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初,以文化保守派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因为他们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位,尽管其治学有独特高明处,也不为学术界所看重.以张尔田为切入点,从家学、师承、师友的层面揭橥了晚清民初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新学与国粹之间的矛盾心态与学问趋向.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模式,先学后教,先生后师,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次彻底的变革。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有充分的话语权,课堂基本是教师教学预设的完美呈现,基本不可能有学生问题的生成,即便让学生提问,也是教师的应时而设,或成为打破课堂沉闷僵局的权宜之计,或成为课堂程序演进的导引、教师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新课程改革改“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使教学的关系重新定位。学生有
分析了轴向分段式外永磁转子高速爪极电机的特殊结构及运行原理。由于研究对象的磁路具有非对称性,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仿真结果,在Maxwell 3D平台中按照样机的实际参数,建立
好的多媒体课个人以其生动、形象的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抽象的东西,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课程和内容都帮成课件。由于课件制作耗时多,难度大,教师不可能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老师们形成了只注重知识传授,不讲究教授方法的习惯,致使本应鲜嫩水活的语文课成了压缩饼干,虽然营养仍在,但令人难以下咽。老师有责任把语文课上得既具知识性,又妙趣横生、充满活力,真正有语文味。  一、对教师外在因素的要求  1.教师要举止恰当,着装典雅  语文就是一种文化,汇集了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语文教师负载着把这种文化传给下一代的责任,一定情况下,可以说语文老师就是语文的代言人。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刻认识到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是开掘学生潜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
一、导学案的内涵与特征  (一)“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是指向针、学习路线图,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由教师(或师生共同)设计的,经过教师“个人→集体→再个人”备课研讨等过程制订的,师生共同完成的,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等提高语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可传统作文课堂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向的传和受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先随意给个题目,接着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分析一下题目,然后不管学生是否乐意、是否有话可说就要求当堂创作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和意志,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必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长期如此,孩子们那点对写作的热情慢慢就被消磨殆尽了。鉴于此,笔者准备了一招“
“德”字的构造 ,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而“德”字的演变 ,更是紧密联系着中国传统德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把教育的价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绿洲,同时也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沃土。为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