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花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摇滚乐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二手玫瑰乐队在国内一大片摇滚乐队中,绝对是一个“反骨”的存在。如果不看现场,这支乐队的魅力一定会大大削减。乐队成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舞台上贯彻着以主唱梁龙为首的双性化着装。他们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常常引来第一次听歌人的质疑——这还是摇滚吗?
  可是,主唱一开口,操着东北方言的说唱,伴着唢呐、葫芦丝等民乐,唱腔时而柔弱、时而咆哮,再配上时而妩媚、时而狰狞的表情,这种集两种性别于一身的表演路数,恰与浓郁的中国地方元素——东北二人转异曲同工,让听众惊艳。
  摇滚进入中国,更像是一个舶来品,在崔健没有喊出“一无所有”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摇滚到底应该长什么模样。中国很多摇滚乐队,有样学样,音乐、服装、舞美等都效仿西方,甚至信奉在舞台上嘶吼的“愤怒”就是摇滚。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二手玫瑰乐队选择了往回走,扎根于东北大地,捣鼓出了“曲艺摇滚”。
  “二手,其实是copy的东西,或者说人家用过的东西你还在用。‘二手玫瑰’是一个反讽的名字,指中国目前的许多音乐,包括当代艺术都处于一种‘二手’的状态。我们要做的是一手玫瑰!”主唱梁龙说。
  乐队成员的装扮,也源于在哈尔滨登台时曾遭受了不公待遇,梁龙赌气借来现场女孩的化妆品,描眉涂唇,一身脂粉气地登台,却意外收获了观众们的满堂喝彩。这种夸张的造型恰好与乐队作品中辛辣戏谑的讽刺风格相吻合,从那之后,这种舞台形式便延续至今。
  我很喜欢歌曲《采花》,它堪称是二手玫瑰乐队音乐的根基。这首歌写的是梁龙的父母,歌词戏谑与悲情兼具——“我愿为你唱首歌,上哪儿找天生的一对儿啊?”这句留给世人的疑问,至今没有正确答案。
  “前夜不忙后夜忙,梦完黄金我梦黄粱;念天念地念知己,望山望水我望清晨……”歌曲《仙儿》运用排比和对仗的手法,配合着奇幻的民乐以及人声的附和,颇有一种天上的逍遥仙落入了凡间的潇洒感。
  实际上,真正喜欢二手玫瑰乐队的人,都难以用既有的“世界音乐”或“中国曲艺”等简单标签概括他们的风格。这支乐队以关注民生和独立思想为内核,以东北二人转的唱腔和服装为视觉载体,以摇滚乐为听觉载体,乍一看,乐队略显粗俗,实则用幽默、戏谑的大白话突破前人千篇一律的摇滚格调,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现代人的心理病。
  “摇滚乐之父”崔健曾说:“二手玫瑰是一支很好的乐队,很有风格,尤其是录音之后进步非常大,乐队整体水平提高很快。我非常看好这支乐队,他们很有前途。”2016年,二手玫瑰乐队受中国外交文化部邀请,出席了新西兰元宵灯会,成为了一支官方认可的国际摇滚乐队。2017年,乐队参加金马奖颁奖典礼,现场演出更是惊艳全场。乐队流畅的串词和音乐完美衔接,一颦一笑拿捏准确,更是获得了听众给予的“中国曲艺终于找到了现代化的道路”的评价。
  客观来说,二手玫瑰乐队已逐渐成为中国摇滚乐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不要深沉“要开花”
  二手玫瑰乐队1999年成军,却是一支不破不立的乐队。乐队成员几经转变,现任有主唱梁龙、吉他手姚澜、贝斯手李自强、民乐吴泽琨与鼓手孙权。乐队五位成员各有特点,秉性迥异,队员之间的交流一直都充斥矛盾,却从未停止过成长。
  从最初极为现实的生存与理想的矛盾,到发展期音乐理念的矛盾,直到现在,主唱梁龙仍然认为乐队处在磨合期。这种多元化状态或许更难能可贵,互相启迪反而促使整个乐队不断前行。在二手玫瑰乐队第四张全新专辑《我要开花》中,整个团队带着东北“泥土味”,以严肃又调侃的态度,搭配独一无二的民族摇滚,继续“开花”,与这个世界展开戏谑对话。
  主唱梁龙曾说,他的个人理想时代已经结束,他的公共理想时代刚刚开始。这张《我要开花》便是公共理想时代的新鲜产物。专辑共有10首歌,包含江湖侠义、爱恨情仇,有对社会的剖析解读,也有对小我的放任自流。歌曲视角广阔,面相颇多,既有出世之姿的自省,又有浑然入世的情趣。
  专辑主打歌《我要开花》曾是2018年电影《泡芙小姐》的推广曲,由梁龙创作,被推出后就受到极大关注。尤其是歌中那句“我要开花,我要发芽,我要春风带雨的哗啦啦”,传唱度极高,基本上每个听过的人,都会在跟着哼唱的同时想到自己的故事。这首歌前半部分唱得很严肃,“一个人孤独,两个人幸福,三个人可以致青春”,实则是根据故事倒推的。这种追本溯源的创作方法,也是乐队的亮点。
  从做音乐开始,梁龙就一直探索如何让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去喜欢民族的东西,他说:“一成不变肯定不对,只求改变又不懂传统显然也不对。我觉得应该在传统教育中,加入基本的普及教育,然后要有更好的形式生成,这个很重要。”这种思想也始终贯穿于整张专辑中。
  “一群猪它飞上了天,一群海盗淹死在沙滩。”在歌曲《纱·界》中,乐队尝试了东北民间乐器搭配电音风格,并用影像语言组织了一个抽象画的故事。歌词强调了很多遍“艺术家”,但仔细琢磨,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歌词意境,指的并不是行规内的艺术,而是代表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的形象。
  專辑也重情绪营造。歌曲《穷光蛋》探讨贫富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属性和命运,主歌反复循环“我不是穷光蛋”,将情绪慢慢推上了主线。副歌中,各种“啊”“哈”语气词穿插其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说干就干,千锤百炼,乱世那个出英雄”一句更是神来之笔,飘摇着江湖儿女的侠义心肠,也将“我不要做穷光蛋”的主题真正推了出来。
  20多年来,二手玫瑰乐队的乐迷无疑经历了从70后到00后的更迭,梁龙认为这是他们的幸运。纵观乐队的整体发展,有夸张、戏谑的外在,也有他们作为音乐从业者对这个时代、对自己的思考,对民族、传统事物的继承坚持,对新鲜、新生事物的接受包容。这才是这支乐队从中国摇滚乐最差的岁月一路走到今天,并总能收获年轻粉丝最关键的原因。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
其他文献
女孩苏春熙出生在吉林延边,朝鲜族,高中毕业,正值豆蔻年华。  苏春熙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她汉语和朝鲜语都说得非常好。要知道,当时朝鲜族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人不算多。  “文革”动荡刚刚过去,一切秩序都在恢复中。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前夕,国家拟举办一次全国民族工作展览会。展会上的解说员,需要抽调各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担任。朝鲜族只有两个名额,她被选中了。  于是,苏春熙告别边城,乘火车来到北京,
期刊
风从故乡来。  风或松或紧,或柔软或莽撞,我总能够闻见故乡的气息,总可以感受到麦苗的馨香。我穿越了风,看见祖母的坟前早已经荒草萋萋。  我觉得城市的风与家乡的风截然不同,城里的风有味道,酸甜苦辣咸;家乡的风清淡,像一杯茶。  從小我便喜欢关于风的古诗,我崇拜过刘邦,觉得他在“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找到了一统华夏的信念;我喜欢孟浩然,“夜来风雨声”是一种难于超越的意境;更喜欢崔护先生的“桃花依旧笑春风”
期刊
在五楼的窗口,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  一种垂直距离的张望  倏然,苍老的声音翻转着时光的沙漏  阳光下,白发很耀眼  佝僂的身影紧贴着地面蠕动  那些颤颤巍巍的动作  像极了小时候,蹒跚学步的我  我熟悉的每一个路口  都是你迷宫里探询的暗道  林立的楼群,总是亲近地相似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  第一次,我成了母亲心中的坐标  不远不近  正好能听到你唤我的乳名
期刊
“青春密码”6:艰苦奋斗的精神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彼时,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这样描述红旗渠:“新中国有两大不朽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而红旗渠则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红旗渠的建成,是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  大旱连年扰民生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
期刊
母亲喜欢把琐碎的生活  拾掇在一个精致的小箩筐里  然后用精心熬制的面糊  把它们黏贴在一起  晾晒在冬天的院落里  让柔柔的阳光,抚摸着一切  母亲用那把有些生锈的剪刀  将岁月细细剪裁  在昏黄的灯光下,戴着顶针  用锥子与针线  一点一点  纳出我们脚丫的模样  母亲把鞋底衬上厚厚的鞋幫  我们穿上千层底  安稳地走进我们想要的生活  千层底陪伴着我们长大  从此,我们走遍海角天涯  再也走
期刊
把被囚禁的时光,一滴不漏地  囚禁在,自己的体内  自己的身体  就是一座深锁的春天  悄然埋首于鬼魅的时代  信笺上,他用清贫的风格  搭建着一个可爱的中国  那一刻,加身的鐐铐  禁锢住的,仿佛不再是肉体  更像是,披在身上  一件破旧棉大衣,状如痛苦的人形  他的四周是没有铁窗的  因为他眼里,一个腐朽的社会  监狱遍布于世  彼时,南昌是一座,黑暗是另一座
期刊
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朱光潜先生曾作了进一步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注定要参与历史,甚至创造历史、改变
期刊
衣服上的纽扣掉了  我找不到它  但我一想,那就随它去吧  它想自由  而我卻扣不了衣裳
期刊
今年 秦川的麦子丰收  麦客的身子  弯成一张弓  镰刀在麦浪里奔跑  我恍惚聽见无数的大鸟  飞过渭水上空。朝秦川大地  投下一粒粒黄金赞歌  此刻 麦娘提着一罐鸟鸣  站在麦客身后。麦客  每割倒一捆麦子  落日在弓上走一步  只有大片的麦子割倒了  落日才肯把自己射出去
期刊
2017年10月,蔡叶昭代表中国出征阿布扎比,一举拿下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的世界冠军,斩获了中国在世界大赛烘焙项目上的第一金。比赛结束回到国内,他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接见,获得了人社部30万元奖励。回到江苏后,江苏省召开表彰大会,重奖他50万元,记一等功,授予“江苏工匠”称号。他所在的王森国际咖啡西点西餐学院,也给他现金50万元的奖励。  两年时间,年仅22岁的蔡叶昭完成了最强“逆袭”。去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