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练形态下的精密布局r——管窥安东·威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中序列材料的组织程序及其结构意义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维也纳乐派在创作中全面应用和发展了十二音序列体系.并使之成为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创作中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无调性创作体系之一.倘若说勋伯格与贝尔格在创作中将十二音序列技法仅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而表达作品中的感性因素仍是其创作核心的话,那么单纯通过精密、理性的十二音序列设计逻辑以及简洁的织体样貌以体现音高材料的高度组织性及音响效果的非传统化则似乎是威伯恩在“自由无调性阶段”后的主要创作目的.本文主要以威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为研究对象,针对作品中序列材料的特点及其组织程序进行具体发掘,并对该作品中相关序列材料所体现的整体结构意义做基本阐释.旨在从“音高组织逻辑”的视域下对该作品中的一系列核心创作特征做进一步探析.
其他文献
在景谷彝族独特的文化结构与模式中孕育了当地十分流行的乐舞“跳笙”.无论是在历史记忆,还是现实背景之中,“跳笙”都是节庆仪式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解读其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它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外显”与“内化”之结果,体现了人们一致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常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而即兴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文章旨在关注即兴创作过程中的形态呈现,以此探究传统音乐在即兴创作中所蕴含的音乐哲学思想.文章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与我国传统的“尽善尽美”、“中和之美”、“音声相和”等音乐哲学思想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的音乐家,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在经历过《第一交响曲》创作失败的重创后,在心理医生和自身调节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状态,创作了六首钢琴作品集《音乐瞬间》,这首作品的问世也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本文将从风格特点以及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音乐瞬间》的创作及演奏.
艺术歌曲《红绣鞋·欢情》是《元曲小唱(三首)》的第二首歌曲,它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高为杰先生根据贯云石同名元曲所作,该首艺术歌曲不仅体现了高先生精湛的作曲技法,更是彰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词义意蕴、作曲技法、演唱诠释三个方面,探讨该曲的美学意蕴.
在音乐的世界中,节奏是所有音乐的生命和灵魂骨干,每种音乐都有其对应的节奏,节奏之余音乐不仅赋予了其生命,更凸显了音乐的灵魂和内涵,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灵魂,而节奏则是区分音乐之间关联的关键结构.在音乐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一首优秀歌曲的创作离不开节奏,节奏的合理性是音乐创作人在歌曲创作中最为重视的一个基本部分,保证节奏的合理性能够有效体现歌曲总体的风格特点,充分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以此充分提升歌曲创作中音乐情感内容的表达.本文以歌曲《映山红》为例,在对歌曲《映山红》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探讨分析节奏在歌曲创作
合唱与乐队《广艺四季》创作于2019年12月,由郑军里教授作词、吕军辉教授作曲.词作者以广艺师生的视角描绘广艺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象,以及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的发展和巨变,作品以亲切、质朴的音乐语言,抒发了广艺人对学校深厚的情感.
《L\'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是Abbé Prévost的小说《Mémoires et aventures d\'un homme de qualité》中第七卷的故事.这部小说曾在1733年和1735年两次被焚毁,作者于1753年重新修订和删减后出版.这部小说衍生了歌剧、戏剧、芭蕾舞剧以及几部电影,甚至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也被评论家认为是对Prévost作品的改写①.这部小说至少启发了四部歌剧:Daniel
20世纪50年代,中国传统歌曲《浏阳河》正式创作,随后王建中针对《浏阳河》进行了钢琴作品改编,融入了钢琴特色以及中国特色,使得《浏阳河》钢琴作品的曲调以及风味具有非常浓厚的艺术特色.本文针对王建中所改编的《浏阳河》钢琴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其民族艺术特色以及艺术特征.
近年来,在流行音乐歌词中使用方言创作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广受音乐受众喜爱.方言代表某一地域独特的的民族性与文化特点,方言歌曲的流行体现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的新趋势.通过对流行歌曲《莫欺少年穷》的客家话歌词文本与歌曲传播过程分析,从流行音乐的复合媒介形式、歌词文本的体裁规约性、客家方言的文化性与民族性、歌词文本的内外呼应结构四个方面分别对歌曲的传播进行解读,探讨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创作理念.
在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奏中,“意象”和“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两方面要素.也正是有了“意象”的呈现和“意境”的塑造,才使我国的民族化钢琴音乐从审美层面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围绕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创作特点,从传统文化审美视域下对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进行梳理,解析了“意象”与“意境”的审美内涵.并分别从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的“意象”呈现和“意境”塑造的不同层面,体现了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特有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