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一节小班律动活动《狗熊吃面包》为例介绍律动活动的游戏化设计思路。此活动的音乐节选自一首奥尔夫音乐,音乐本身的节奏鲜明、稳定,适用于小班律动活动。经过老师的剪辑,完整的樂曲为AB结构,A段节奏欢快,渲染了轻松愉悦的氛围,B段节奏稍沉重,传递了紧张、充满未知的情绪。综合剖析乐曲的曲式后,教师创设了“做面包”和“狗熊吃面包”的故事及游戏情境来匹配音乐。
环节一:导入情境
我是一位会做面包的小厨师,戴上厨师帽,穿上厨师服,我要准备做面包啦!做面包的时候我们要先揉面团,揉揉揉;接着要刷黄油,刷刷刷;再撒点好吃的果粒,撒撒撒;进烤箱,面包慢慢变大,变成了一只兔子面包。
解析:面包是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食品,“自己”马上要变身成小厨师亲手做美味的面包,这对孩子而言极具诱惑,是他们满心期待的事情。因此,一个充满童趣且能连接幼儿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可以让幼儿产生共情,吸引幼儿更快融入其中。此外,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出图的顺序和后续随乐动作的顺序是一致的,为下一步记忆动作顺序做了经验上的铺垫。
环节二:教师随乐律动,
帮助幼儿梳理基本动作
教师:我会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揉面团呢?
解析:首先,教师设计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落点的,可以让幼儿感受稳定拍的节奏;其次,两拍一下的动作频率及两个八拍一变的动作转换频率均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随乐动作依次表现揉面、刷黄油、撒果粒和进烤箱的过程,与情境相吻合;最后,教师通过语令和身体动作提示幼儿根据音乐的推进变换动作,既能很好地串联情境,又能激发幼儿对动作记忆的兴趣。
教师:除了腿上,你们还想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做面包?
解析:以上练习旨在引导幼儿在初步熟悉律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探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揉面团,给予了幼儿多次练习的理由,为进一步熟悉律动动作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累加游戏“狗熊来了”
教师:这么多香喷喷的面包把森林里的狗熊给吸引过来了,如果狗熊来了,怎么办?
解析:此环节加了狗熊来了要“躲藏”的游戏,这是小龄幼儿特别热衷的游戏。孩子参与其中,会有努力藏好不被发现的紧张感,也有被找到后的惊喜。老师之所以预设狗熊第一次出现不带走面包,其实是为了让幼儿能从容地进入游戏。原因在于:首先,“狗熊”的形象比较高大威猛,对小龄幼儿存在些许威慑力,再加上B段音乐的节奏偏沉重,幼儿可能会因害怕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其次,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自控能力、应变能力相对都较弱,这些都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反应时间去内化。
环节四:
累加造型创编和猜测游戏
教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造型的面包?
教师:看看,哪只面包不见啦?
解析:此环节中的造型创编其实也是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的。教师以“兔子是动物”的话语帮助幼儿对造型的种类进行了归纳和提升,为幼儿创编新造型提供了支架。比如后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创编植物面包、水果面包和交通工具面包等。关于“猜测游戏”,由于猜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所以幼儿会感觉很亲近,同时猜对的概率会很高,这样,幼儿享受成功和喜悦的情绪相对也会多一些。需要关注的是,狗熊带走的第一个幼儿很重要。如果教师是和自己班的孩子游戏,则要有意带走一个胆量相对比较大的幼儿,避免幼儿害怕或对立情绪的出现;如果是借班上课,则建议带走幼儿的老师最好是本班老师,因为幼儿与本班老师相处的时间长,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情绪上自然会安定许多。
教师:如果交换座位后,大家还能记得自己旁边的同伴吗?
教师:森林里还有许多烤箱,我们轻轻起立,到森林里找一个空的地方站站好。
解析:此环节中位移的累加,关注了整个活动的动静交替,无形中也增加了猜测游戏的难度,幼儿需重新观察并记忆同伴的位置,以便快速地猜出并解救同伴。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逐层累加的游戏依次是躲藏游戏、造型创编游戏以及猜测游戏,这些游戏均是在情境框架下融入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
(作者单位:南师大幼儿园)
环节一:导入情境
我是一位会做面包的小厨师,戴上厨师帽,穿上厨师服,我要准备做面包啦!做面包的时候我们要先揉面团,揉揉揉;接着要刷黄油,刷刷刷;再撒点好吃的果粒,撒撒撒;进烤箱,面包慢慢变大,变成了一只兔子面包。
解析:面包是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食品,“自己”马上要变身成小厨师亲手做美味的面包,这对孩子而言极具诱惑,是他们满心期待的事情。因此,一个充满童趣且能连接幼儿生活经验的故事情境可以让幼儿产生共情,吸引幼儿更快融入其中。此外,教师讲解、示范以及出图的顺序和后续随乐动作的顺序是一致的,为下一步记忆动作顺序做了经验上的铺垫。
环节二:教师随乐律动,
帮助幼儿梳理基本动作
教师:我会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揉面团呢?
解析:首先,教师设计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落点的,可以让幼儿感受稳定拍的节奏;其次,两拍一下的动作频率及两个八拍一变的动作转换频率均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随乐动作依次表现揉面、刷黄油、撒果粒和进烤箱的过程,与情境相吻合;最后,教师通过语令和身体动作提示幼儿根据音乐的推进变换动作,既能很好地串联情境,又能激发幼儿对动作记忆的兴趣。
教师:除了腿上,你们还想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做面包?
解析:以上练习旨在引导幼儿在初步熟悉律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探索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揉面团,给予了幼儿多次练习的理由,为进一步熟悉律动动作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累加游戏“狗熊来了”
教师:这么多香喷喷的面包把森林里的狗熊给吸引过来了,如果狗熊来了,怎么办?
解析:此环节加了狗熊来了要“躲藏”的游戏,这是小龄幼儿特别热衷的游戏。孩子参与其中,会有努力藏好不被发现的紧张感,也有被找到后的惊喜。老师之所以预设狗熊第一次出现不带走面包,其实是为了让幼儿能从容地进入游戏。原因在于:首先,“狗熊”的形象比较高大威猛,对小龄幼儿存在些许威慑力,再加上B段音乐的节奏偏沉重,幼儿可能会因害怕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其次,小班幼儿对游戏规则的掌握、自控能力、应变能力相对都较弱,这些都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反应时间去内化。
环节四:
累加造型创编和猜测游戏
教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造型的面包?
教师:看看,哪只面包不见啦?
解析:此环节中的造型创编其实也是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的。教师以“兔子是动物”的话语帮助幼儿对造型的种类进行了归纳和提升,为幼儿创编新造型提供了支架。比如后期,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创编植物面包、水果面包和交通工具面包等。关于“猜测游戏”,由于猜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所以幼儿会感觉很亲近,同时猜对的概率会很高,这样,幼儿享受成功和喜悦的情绪相对也会多一些。需要关注的是,狗熊带走的第一个幼儿很重要。如果教师是和自己班的孩子游戏,则要有意带走一个胆量相对比较大的幼儿,避免幼儿害怕或对立情绪的出现;如果是借班上课,则建议带走幼儿的老师最好是本班老师,因为幼儿与本班老师相处的时间长,彼此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情绪上自然会安定许多。
教师:如果交换座位后,大家还能记得自己旁边的同伴吗?
教师:森林里还有许多烤箱,我们轻轻起立,到森林里找一个空的地方站站好。
解析:此环节中位移的累加,关注了整个活动的动静交替,无形中也增加了猜测游戏的难度,幼儿需重新观察并记忆同伴的位置,以便快速地猜出并解救同伴。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逐层累加的游戏依次是躲藏游戏、造型创编游戏以及猜测游戏,这些游戏均是在情境框架下融入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
(作者单位:南师大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