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嫁接阅读经验 精彩呈现阅读境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具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关键词】圈点 限定 转换 比较
  
   三年来,江苏高考的文学类文本,从文质兼美、充满哲学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阿城的具有浓郁西南风情的《溜索》,再到写抗战时西南联大生活的《这是你的战争》,文本的风格一直在变,文本的问题设置方式也一直在变,高考的问题一般是因文而问,因文设题,学生面对每一年的高考试卷,都会有强烈的陌生感,因而无所适从,可能导致发挥失常。
  一轮过后,学生阅读大量的文本,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教师也传授了一些常规的答题方法,但是,学生是否就能完全应付高考了呢?
  在考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教师不妨将关注点落到更有应对色彩的“题干要求”的分析上,让学生已有的文本阅读经验更有效地呈现,发挥它的“用武之地”。
  一、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每年都“换脸”的高考阅读的设问,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更多的是陌生感与突兀感,学生往往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惑。这些设问本身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要在考前突出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审题灵活性。
  1.圈点关键词,注意问题设问小点的增减
  在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的模拟题中,其实多的是传统的问法、常见的设题角度,但即便如此,问题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地方正是需要学生加以仔细分辨,而教师对这些点的强调,也能增加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
  比较一组问题:
  《马罗大叔》问“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在城市纪念那些农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分析表达特色即以找出具有特点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为主,略于表达效果的分析,而如果直接要求分析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在指出特色后将回答的重点移到效果的分析。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恰恰有较多的学生疏忽了这点,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答得不到位,流于泛泛。
  2.把握关键词含义,关注限定内容
  综观三年江苏高考,阅读的设问除了变化无穷这一特点之外,设题的切入点小,题目的限制度高,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溜索》中,“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这是你的战争》中,“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场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这些命题中,给学生规定了分析的角度、答题的方向,学生一定要按照其指向作答,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切实的分析,不能拿出老方法、老模式,简单地迁移。
  3.理解問题,学会转换问法
  《上善若水》中,有这样一问:“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第一次转换,“评价的理由”也可以表述为“为什么这样说?”
  读过文章,我们发现,文中少有直接陈述理由的文字,更多的是对都江堰的情况介绍与赞美。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转换,“都江堰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人类的智慧?”以这个问题去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相对的就容易得多了。
  4.不惧新问法,通过比较,寻找切入点,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原有能力相契合
  《这是你的战争》中,“文中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问法虽新,其实就是问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的作用,那就是个传统的问法,不过加上了“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限制而已。
  二、找准探究意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另外的一大困惑就是对探究题问题的认识。江苏高考直接以“探究”二字设问自《上善若水》始。探究的是“都江堰蕴含‘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之后《溜索》中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指向”则是获得大量模拟卷的青睐,类似的问法在不同的文本中不断反复呈现,使学生似乎产生这样的判断:这是探究的一般方向,而《这是你的战争》的探究放在了“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上。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一个提醒:探究的角度多样,如何探究,应该从文本具体内容出发,结合考纲的要求,不可拘泥。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的探究题,其实还是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等,我们应该找准问题的核心,依靠自己的原有知识积累与能力来解决新问题。
  比如:《马罗大叔》中,“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
  这样的探究角度似乎是新的,但我们认真思考之后就会发现,“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是小说中的情节,问这样叙写的意图,其实就是问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而对这个问题解答的一般思路,同学是不陌生的,完全可以完整地陈述。然而在学生的答题过程中,却有大量的学生不对问题进行研究,贸然地、固执地从“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这些角度展开。
  又如:张爱玲《牛》中,“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指的文本所构造的世界,“‘苍凉’的具体内涵”就是对文本中的“苍凉”做一个多角度的解读,我们要认识,“结合小说的内容”其实是一个指向,我们不妨回顾下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是对内涵探究的三个角度:结合“人物”,禄兴卖牛、租牛,禄兴娘子的哭表现的是人物的境遇凄惨;结合“情节”,禄兴的死让人感受到结局苍凉;结合“环境”,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的交代:“天贵娘子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又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凉润的晚风”“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等,这些都为小说营造了凄凉的暗淡的氛围,读来让人不胜唏嘘。除此之外,再结合张爱玲小说叙述的特点,不难体会出苍凉的多种内涵。而学生没有对问题细加分析,将自己原本可以作答的问题答得不知所云,可惜得很!
  作家曹文轩认为:“阅读是人类最优雅的行为,也是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愿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更多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为自己的阅读行为赢得更多更可观的“副产品”,经受住阅读的“检测”。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对情意教育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但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从教者自身对情意教学理解上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刻板,情意与理趣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目前的教课改新形势,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意和理趣的结合入手,提出对情意和理趣和谐同构的策略性思考,以期实现对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对情意教学的认
所谓点拨,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阻塞、心理疑惑等现象给以障碍排除,开启他们的思维门径,点亮他们的思想火花,最终引领他们寻求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便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因而,巧妙的点拨,能生成妙趣横生的课堂;艺术地使用点拨之法,对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十分有效。  一、巧抓点拨时机  点拨最讲究时机和火候。时机太早,火候欠佳,学生便会疑上加
【摘 要】文言文教学价值与学生不爱学习文言文的思想认识产生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困扰中学生和老师的一个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徑。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的:强调出声的“诵读”;学会推断确定实词词义的方法;用名句名段引路;分化任务学生讲解;试写文言文。  【关键词】文言文 有效教学 兴趣培养     文言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仍然占有举足
【摘?摇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实施语文人文性要求的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依托文本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其学科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审美情趣 文本优势 创新能力 精神世界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为此,高中语文应依托文本优势,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画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们。无论是行吟江畔的屈原还是种豆南山的陶潜,抑或是豪放不羁的李白,他们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遭遇竟是那样的大相径庭。在遭遇仕途上一连串的打击与迫害之后,屈原以死来明志,“虽九死吾犹未悔”;陶渊明身居东篱赏花饮酒,“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流而赋诗”,而李白也选择做一个“常时饮酒逐风景”的酒仙诗仙了。在看到那些人身上的坚贞忠诚、洁身自好、独立自我之后
《秋天的怀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回忆已故母亲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这篇散文文质兼美,给小学生讲就要抓住“母爱”的字眼。今天看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的视频,感觉到真的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的是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的“歌颂母爱,珍爱生命”的课堂,我们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窦
【摘 要】本文是对戚光宇老师在执教诗歌《琵琶行》的点评。这堂课能够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语文特性、诗歌特点和《琵琶行》的特色,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之间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出了一堂值得肯定的、高质量的好课。这堂课知识的自主学习、文本的探究解读、诗歌语言的体验、鉴赏能力的迁移等方面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教益。  【关键词】教学实录 点评 启发 
【摘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深入人心,美丽、善良、勤劳,知书达礼,自尊又自强,对爱情极为忠贞,敢于殉情来捍卫自己做人的尊严,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常常思考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的社会悲剧说(封建家长制导致)、门不当户不对说、焦母恋子情结说等等以外,是否也可以从刘兰芝性格这一点作为突破口,探讨焦刘爱情的悲剧原因,进而重新审视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借以说明焦刘爱情的内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高考语文卷的语用类试题也在不断变化,高考既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查,也要对其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进行考查,这也体现着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内在要求。以前这些题型考查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限制性较强。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看,语用题不断地放宽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表达的限制,知识涵盖面越来越广,涉及能力点越来越多,考查的综
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各尽其妙,异彩纷呈。有直抒胸臆之呼唤,有借景抒情之婉转,有托物言志之蕴藉,有比兴用典之含蓄,还有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依依不舍、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难舍或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就是“对写法”。  试看下面五首诗,分析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