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尤其如此。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万事开头难”,凡是开了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往往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有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设计导语。所设计的导语要精炼,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我们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同归祖国,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呢?他们是怎样侵占香港的呢?”
在如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吗?你们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再如讲解《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传说,大多都是反映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你们知道古代传说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吗?他们都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为什么炎帝和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呢?这时同学们都产生了好奇心,都很想知道这些件事,情绪非常高,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到了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节课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导入语的效用就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二、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要以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如初二《甲午战争》一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偉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这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授课激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以知激趣,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識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初涉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是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万事开头难”,凡是开了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往往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有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设计导语。所设计的导语要精炼,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我们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同归祖国,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呢?他们是怎样侵占香港的呢?”
在如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吗?你们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再如讲解《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远古时代的传说,大多都是反映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你们知道古代传说中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吗?他们都有什么事迹流传下来吗?为什么炎帝和皇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呢?这时同学们都产生了好奇心,都很想知道这些件事,情绪非常高,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入到了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对历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节课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导入语的效用就在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导入语中产生疑问,形成一种渴求有关知识的心理。导入语设计的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二、使用动情、流畅的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要以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如初二《甲午战争》一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言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偉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1894年,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这样的语言使课堂一开始就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这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起到了引领作用。
三、授课激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以知激趣,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識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初涉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拓,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是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