新,当色彩困扰他的时候,他就把色彩扔到一边,只用储石和白色作画,这也是他的力量所在。
(三)由逻辑思维转向非逻辑思维
传统派画家重视在作画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构图,而现代派画家则偏向于情感、直觉、灵感、潜意识等非逻辑思维。他们强调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觉产生印象,被感受到的东西能唤起情感。所以,感受到的东西只是一座桥梁,是艺术家的情感和物质之间的物理联系,最后促成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同时,它又是艺术家及其作品与观赏者心中情感间的桥梁。艺术家的“情感”与欣赏者的“情感”在一件成功的作品中应是相同的。内在情感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但为了使“情感”变为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借用外在因素作为表现形式。因此,情感总是在寻求表现手法,一种能唤起共鸣的形式。
比如,你审美一组色彩,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可能先是纯粹感官上的效果,仅仅是被色彩本身的美吸引,就像拥有了喜欢的东西,能够亲手触摸它,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它,仅仅是生理上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短暂,并且有点肤浅和表面化,就像我们碰到冰就感到寒冷,一旦变热后,寒冷的感觉就被遗忘了。同理,色彩的表面印象也会很快被遗忘。假如,一个人没有美感,色彩就只会给他留下短暂的浅层印象。而对一个有美感的心灵,色彩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染力,从而深人人心。
结语
寄托着现实主义审美观的西方传统审美理想,是人们对美的生活和境界的普遍追求,它在审美意识的构成要素中,是帶有务实的理性部分。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但偏重于感性和想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倾向则是感情冲动;而现代美术绝大多数依赖于直观、下意识、潜意识等心理机制,颠覆了西方传统美术的审美理想。
注释:
[1]罗徕 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2] [俄]瓦·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俄]瓦·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6:
[1][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邵人箴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 四川人民出版,1983
[4]罗徕 《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5]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6]张璨 《浅谈西方美术和现代派美术的差异》 美术教育研究,2003.
关键字:西方传统;绘画;现代派;抽象美术
艺术史反映时代、社会,美术史作为艺术史的一部分,同样与其息息相关。西方传统美术,从史前时期开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十八、十九世纪,已近乎达到极致。“向反面转化”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个时代所崇尚的,就是下个时代所反对的;相反,这个时代所反对的,就是下个时代所崇尚的。[1]因此,现代派美术应运而生。
一、传统派绘画向现代派绘画转变的表现方面
(一)形象逐步抽象化
这是现代派绘画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现代派之前的传统派绘画,讲究真实地再现客观存在。但现代派则摒弃了这一原则性观点,转而注重形象的虚拟化、抽象化,追求“神”的统一,而非“形”的相似。
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有一种固有的真实,它必须从所看见的对象的外表解脱出来。这是唯一有关紧要的真实……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因此,他以简化、夸张的笔法,绘制人物形象,而这种转变,也成为了‘抽象化”的开始。马蒂斯作画,重在表现“神韵”,为实现这一意图,他强调的只是适合描绘的内容和题材,以及绘画独具的手段—色彩与形式。因此,人们能够看到马蒂斯的作品,充满了巨大的精神活力,然而也会看到这些画作,仅仅是由感官冲动而描绘的,只具有外表吸引力。
“我突然看到了一副前所未有的绘画,它的标题写着:《干草堆》(指1895年莫斯科首届法国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作品)。然而我却无法辨认出那是干草堆……我感觉到这幅画描写的客观物象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怀着惊讶和复杂的心情认为:这幅画不但紧紧抓住了你,而且给了你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色彩经过调和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力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绘画竟然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和光辉二不知不觉地,我开始怀疑客观对象是否应当成为绘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2]
抽象形式越自由,引起的冲动就越纯粹、原始。艺术家对抽象和半抽象形式运用的越广泛,对抽象领域的涉猎就越深人,自信心也越加充分。因此,他会拥有大批的观众,也将逐渐懂得抽象艺术的语言。但我们不能完全摒弃再现手法而一味追求抽象,必须将“具体”和“抽象”各自的优点加以融合.
(二)力求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式样
独特的风格与新颖的样式是现代派各家所追求的外在表现。传统美术的题材内容主要以人为主,宗教题材居多。古希腊、罗马美术多以神话故事为主题,表现人体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在中世纪,绘画的宗教性压倒了艺术性,完全是对圣经的图解。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人权反对神权,人道反對神道”为主,总而言之就是“反宗教”,反中世纪的艺术。而现代派绘画则要求迥异于这些传统的风格与样式。[3]
比如,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静中有动”的绘画特色。他能使静物上升到具有生命的境界。他能把一个茶杯表现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这个茶杯在他的笔下,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塞尚具有揭示万物内在生命的天赋才能,像画人一样画物。他笔下的一棵树,一个茶杯,一个人,不是被“再现”出来,而是被构造一个称为‘图画”的东西。这种独特的能力与风格,与传统派时期的绘画就有很大不同。
另一位现代派画家——毕加索,他的画中,则没有任何传统美的痕迹。由于自我表现的强烈冲动,毕加索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并且随意转换。这种跳跃式的变换形式,导致各种手法之间差别很大,因而产生了“立体派”。[4]在‘立体派”绘画中,毕加索试图用数字比例来达到图画的构成,后来又通过逻辑来瓦解物质,但不采用清除的方法,而是把各部分分解并把他们散部在画面上的结构法。毕加索勇于创新,当色彩困扰他的时候,他就把色彩扔到一边,只用储石和白色作画,这也是他的力量所在。
(三)由逻辑思维转向非逻辑思维
传统派画家重视在作画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构图,而现代派画家则偏向于情感、直觉、灵感、潜意识等非逻辑思维。他们强调灵魂与肉体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觉产生印象,被感受到的东西能唤起情感。所以,感受到的东西只是一座桥梁,是艺术家的情感和物质之间的物理联系,最后促成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同时,它又是艺术家及其作品与观赏者心中情感间的桥梁。艺术家的“情感”与欣赏者的“情感”在一件成功的作品中应是相同的。内在情感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但为了使“情感”变为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借用外在因素作为表现形式。因此,情感总是在寻求表现手法,一种能唤起共鸣的形式。
比如,你审美一组色彩,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可能先是纯粹感官上的效果,仅仅是被色彩本身的美吸引,就像拥有了喜欢的东西,能够亲手触摸它,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它,仅仅是生理上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短暂,并且有点肤浅和表面化,就像我们碰到冰就感到寒冷,一旦变热后,寒冷的感觉就被遗忘了。同理,色彩的表面印象也会很快被遗忘。假如,一个人没有美感,色彩就只会给他留下短暂的浅层印象。而对一个有美感的心灵,色彩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染力,从而深人人心。
结语
寄托着现实主义审美观的西方传统审美理想,是人们对美的生活和境界的普遍追求,它在审美意识的构成要素中,是帶有务实的理性部分。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但偏重于感性和想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倾向则是感情冲动;而现代美术绝大多数依赖于直观、下意识、潜意识等心理机制,颠覆了西方传统美术的审美理想。
注释:
[1]罗徕 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2] [俄]瓦·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俄]瓦·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查立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6:
[1][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查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邵人箴 《传统美术与现代派》 四川人民出版,1983
[4]罗徕 《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发展趋势》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
[5]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6]张璨 《浅谈西方美术和现代派美术的差异》 美术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