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高专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建设,通过对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考核方案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整合,不仅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得到了有益的探索,还取得了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就业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
收稿日期:2015-09-11
1.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而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外先进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引进,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被认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市场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这种需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予以体现。
2.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理念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而进行。“工作过程”的理念最早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其含义就是在企业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且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目标为导向,在设定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工作和学习,工作完成要通过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价为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形成行动能力的多元评价标准。
3.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及过程
(1)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群。观念决定行动,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高职教育思想学习和讨论并达成共识: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模拟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通过深入对周边电力企业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等方式,对电力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调研和分析,经过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确立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群为:面向发电厂、电业局、电力建设单位、大型企业自备电厂、电气设备制造业企业等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汇总和归类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的调研,提炼出与岗位及岗位群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和技术要求、教学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要点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形成行动任务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结合学院本专业实际,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路径是: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与分析→归纳行动任务领域→形成学习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与分析的路径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确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象→任务所需工具、方法与工作的组织→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
(2)构建学习领域,形成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后,提炼出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归纳出了学习领域。对原有课程、知识进行分解、重构,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构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如表所示。
(3)反馈与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再次召集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评审、修订,之后应用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适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改革的过程中,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又引进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有机地融入课程当中,每学年召开一到两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始终使用PDCA的质量方法进行动态的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4.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树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工作,适应职业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利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效果的表现有:第一,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也有所提高,而这些恰恰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二,学生从被动听课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活跃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第三,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更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10,(9).
关键词:就业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
收稿日期:2015-09-11
1.高职高专课程体系问题的提出背景
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而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外先进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引进,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被认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市场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这种需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予以体现。
2.以就业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理念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而进行。“工作过程”的理念最早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其含义就是在企业中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且取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目标为导向,在设定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工作和学习,工作完成要通过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价为教学方法,主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整合形成行动能力的多元评价标准。
3.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及过程
(1)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群。观念决定行动,转变教育观念是高职教改的先导。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高职教育思想学习和讨论并达成共识: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质量观;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树立以课堂与模拟职场相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通过深入对周边电力企业进行广泛的实地调研、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等方式,对电力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调研和分析,经过学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确立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群为:面向发电厂、电业局、电力建设单位、大型企业自备电厂、电气设备制造业企业等生产与管理第一线,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汇总和归类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的调研,提炼出与岗位及岗位群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和技术要求、教学要求、对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要点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形成行动任务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结合学院本专业实际,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路径是: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与分析→归纳行动任务领域→形成学习领域。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与分析的路径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确定→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对象→任务所需工具、方法与工作的组织→对工作和技术的要求。
(2)构建学习领域,形成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后,提炼出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归纳出了学习领域。对原有课程、知识进行分解、重构,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构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如表所示。
(3)反馈与调整。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再次召集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评审、修订,之后应用到专业教学实践中,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为了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适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改革的过程中,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又引进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有机地融入课程当中,每学年召开一到两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修订,始终使用PDCA的质量方法进行动态的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4.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树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工作,适应职业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工作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利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效果的表现有:第一,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也有所提高,而这些恰恰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二,学生从被动听课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活跃了,探究和追求知识的欲望也增强了。第三,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更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