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依恋、历史敬畏与女性意识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潘向黎的许多作品中,都可见贯穿于其中的一种“日本情结”。她对日本的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社会文化的亲近感,是构成其“日本情结”的表层结构,而她对“故乡”的依恋,对历史的敬畏感,对中国古典文化、雅致生活品位的执着追寻,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求则是其“日本情结”的深层内核。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文化认同与“日本情结”相辅相成,渗透进她的写作中,并对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潘向黎 日本情结 故乡依恋 历史敬畏 女性意识
  潘向黎作為上海都市女性作家,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她避开了同时期“身体写作”“另类写作”“私人化写作”等浪潮,以清新温婉的笔触书写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她的文字纯净而雅致,亦充斥着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她曾于1992年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两年,而这段异国的生活经历无疑对她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有许多内容涉及日本的风土人情与社会文化,即使在其后期的作品中很少直接出现日本的地理背景,但主人公日本留学的设定,日本品牌、日本料理、日本动漫等日本元素却常常不经意地出现在文本中。此外,日本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亦渗透进她的艺术审美之中,体现为创作中对一些微妙之处的捕捉与刻画,以及对“清淡”“空灵”的偏爱等。
  一、“日本情结”的具体表现
  潘向黎的“日本情结”既体现在其作品经常出现的日本元素、日本背景中,亦隐含于其清淡、空灵而又细致入微的写作风格里。以其小说为例,《恋人日记》《秋天如此辽阔》《红唇殇》《他乡夜雨》等篇都直接以日本为背景,展示留日学生在异国的生存状况与精神处境。《恋人日记》讲述了中国女留学生高晴与日本人内田弘元的跨国恋情。独自在东京的高晴漠漠穿行于繁华的都市中,过着上课、打工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内田对其的关心与照顾无异于甘霖之于荒漠,使得原本对日本男人心存芥蒂的高晴产生动摇,不自觉地陷入这段甜蜜而纠结的跨国恋情当中。“我愿意奉献珍珠,但不能让人视为麦粒”,在她身上,中国传统女性的保守矜持与现代都市女性的自由开放碰撞融合,作者将主人公矛盾变幻的心理动向置于异国的日常生活中,更加真实地展现出了留学生的情感状态。在同样是以日本为背景书写异国都市情感的小说中,《秋天如此辽阔》与《红唇殇》两篇则将人物放置于婚外恋情当中:前者的主人公徐珊珊爱上了有妇之夫天明,在认识到天明不会为她放弃现有的一切之后,选择辞掉工作远走本州南部,以旅行的方式摆脱东京钢筋水泥的丛林压迫和恋情千愁万恨的纠缠;后者的主人公砚青与尔谦的婚外恋情则以尔谦回国、砚青嫁给日本富商而告终。作者并不着意于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在异国的生存困境,而是遵循人物自身的需求与渴望,以包容的心态展现其精神走向与情感归宿。相较而言,《他乡夜雨》这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则更为丰满且更具吸引力。故事在一间名为“折鹤”的居酒屋展开,它的“门口一根灯柱,顶上挑一茎孤零零的铁藤……灯光从格子拉门上透出来,柔柔的是一份盼望与诱惑”。在充满着东洋风味的“折鹤”中,芳野绫子、徐珊珊、张均和五十岚四个女人似乎也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而她们之间的情谊,以及她们不同的感情经历与人生选择亦因此别具韵味。
  除了直接以日本为背景所展开的创作,在潘向黎的其他小说文本中亦可见日本的“影子”。《我爱小丸子》中的姜小姜十分喜爱日本动漫《樱桃小丸子》,她不仅在穿着打扮上像小丸子一样休闲可爱,而且将小丸子的想法和观点运用在自己的交友和工作中,甚至因小丸子而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一个记者。在失恋后,姜小姜也选择看这部她视为珍宝的日本动漫来疗伤,因为“小丸子在等着我,我不会对她说今天发生的事情,因为她还小,我不想让她知道大人有这么难过的时候……我要和她一起笑呀笑,一直笑到梦里”。动漫里小丸子面对生活天真而又浪漫的方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主人公的心里,使她能够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其他人生问题时保持着内心的单纯,坚定对生活的热爱。此外,在另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中亦可见日本元素,如《白水青菜》中的嘟嘟按照《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中的食谱做了日本料理“村上春树餐”,并由此扮演起书中的角色;而《无雪之冬》中的徐珊珊、《牵挂玉米》中的江至柔、《师兄》中的舒叶、《寂寞如彩虹》中的“他”则都有着日本留学的经历;一些对于日本品牌的描写也散见于其作品当中。潘向黎的“日本情结”同样体现在日本文化对其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的影响当中,她曾说:“现在我已经很少在作品里出现日本的背景了,但是影响还在。比如一些微妙之处的捕捉和刻画,还有对清淡、空灵的偏爱。花道苛刻的选材和清逸的构图,茶道的细致、收敛和含蓄对我的小说可能也有一些影响。”在《他乡夜雨》中,她对日本生活细节的刻画便十分细致,一笔一笔,不虚晃一枪,力求真实准确。她擅长在作品中描写细微之物,不仅将文本中的美好事物加以细腻呈现,而且将时代、社会变迁在城市和人物身上留下的印记不着痕迹地展露于笔端,如在小说中提及人物所使用的当季香氛或所搭配的流行衣饰等。而其小说中“大胆地留空留白”,如《穿心莲》中申蓝的内心独白、《白水青菜》中妻子对丈夫的淡漠一瞥,以及《无雪之冬》中徐珊珊沉沉睡去的开放式结尾,也都体现出了日本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日本情结”的生成因素
  两年的留日经历无疑滋养了潘向黎的文学创作,并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影响,而她的“日本情结”并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对于日本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的认同与欣赏,更是一种对“故乡”的依恋和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追寻。“在京都,我在那具体而微的长安城中、在那大街小巷的唐服唐风中惊愕、迷失了……不是我爱上这异国的古都,而是我找到了自己的故乡。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个异乡人,只因我来自那一去不返的时代,那从我们面前消失而依然存在于另一时空的地方——那是春江花月夜的故乡,也是男儿带吴钩的地方。”当“故乡”抽象为历史、人文的概念,即使在异国古都的秋风中亦能从一处景观、一种风俗中寻求到自我价值,感知到精神家园的存在。潘向黎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潘旭澜先生是著名的评论家、散文家,亦是其文学道路上的启蒙者。“父亲不忍心我读那些宣扬暴力、反人性的东西,常会抄一些唐诗宋词在纸上给我背诵,许多年以后,我才体悟到其中的教益。”在她的童年时期,父亲亲手抄录的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的古诗词陪伴着她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对她后来对文学感兴趣、大学选择读中文系、成为作家,以及写作风格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潘向黎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她的作品中信手拈来的古典诗词,以及对历史、对文学敏锐的感受力和判断力都体现出其温润雅致的古典美学底蕴。她在“现实俗世的热切与伤悲中尽显古韵典雅,进而寻找被我们忘却已久的文化襁褓,寻找我们自己的生处与来路,表达出对重建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京都的古迹、山水、料理都只是引发潘向黎“京都情绪”的外在因素,她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感、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寻则是其对京都产生特殊情结的真正诱因。   在日本,作者可以回避具体的地域,干脆、响亮地向其他人表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她变成了如此单纯的女子,没有背景,没有往事,可以远离拥挤、喧闹以及对现实的妥协。不管度过了怎样的夜晚,她在第二天又可以若无其事地出现在教室里,即使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却由此实现了身份的“简单化”——在学校是同学,在打工的地方是合作伙伴,在外面消费时是顾客……除非主动地告诉他人自己的其他身份,否则将无人知晓,亦不会像在国内长期处于“被关心”“被督导”的境遇。在留日期间,作者国内的身份与特征都失落了,没有背景、没有过去,而只是成为没有任何附加的“我自己”。在这种身份简化的状况下,作者在面对日本时便更為从容,也更易产生亲切感。“在东京的日子,就像在度假。即使是紧张的、忙碌的、苦恼的,因为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因为知道会成为日后的回忆,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滋味”,因此,潘向黎在日本时的心情是放松的、随意的,她不必苛求什么,亦不用做长远的打算。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假”的她扮演着某种角色,而“真”的她却始终在一边安静地观看,同时准备在“拉上大幕时喝彩或者淡淡地一笑”。她既可以轻易融入异国的生活中,成为忙碌运转的社会中的一员,也可以随时从中抽离,以旁观者的角色审视形形色色的日本文化,这种身份的“简单化”使作者脱离原有的身份束缚与顾虑,以一种更为自由、舒展的生存状态面对异国生活,从而产生一种在国内所没有的独特情愫。
  此外,1966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潘向黎,在1978年即移居上海,她深受上海都市文化中“小资情调”的影响,追求雅致的生活品味、精神上的自由舒适,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浪漫气息,体察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其随笔散文和小说文本,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格调。她爱看时尚杂志,也会根据最新的时尚指南来搭配自己的着装,她笔下的人物亦有着时尚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环境下,生存不再是人们生活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精神格调、内在需求的关注和对生活美感、质感的追求。潘向黎擅长写都市生活,认为写作并非要写农村题材才够深刻。在她看来,街道就是都市人的田野,咖啡馆就是其休憩的田埂,重要的是咖啡馆里的人和思想,而不是咖啡馆表面所带有的“奢靡”气息。都市中的细节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瞬息万变,若不记录下来,很快便会在历史中淹没。对于社会的细部审察,不但本身具有美学价值,而且能够更好地唤醒生活中被忽略的情感,那些“烫的”“凉的”“温的”滋味。与上海都市文化中的“小资情调”相似,日本文化亦十分注重“美”的细节,不论是精巧的服饰器物还是种种细致入微的社会服务,其背后所体现的正是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对精致生活方式的追求。当受上海文化熏染的作者来到“小资情调”比之更甚的日本时,心生喜爱便在所难免,从而进一步生发出一种“日本情结”。
  三、“日本情结”背后的女性意识与文化认同
  潘向黎创作中所体现的“日本情结”不仅仅停留在喜爱日本风土民情的表面,亦非单纯地将日本元素或日本背景置于文本中,其背后可见的是作者对都市女性的情感命运、生活困惑、个人价值的思考。在日本这一以功利为上高速运转的现代化国家,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诱惑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蚕食着留学生们的意志,一不小心便使他们跌入物质的深渊中。但潘向黎笔下的徐珊珊仍坚守自己的底线,以自尊和清醒克制着内心欲望的膨胀,即使会有“真想有个人在我身边,听我说什么,或者对我说什么”的孤独感,会产生“有谁证明我靠自己艰苦奋斗比那些卖笑、傍大户的女子有价值呢?我的所有的坚持、一切努力,除了对我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的怀疑,也不放弃对纯粹爱情的追求。尽管她的内心需要男性的抚慰,最终却仍拒绝了萧的求爱。与之有着相似境遇的研青,即使在嫁给日本富商之后,亦仍每年到曾与尔谦约会过的箱根对两人的爱情加以缅怀。作者笔下,这些在异国生活的女性人物对爱情有着理想化的追求。在其眼中,爱情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原始肉欲的产物,亦不是打发无聊生活的消遣,而是男女双方所达到的某种“灵魂”上的契合。她们“往往是置身现实而向往完美,矜持自怜而渴望真情,个性孤傲而暗自感伤的中青年女性,总爱在理想的完美与现实的缺陷、意义的追寻与虚无的发现之中纠缠不休”,但作者在文本中并不以世俗的眼光对这些女性人物进行批判,而是尊重她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悉心谛听都市女性的情感诉求,对追求爱情理想的女性抱有同情和宽容。但对理想爱情的勇敢追求并不代表其笔下的女性将男性看成一种依附和归宿,不论是高晴、徐珊珊、研青,还是“折鹤”的老板娘芳野,都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对个人价值和自我精神空间的追求。当个人的尊严与底线被打破,她们便会采取行动反抗将其置于尴尬境地的生存现实。
  潘向黎擅于书写都市生活,将自己的都市经历和感受诉诸笔端。在她的作品中,内心真挚的抒情独白常常与带有哲理意味的思考辨析融为一体,在面对异国文明时,她如同其笔下的人物一般,带着理性和底线,坚守着自我的追求。她对日本的都市文化怀着一种亲密的感情,但又能够对其做出平和、客观的评价。她的“日本情结”并不会影响其对中国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她的“人在东京”系列散文中便可见其对中日文化的明确态度。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审视时,她提出了对本国文化的自勉和自省,日本服务行业拥有优异的服务态度,而职业素养完备的服务人员更“像是樱花,每一朵都平淡无奇,永远无法细数,但她们都尽全力盛开,遂织就了这个太平洋岛国上空的一片绚烂”,从而使作者生发出“我们几时能够移栽并蔚然成林呢”的感慨。而其留日作品中对祖国的态度和文化立场却十分坚定,对于《朝日新闻》上有关日本五花八门的报道远不如上海杨浦大桥的进展引其注目。她喜爱日本一尘不染的街道,欣赏大和民族精益求精的物品设计,品味和服展现的另一种东方情调,但她又清醒地认识到“对异文化的向往、喜爱乃至仰慕,与真正的理解、把握、体味绝不是一回事”。她对异文化的同化保持着绝对的警惕,在异国所遭受的主动的与被动的、自觉的与不自觉的改变都无法使其陷入在外国是异乡人、回国仍是异乡人的悲惨境地中,她所盼望的是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与同胞一起载浮载沉、一起经历风雨、一起苦海无边或回头是岸,共有一个完整的命运。正如刘阳扬对潘向黎的评价:“潘向黎的散文之所以区别于同时代的大部分女作家,就在于其文字背后所显露出的深刻的思想穿透能力。”她敏锐的悟性和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冷静地品味日本的文化,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文人的浪漫想象,她的“日本情结”作为一个观念、情感与意象的综合体,也因其本人的理性与睿智而有了特定的范围与深度。
  实际上,在潘向黎的许多作品中,都可见其对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与独到见解,她的“日本情结”不仅体现在直接以日本为背景的文本中,也贯穿在她的其他作品里。可以说,潘向黎对日本的衣食住行、风土民情、社会文化的亲近感,是构成其“日本情结”的表层结构,而她对“故乡”的依恋,对历史的敬畏感,对中国古典文化、雅致生活品位的执着追寻,以及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求则是其“日本情结”的深层内核。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文化认同都与“日本情结”相辅相成,渗透进她的创作中,并对其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潘向黎.轻触微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 潘向黎.我爱小丸子[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3] 潘向黎,姜广平.“最好的想象力是让人感觉不到想象力的存在”[J].西湖,2009(5).
  [4] 潘向黎.相信爱的年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张滢莹,潘向黎.单纯到底,就是胜利[N].文学报,2010-05-20(005).
  [6] 金钰.重现严肃的历史与醇厚的人生——论潘向黎的散文创作[J].百家评论,2018(6).
  [7] 潘向黎.纯真年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8] 颜敏.都市女性的生命书写——读潘向黎近期小说[J].文艺争鸣,2008(2).
  [9] 潘向黎.红尘白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10] 刘阳扬.喁喁茶语,莲的心事──评潘向黎《茶可道》《看诗不分明》[J].扬子江评论,2013(6).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笔下的日本形象建构 》(KYCX20_2174)
  作 者: 陈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牧童与牧女》塑造出形象饱满、立体鲜明的女主人公柳霞的角色,即残酷战争的受害者、不幸灵魂的拯救者与倔强坚定的守望者。柳霞是战争中痛失挚爱却坚定守候的万千苏联女性的缩影,她身上始终闪耀着坚强、悲悯、不妥协的人性之光,作者阿斯塔菲耶夫描绘柳霞形象,实则是对战争与人性进行深入思考,表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感。  关键词:《牧童与牧女》 柳霞 救赎 守望者  一、引言  阿斯塔菲耶夫的《牧童与牧女》
期刊
摘 要:《项脊轩志》选取作者的书斋项脊轩作为“故事线”,在对闲琐生活小事的书写中交织着家族的人事变迁和个人的人生轨迹,隐含着作者对于家族分崩离析、亲人早逝、自身遭遇的复杂幽微的情感。本文从结构布局、细节描写、表情达意、语言风格四方面对其进行文学评析,旨在探讨其流淌于闲琐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艺术手法。  关键词:《项脊轩志》 结构艺术 细节 至情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是“唐宋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
期刊
摘 要:米沃什的诗歌以复杂深邃著称。本文在对其著名长诗《太阳从何处升起何处降落》进行细读的基础上,从对话性的角度切入,认为该诗是一首具有很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的对话性诗歌,具体表现在诗歌结构的复调性、诗歌话语的杂语性、诗歌思想的聚合性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米沃什 对话性 复调性 杂语性 聚合性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2004)是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
期刊
摘 要:“啸”最早作为一种口哨音乐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在语言产生之前便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流传开来,逐渐具备了音乐性、文学性。这种源于上古、兴于魏晋的文化现象因其广泛的功能而逐渐受到重视。而唐代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唐诗基数之多的现实决定了即便是在魏晋之啸的基础上,唐代“啸”的文学性和文化意义也是值得考究的。杜甫之诗向来有“诗史”之称,读其诗而知其世。在唐朝这个繁华与衰败并存的时代,杜甫以其“啸
期刊
摘 要:姜夔一生布衣,几经辗转,而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合肥情事”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也是其诗作中悲情色彩的重要来源。本文试通过三首《鹧鸪天》的赏析,展现一代词人姜夔的内心世界,剖析其内心深处别样的柔情与悲苦。  关键词:姜夔 《鹧鸪天》 悲情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鹧鸪天·元夕不出》《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三首词均由姜夔作于庆元三年(1197)上元节前后。不同于以往的长篇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在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导演何平也紧随其脚步,拍摄了一部具有反传统特征的中国故事。影片《炮打双灯》在国内未曾上映,但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本片根据冯骥才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典型的北方宅院中,试图冲破封建束缚的男女上演的爱情悲剧。本文试从叙事空间的角度,分析影片《炮打双灯》在视听方面所展现的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倾向与
期刊
摘 要:疾病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围,其在文学中也有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坛上的一名残疾作家,其作品中塑造了多种不同的残疾个体形象,而在当代文学中,这种“残疾”书写不但蕴含着独特的隐喻意味,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 疾病隐喻 残疾  《现代汉语词典》里把“疾病”解释为“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是生命的一种非常态。尽管疾病属于医学领域,但苏珊·桑塔格在她
期刊
摘 要: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之著作《紫颜色》中的疾病生理现象可从隐喻化角度来剖析其主题。本文试图围绕茜莉的绝经事件、索菲娅的“失眼”事件以及X先生的癔症事件对该小说中的疾病隐喻进行分析,探讨疾病隐喻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 《紫颜色》 疾病隐喻  引言  艾丽丝·沃克 (1944— )的代表作《紫颜色》为沃克带来盛名。国内学者对沃克作品的研究亦集中在《紫颜色》上,相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清宫剧逐渐火爆,其内含的灰姑娘情节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观剧心理,另一方面灰姑娘——理想女性想象也在现代发生了一定变化。较之《格林童话集》中的《灰姑娘》,《延禧攻略》中女性之间的竞争被姐妹情谊所淡化,削弱了男性凝视;更给予了姐妹情谊充沛的力量,加固了与灰姑娘之间的情意链条,使得在一定时间内,现代灰姑娘有不选择王子,跟随其他女性生活的权利。灰姑娘情节中权貌互换逻辑的瓦解,姐妹情谊的出
期刊
摘 要:王绩的《野望》使朴素自然的五言律诗格局日渐成为诗坛的中流砥柱,杜甫的《野望》是五言律诗的集大成者,二者在写秋景、抒愁思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写景技巧、内心取向等方面又各有所长。本文在简要分析两首《野望》的基础上,找出两诗的异同,探究王绩、杜甫二人登高远望,一派秋景尽收眼底后的复杂心境,以此让我们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秋景 异同 内心取向 对比分析  王绩虽不如李、杜盛名远扬,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