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生新闻的“拐点”及价值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初,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新读》栏目,追踪报道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女孩被其父母狠心抛弃后被送到医院救治的情况。连续数日,观众从该栏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被特写的可怜的面容,听到她凄惨的呼号:“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好痛,我要回家……”观众无不动容,纷纷到医院看望孩子并送钱送物……费尽周折,小女孩的父母被记者找到了,还被请到演播室,坐在主持人身边,声泪俱下,讲述自己为什么狠心抛弃病孩的缘由,并接受参与观众和主持人道德的谴责和审判。类似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在当地的电视节目中天天上演着。
  《成都全接触》、《新闻背景》、《今晚8:00》、《新闻新读》、《胖妹故事汇》、《新闻现场》、《真实人生》等四川本地的电视新闻节目,都是以城市民生生活为重头戏,从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直播的种种场景:兄弟为争夺房产大打出手,不孝儿子当众殴打母亲,夫妇闹分居抓奸情,流浪妇女被莫名残害,车祸、怪事接二连三……更让人“刺激”的是电视上还出现现场目击镜头:因失恋跳楼自杀的男子抛物线般坠地,痛苦地翻滚、抽搐。不可否认,这些标注关注生动的新闻现场、快捷的第一时间、贴近平民的新闻视角的电视新闻节目,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原生态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曾掀起收视的热潮。特別是《成都全接触》曾以平民的视角,反映平民的生活,在当地电视台开创了民生新闻的新路,在新闻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并掀起成都电视新闻改革的热浪。起初,这些节目因其面对生活、贴近民众,切实帮老百姓解决了不少生活难题,外加互动性极强,比如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参与节目,可以现场发表评论,也可以提供新闻线索,并有机会获奖,改变了电视新闻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相较于传统的新闻节目,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与收视热诚,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但是,近年来,这些民生类的电视新闻节目渐显退潮之势,粗糙媚俗,观众的不满情绪很明显,收视率开始下降,似乎路子越走越窄并出现“拐点”。尽管新闻理论界也在热议这些现象和问题,纷纷开出良方,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很多民生新闻节目还是改观不大。和大多数品牌节目一样,民生节目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蓬勃几个阶段后,进入了平稳生长的成熟期,怎样突破发展瓶颈,开拓上升空间成为此类节目的当务之急。
  要拓展节目的上升空间,就必须要认识、了解、解决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综观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媒体把民生新闻简单地等同于各类事故和街头巷尾的纠纷。一位成都市民看了一段时间成都某台热门民生新闻栏目后愤然疾书《救救孩子,请远离某某栏目》,文中写道:“所谓的百姓喉舌,反映的多是阴暗面的成都,尽管他以车祸、杀人放火、跳楼短见、邻里争斗被小市民所欢迎,但没有深度、没有眼光,无聊至极,的确可以满足小市民的好奇心理、视觉需要,但对大人旁边一起收视的孩子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天天看这垃圾节目,无助于孩子心灵中对社会美好的向往,无助于孩子的知识积累。”所言一针见血。有的民生节目热衷于悲惨人生的收集和再现,再加上自然主义式的播报,报道的社会负面内容一般没有下文,没有解决的方案,让人看后心情沉重,感到社会漆黑一片,缺乏安全感,还容易给人造成政府对这些不良现象也无力解决,甚至不管不问任其滋生的印象。问题之二是有些民生新闻的报道一味猎奇,迎合市民窥视欲望而失去了分寸,流于低俗甚至恶俗,格调低下,甚至新闻越位侵犯个人隐私权。我们看到民生栏目里出现这样的“新闻”:买枇杷分量不够,两妇女大吵一架;某醉酒女子当街发酒疯;两对男女因碰撞在商场门口厮打。还播出了《结发妻子深夜狙击“变心丈夫”》的新闻,说的是一位妻子怀疑其丈夫另结新欢,带着记者去其夫的新居前“狙击”。在事情尚未调查清楚之前,记者就跟随这位妇女来到其丈夫的新居前拍摄,对当事人是极大的不尊重。就算事情属实,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媒体也应该避免公开报道。
  据统计,一段时间,纠纷、车祸、诈骗、两性、暴力、交通事故等类型的负面新闻,占据了这些民生新闻报道内容的50%以上。受众的感官长期处于这种哭诉连连的画面中,心理健康必然蒙灰,进而对此类节目失去新鲜感与兴趣。同时,媒介所营造的所谓客观真实,也会催生受众对社会产生抵触、不安的情绪,他们会认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琐屑与无奈,充满伤心与烦恼。这无疑会降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鉴赏力,甚至失去对社会的信任,然后再不会去主动接近这类新闻节目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曾经在成都地区收视率排名前三名的某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开始急剧下降,以前每天三四百个的热线电话开始安静下来,周收视率从平均8%左右降到了现在的2%左右。节目收视率的下降有种种因素,但民生新闻在内容上停留在表面,深度不够,底蕴不足,品位低下,使节目失去了来自新闻本身内在力量的支撑而失去观众是主要原因。微观的价值取向是民生新闻的特点同时也是他的弱点,失去新闻本身特有的并且必具的新闻价值,也使节目失去了新闻节目应有的深厚内涵,何来长久芳香的生命力呢?
  要改变民生新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其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还得回到新闻价值这个问题上来。
  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诸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一则新闻作用于受众能量的诸要素的总和。上世纪美国的华连在《现代新闻报道》一书中提出新闻价值的几种要素“时间性、空间性、重要性、独特性、戏剧性、斗争性、离奇性的因素、情趣、猎奇”,这些观点被认为是西方传统新闻价值观,影响深远。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新闻实践后,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台湾学者李瞻教授称“这些观念大部分都是‘黄色新闻’激烈竞争的产品,它提高了大众化报纸的销数,但却忘记了本身对读者及社会所负的基本责任。”“由于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狭隘标准,报纸仅让读者认识到了社会的反常现象、突出现象及其黑暗面。这些消息绝大部分与读者无关,不仅无益于读者,危害读者,并且造成社会的重大灾难。”①曾经以极力渲染凶杀、灾祸、色情、犯罪等刺激性内容为乐事的西方新闻界也在不断呼吁:现代记者要改变新闻价值观,要更生动、综合、系统而有意义地报道社会的正常现象,教诲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将人类重新导入一个和谐而幸福的世界。②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在实践中也越来越明确地感觉到应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国内几本新闻理论著作都对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给予批判,他们认为现代新闻价值是应以受众的角度来确定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含有接受者所追求的获益性被视作社会的需要物。也就是说,新闻价值不仅是某一事实的固有特性,而且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③而过去所称重要性、及时性、趣味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要素只是事实的属性,可以派生出新闻价值但并非新闻价值本身。现代新闻价值观特别强调,新闻价值就是指它的使用价值、精神价值,有用、有益、有效才是其核心要素,要有助于受众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满足于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对受众有益的精神需要,给予认识上与道德上的提高。而判断一个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需要媒体记者和新闻监管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优秀的品质,能准确区分社会现象的真伪利害和是非优劣,报道出来对受众、社会是否有益。以上述现代新闻价值点审视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够豁然开朗:目前许多民生新闻节目选材还停留在过去追求趣味性、显著性等要素上,片面追求收视率或滥竽充数,导致选材不符合现代新闻价值取向的要求,最终让新闻失去力量、失信于民。
  因此,要纠正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对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功能进行再认识,准确定位。首先,在我国,新闻具备传播信息、沟通、导向、监督的作用。新闻事业历来被视为一项高尚的事业,而不是娱乐室,它给公众提供的是智慧和激励。新闻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具体体现就是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控制者和把关者,在事实进行价值确定的过程中,需要记者以现代新闻价值观进行准确判断,再以正直、公正的人格说明真相,同时会对其中的一些信息加以强调和突出,最后将倾向性意见或观点传输给观众,從而达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反过来讲,新闻同样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民生新闻更应将关注百姓、上情下达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新闻价值的效用,引导人们积极生活和工作,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科学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苦。民生新闻涵义宽广,不等同于负面报道,但在报道负面内容时,更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给受众,传导一种文明、高尚的精神风气;在反映群众需求、情感、意志的同时,更注重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城市民生电视新闻报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媒体在选材时一定要坚持原则:非正面效用的事实,哪怕它是百分之百“扯眼球”,我们的新闻记者和媒体也要把它坚决地过滤掉。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城市的民生新闻电视节目在泥沙俱下后,也在不断地改变着面貌。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南京》的“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心疼老百姓,小中见大”;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寻常巷陌新闻,绘声绘色讲述”;湖南经视《都市第一时间》的“民生视角,本色表达”,诸如此类的民生新闻宗旨及其实践,挖掘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价值,追求动真情、讲实话、办实事,尽量生动地诠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探索一条“后民生电视新闻”创新之路。成都电视台的《新闻新读》、《胖妹故事汇》近来的节目不仅客观展示民生现象,更着力挖掘不良现象的根源,营建和谐,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给受众以启迪和欣慰,收视率开始提升。其次,现代新闻价值观还强调新闻要有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很多媒体都认同城市民生新闻还担负着树立一个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弘扬城市精神、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进程的功能,想方设法把表现政府的立场与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谐地融合起来,把新闻传播实践同当下的社会历史进程密切地联系起来,“上下结合”、“大小结合”、“点面结合”,千方百计拓展报道题材,以受众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尽可能使节目往“深”和“厚”的方面发展。
  城市民生电视新闻具有独特的新闻优势,随着这类节目的发展,势必要正确面对它的瓶颈状态。总之,媒体只有时刻坚持现代新闻价值核心因素,牢记新闻的社会责任,凸显人文关怀,才能让天性很受欢迎的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脱离就事记事、恶俗迎合的层面,从深层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上打破瓶颈、漂亮转身,开拓出崭新的上升空间!
  
  注释:
  ①李瞻:《新闻学》,275页。
  ②《积极的新闻屋》,国际新闻学会,1961年版。
  ③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182页。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学院新闻系)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民生新闻是当前地面频道新闻的一大趋向。各地本土新闻基本上以民生新闻为主打,从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到安徽台《第一时间》;从成都台《成都全接触》到济南台《民情直通车》等,都在民生新闻路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2004年开播的《民生大参考》栏目,开启了河南本土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之先河,并以迅速发展之势成就了一个频道的崛起。从2004年到2007年,河南电视台3频道完成了从民生新闻到民生频道的跨越,也实现了
期刊
人类有很多重要的发明,20世纪后期的计算机就是其中的一项,而后电子化的全球通信网络的形成又成为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然后,这两项重要的技术——网络与计算机联姻,发展成为全球联通的互联网。互联网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成为人类传播媒介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革命,被人们称为新媒介、第四媒介。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够连接全球的计算机,使它们能够交换信息并分享计算机
期刊
理论宣传始终是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长期以来,报纸理论宣传在引导读者、教育读者和表达舆论、影响舆论中担负着特殊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当前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报纸媒体应当深入研究理论宣传的效果问题并积极探索增强理论宣传效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总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呈现出较快的成长态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究竟如何,越来越成为传媒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试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劣势来谈谈两者的关系。    一、网络媒体影响力直逼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面对屏幕,整个世界如同搬进了你的家,没有距离感,突破了时空限制,你可以从全球网站获取全
期刊
2006年12月1日,台湾岛内唯一的民生新闻专业报纸,以提升社会公众“生活质量”为归趋,以建塑“健康、纯净、开朗”的社会为宗旨,存活长达28年之久的《民生报》在重重压力下停刊。虽然台湾民众对它好评如潮,体育爱好者也苦苦挽留,可它始终摆脱不了亏损以至于停刊的命运。从《民生报》所处的环境看,由于诸多因素在这场“打压”中共同发挥作用,以至于更加凸显了它独立的特性,彰显了其不流俗、不跟风的报纸品格。   
期刊
当DV摄像机作为家庭的消费电器广为普及的时候,拍摄自己的生活、拍摄周围人的生活,并在电视上展示已成为可能,上电视、拍电视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与专业电视设备相比,与雇用大批专业电视工作人员相比,DV作品大大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只需要付给DV通讯员一定的稿酬,就可以得到一条新闻,而且还有可能是独家新闻、时效性最强的新闻。DV的普及,正在打破影像领域的贵族化传统,重新确立大众传媒的本
期刊
据调查显示:2007年下半年,《士兵突击》一度占据同期电视收视率榜首,而且出现多台同时播放、同台多次播放的现象。电视的热播,引发了网上的讨论热潮。2007年9月1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举办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研讨会。这说明《士兵突击》不仅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观众评论的热点,也引起电视剧管理者、创作者、评论者等专家学者的重视。  《士兵突击》是一部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军事作
期刊
2007年8月7日上午,北京下起瓢泼大雨。在北郊宾馆的会议室里,科技日报举行的纪念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座談会30周年的会议上,人们激动地回忆起30年前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时,曾多次提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同志。参加会议的有当年为邓小平同志起草全国科学大会讲话稿的秀才们,也有方毅同志当年的秘书。我作为报道那次座谈会的记者,也在被邀请之列。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窗内,人们
期刊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男人在女人心目中的地位犹如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样,是绝对权威的象征——女人必须崇拜、服从和依附于男人。①男人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根深蒂固地渗透于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以狄更斯、劳伦斯等男作家的创作而论,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以男主人公唱主角,小说的情节都是以男性为中
期刊
从清朝初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或从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或从渤海湾分陆海两路闯荡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先后有2000万山东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罕见、规模巨大的移民现象被称之为“闯关东”。  电视剧《闯关东》中山东普通农民朱开山一家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复杂、坎坷的“闯关东”的故事是中华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