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12岁以下儿童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异体硬脑膜或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对31例高度近视眼患者(55眼)行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对照组为同期未予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8例(50眼)。术后随访至少3年,比较分析两组远期屈光度进展和眼轴长度情况。结果治疗组末诊视力提高0.05±0.05,对照组末诊视力提高0.01±0.03,P=0.013。治疗组末诊近视增长0.29D±0.12D,对照组增长1.61D±0.67D,P=0.000。治疗组末诊眼轴延长0.21mm±0.04mm,对照组眼轴延长0.68mm±0.10mm,P=0.000。结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控制眼轴,延缓屈光度进展,可以用于儿童高度近视的治疗。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4期洞巾,先行一眼手术。开睑器开睑。暴露颞上方球结膜,在距颞上方角膜缘约8mm处,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口,长约2~3mm。分离结膜下组织,分离后极部上直肌及外直肌达巩膜表面,将两片长约1.8cm宽约0.5cm的异体硬脑膜或异体巩膜分别平行于角膜缘送入后极部上直肌及外直肌下方,使加固片平坦贴附于上方及外侧的后极部巩膜表面上,对合结膜切口,间断缝合。暴露鼻下方球结膜,在距鼻下方角膜缘约6~8mm处,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弧形切口,长约2~3mm,同上述方法分别将两片加固片送入后极部的下直肌及内直肌下方的巩膜表面上,使加固片平坦贴附于下方及内侧的后极部巩膜表面上,对合结膜切口,间断缝合。另眼行同样处理。双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5mg和地塞米松2mg,双眼带包扎。术后常规点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2~3周,3次/天。结果一、视力变化治疗组术后远期随访裸眼视力即末诊视力增长0.05±0.05,而对照组末诊视力仅提高0.01±0.03,两者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3(表1)。二、屈光度变化治疗组术后近视屈光度相对稳定,末诊时平均增长0.29D±0.12D,而对照组末诊时则增长1.61D±0.67D,两者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别,P=0.000(表2)。三、眼轴变化治疗组术后经随访测定,眼轴延长为0.21mm±0.04mm,而对照组眼轴延长达0.68mm±0.10mm,两者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别,P=0.000(表3)。讨论高度近视是以眼轴增长引起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的一种眼病,在多种造成视功能障碍的眼病中位居前列,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从临床观察看,近视屈光度逐年增加,而且高度近视的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近年来,矫正近视的屈光手术发展较快,但屈光手术只能矫正视力,不能阻止近视的发展。后巩膜加固术的研究虽然早于屈光手术,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4年Malbran才正式将其应用于临床。后巩膜加固术和屈光手术不同,是一种预防性手术,是将加固材料置于后极部及黄斑区,与受体巩膜密合在一起,新生血管长入,形成加厚的新巩膜,起到了机械加固眼球壁,控制眼球扩张的作用,从而缓解了眼球向后延伸的压力,达到稳定屈光度的目的。同时局部异体组织刺激产生的生物效应导致视网膜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视细胞功能改善。后巩膜加固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Thonpson术式即单条式后巩膜加固术,是将一单条固定材料穿过四条直肌,向后兜于后极部,然后将两端缝合于巩膜浅层。另一类为Nur-mamedovNN术式即片式巩膜加固术,是从直肌间入路,行成四条隧道后分别植人固定片直到眼球后极部。国内1995年张金嵩等[2]首次采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因应用5~7mm宽的加固条带,出现了损伤眼内血管及治疗组对照组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眼轴变化比较(mm)(x±s)眼数5550初诊眼轴26.71±1.3325.96±0.69末诊眼轴26.92±1.4326.64±2.21眼轴变化0.21±0.040.68±0.10P值0.000治疗组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近视屈光度变化比较(D)(x±s)眼数55初诊近视度10.24±2.75末诊近视度10.53±2.79近视度变化0.29±0.12P值治疗组对照组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视力变化比较(x±s)眼数5550初诊视力0.1±0.040.16±0.06末诊视力0.15±0.090.15±0.06视力变化0.05±0.050.01±0.03P值0.01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