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高考”路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历从欢乐的“六一”儿童节一页页翻向了黑色的“高考时间”。每年的6月7日和8日都会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不管是即将走进考场的学子、家有考生的家长还是老师、志愿者等都会高度紧张,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在大家的心里,高考仍然是通向未来比较好走的一条路。
   古往今来,考试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进京赶考是许多历史人物一举成名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考试脱颖而出,才能鲤鱼跃龙门,一举天下知。相比现在不断攀升的高考录取率,古人们的“高考”之路更加艰辛。回顾“高考”发展之路,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赶考的方式,乃至参考的年龄都几多变迁,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孜孜以求的大学梦和各自的精彩!高考不易,且考且珍惜!
  古代科举考试,
  更像“高考+公考”
   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现代人们的专属。其实,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高考”,只不过和学历、官职相挂钩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在“高考+公考”的合体。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中国官吏选拔体系中,考试是最基础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都是幸运儿,郁郁不得志或范进中举式的悲剧人物也比比皆是。有寒窗苦读的痛苦、有层层考试的无奈、有进京赶考的艰辛,可古人们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美好的期待。
   隋炀帝之前,是没有“考试”一说的,那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贤任能主要靠内推,大家靠“拼爹”和“拼关系”去当官。公元602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考试兴起的源头,虽然让现在学生深恶痛绝,但在当时却为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
   与现在的人们需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习阶段相似,古人们也要通过学校学习。古代的学校分大众化的私塾、高端点的书院,还有光听名字就知道很高大上的国子监。经历漫漫求学路后,还有更漫长的考试路在等着古人们。先说国子监的学生,他们被叫做监生,在有的朝代,比如明朝前期,监生们可以直接做官。不过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得先考试,不过他们可以直接从乡试开始考,相当于保送了一级。普通学生则必须从最低级开始考。童试、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光听到这些名字,也是醉了!幸运儿通过层层考试会经历秀才、举人、进士及状元、榜眼或探花的身份之变,这些考试也为他们打开了晋升渠道,一举成名、为官为宦、光宗耀祖,那都不叫事儿了!
   唐代前期,考试不仅要看成绩,还规定要有名人推荐,所以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还要拜码头找靠山,以期被人慧眼识珠。在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比现在高考要少得多。比如宋神宗时,参考的有十万,录取的只有三四百人,所以科考出身的人少,一般都会得到重用。
  清朝兴起近代高考,
  文革时期一度取消
   若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高考”的模型,近代高考则始于清朝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不仅开办了各种兵工厂,还开办了各种学堂,比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同时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方式,为近代高考奠定了雏形。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2日,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统考统招是现在人们对高考的印象。其实,在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是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是为了能更好地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全面取消了。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期间,进入大学读书的多是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他们有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工农兵大学生”,那时的大学录取不是通过“高考”考试,多是通过推荐上学。因为主要靠“推荐”,走后门日益兴起,选拔优秀青年的工作受到干扰,选拔成了形式。进入大学前的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有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小学生”,大学学制也缩短到两到三年。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各高等院校共招收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
  高考恢复初期,
  免费上学分配就业
   文革后,关于“恢复高考”的呼声高涨,1977年,经历文革十年后,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那一年的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这一消息让无数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年龄悬殊,长者已过而立之年,已婚或者已育,少者尚未加冠。最终,27.3万人走进高等学府。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这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包分配”政策的实行。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让现在考生“羡慕嫉妒恨”的免费上大学政策逐步取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民办大学开始兴起,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京大学等400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目前,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率先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那一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历經多重变化,
  一直在争议中改革
   继扩招之后,进入21世纪,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坚持变革。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现在每年的高考考生中总会偶尔发现白发老人来圆高考梦的身影,这得益于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03年,孩子们戴着口罩走进考场,夏季高考因为“非典”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在这之前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这也开启了高考“黑色七月”改为“黑色六月”的大幕。同年,教育部批准北大、清华等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获批资格的高校逐渐增多,类型也愈加丰富,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现在,高考时间全国统一,高考卷却不再是统一的一份。继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4年重庆市开始实施普通高考自主命题,目前全国高考考场上共有多个不同版本的高考试卷。
   2010年2月,中央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运动走到终点。
   2013年,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从此,高考有了“春季”和“夏季”之分。同年底,教育部官方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在高考改革中,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高考一路走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从未断过,如何让高考制度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人才选拔的课题也一直在探索中,更科学更合理的高考制度值得期待。(高倩倩)
其他文献
记者从陕西省残联获悉,按照《2016年民生工程残疾人工作项目实施方案》,陕西省政府今年继续安排15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符合条件的残疾大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可到当地残联咨询和申报。  此次资助对象为当年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并报到就读的部分贫困残疾大学生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政府将给予一次性资助,本科生每人5000元,大专生3000元,用于补助贫困
期刊
近年来,淳化县教育局结合县域实际,多措并举强化资助工作,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一是全盘摸底,结合县情开展专项调研。该局对全县所有贫困家庭逐一走访,摸清有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核实,全县有学生贫困家庭2035户,共有2819名在校学生。二是核查登记,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电子库。将全县2035户贫困家庭中目前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逐一全面进行摸底、核查、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档案,对脱贫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
期刊
镇安县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加强师资力量、加大资助力度、强化技能培训等举措,建立了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脱贫机制,大力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是加大教育投资,保障贫困村发展教育资金。根据贫困村自然环境、适龄人口分布等情况,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支持每个贫困村都建一所普惠性幼儿
期刊
2016年5月31日至6月3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办了两期全国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陕西省武功县学前教育幼儿资助和眉县中职学生资助工作应邀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  会上,武功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向峰以《春风化雨,资助育人》为主题介绍了学前生资助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特别是他们提出的资助一名学生、幸福一个家庭、点亮一份自信、成就一个梦想的“四个一”目标,建设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工作规范
期刊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快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职业院校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且漫长的过程,是职前、入职、在职教育的融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在职业教育阶段,而此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着眼点的高低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最终达到的高度。  一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是技术型和学科型并存的格局,偏重应用型。应采取改革性措施鼓励企业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杨晓青) 2016年6月19日上午,西安中学高2017届(5)班召开了“铁肩担道义 父爱筑未来”感恩奋进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们感悟亲情、懂得感恩、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并为接下来的高三时光凝聚力量。  班会由学生主持,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全班学生向自己的父亲献上鲜花。只见每位父亲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全场气氛格外温馨,掌声不断。第二篇章,学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畅谈了
期刊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景智雄校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景智雄出身于一个农村教师之家,延安师范毕业后,曾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先后在李渠小学、北关小学、育才学校担任校长,迄今为止,在校长岗位上已整整十六个年头,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在机关还是学校,他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为延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爱岗敬业 勇挑重担  1995年4
期刊
编者按:《高考1977》是一部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等联合出品,江海洋执导,王学兵、孙海英等演员主演的文艺剧情片,于2009年4月3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以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的知青们的经历折射了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并斩获13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18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编剧两项殊荣。有媒体曾这样评价该片:对人性的开掘与展现,是《高考1977》的灵魂,也是它所以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杨晓青)日前,2016年西安高新“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彩虹人生”陕西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分别在西北大学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标志着两项大赛顺利落下了帷幕。  据了解,两项大赛从今年3月全面启动,吸引全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数万名学生参赛,共收到全省近百所高校和职业院校的700余件作品。大赛组委会先后组织举办了竞赛组织工作培训班,开展了客观
期刊
每到小学和中学,都能看到一些恭恭敬敬教学的老师,那种职业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不管社会如何误解、如何传言,这些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永远一丝不苟,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精神。我的前辈教师中,有些至今生活清贫,但内心安宁。六年前,学校委托我去慰问一位退休教师,八十多岁的老教师,家中房屋仍是“原版”,保持著1983年分配住房时的状态;坐下交谈,老人打听的全是学校教学情况,一句个人请求也没有。记得当年和她同事时,晚上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