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_2036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与行动,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上从消极心理到积极品质、从事后干预到积极预防、从被动矫正到积极治疗的转变;在实施策略中以增加积极情感、塑造积极人格、构建积极环境为主,开展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教育
  作者简介:姜志强(1985-),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助教,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陈浩彬(1979-), 男,江西彭泽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江西 南昌33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C07A00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项目编号:06AIS0670165)的研究成果。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学科。[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自1879 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视野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离婚、死亡、自杀等负性情绪与负性行为,忽视了对人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与研究而成为“消极心理学”。正是基于心理学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况,以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心理弹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于1997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充盈的科学,目前已形成了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环境为支柱的“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对美的感受、宽容、创造性、才能与智慧等,它强调的是通过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目的在于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组织环境,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等。[3]积极心理学一经提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其思想己经渗透进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彰显出较好的应用趋势。
  二、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影响
  1.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幸福感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虚弱和疾病。心理学家Diener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4]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型,因此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实现价值取向的转换,即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层面,而应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倡导积极的心理教育,即(1)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2)发展性的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格三方面;(3)幸福教育,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5]积极心理教育使学生心理成长发展(包括心理疾患的矫正) 的过程应该是不断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地、良性地发展,指向幸福的追求,终极目标是导引人追求幸福,是用阳光雨露滋润心灵的健康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马斯洛指出:“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完善的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造就与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美德以及幸福能力的完善的人。
  2.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干预与治疗技术
  在心理干预方面,积极心理学利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技术,发掘人类自身存在的人格力量,如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发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
  对于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在心理治疗中应采用积极的心理治疗技术,如“深度策略”。“深度策略”主要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灌注希望和塑造力量是所有卓越的心理治疗师共同使用的一个策略,而且是最先被识别并应用在实践中帮助病人建立自身力量的。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的力量包括: 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理智、洞察力、乐观、诚实、毅力、现实、快乐的能力、客观看待困难、关注未来、发现目标等。叙述是人们讲述自己的生活,使在其他方面看起来杂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发现人们自己的生活轨迹,以旁观者而非当事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是非常积极的。所有卓越的治疗师都在推动这个叙述策略,这可以很有效地来抵御心理疾病,正如希望带给人们的方式一样。
  3.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从社会层面看,它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培养拥有积极人格,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涵盖从情感体验到人格特质再到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内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关注人的发展,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积极心理学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1.增加积极情绪,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所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爱、幸福感、快乐、愉快等能使人产生愉快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消除诸如焦虑、抑郁、悲伤等消极的情绪,并且可以使个体处于一种乐观、美满、愉悦的状态,使人格达到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境界。
  高校心理教育的积极价值取向在内容上可以包括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情感调适教育,特别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幸福生活,促使学生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进行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并在师生的合作与沟通中,使学生的安全、归属、尊重和成就需要获得充分满足,从而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例举正向积极的事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而应注重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等。
  2.塑造积极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人格培养
  积极人格建设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核心所在。赛里格曼等积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24种美德,如创造性、兴趣、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勤奋刻苦、诚实、热情、爱、仁慈、社会智力、忠诚、公平、领导能力、宽恕、谦虚、谨慎、自制、对美的欣赏、感恩、希望或乐观、幽默、笃信。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品质,进而拥有这些积极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可以把握幸福的人。这些美德也或多或少会在每个人身上有所表现。关键是让人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美德与优势,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生活,让人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向上,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使人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生活、关爱他人,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使学生能够面对挫折充满希望,具有应对逆境的心理弹性。教育学生利他、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热爱集体,积极对待社会问题,投入社会生活,学会体验幸福生活。[6]
  3.构建积极环境,营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是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国家,人们更倾向于参照集体标准来判断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组织系统就尤为必要。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进而培养积极品质。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走出一条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更多地从幸福、快乐、希望、爱、乐观、勇气等积极层面去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青春活力,鼓励他们在积极努力改变环境的同时,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积极心理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而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7]可以期待,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下,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发展积极心理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参考文献:
  [1]SheldonK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56-67.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7.
  [3]Seligman M EP,C.SiksizentmihalyM.Positive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5-14.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
  [5]沈贵鹏.什么是心理教育——基于教育学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7):51-55.
  [6]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7]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52-55.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对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总结和不断改革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石河子大学特色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即实习点丰富可优化组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面向工程应用为核心的实习前准备、实习中思维、实习后反馈三段保障式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王振
期刊
摘要:大学生生涯导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视域中的大学生生涯导航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中心,倡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和谐;其价值取向是以和谐价值观引导为方向,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其动力源泉是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倡导人的内在心灵的和谐。  关键词:隐性课程;和谐价值观;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罗泽如(1970-),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机械
期刊
摘要:用测验法与问卷法,以高职生为被试,探讨认知风格与三段论推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性学生和场独立性学生推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说明“气氛效应”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三段论推理成绩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查普曼等人的换位理论。(2)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性学生和场独立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的变化。本研
期刊
摘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与技能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能力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尹尚军(1968-),女,安徽桐城人,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它象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引导其网络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郭秀兰(1964-),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管理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及教育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大学生如何强化素质教育以及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并对如何解决工程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全面教育  作者简介:张军(1967-),男,黑龙江大庆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
期刊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更是受到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生在大型活动中高水平、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志愿服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是北京地区中小型高校的就业工作开辟了新渠道,如何将志愿服务沉积的成果长效化并运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思政研究的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作为基础公共课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考核办法的改革等方面说明了笔者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实验  作者简介:于烊(1981-),男,河北沧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学。(河北 保定 071051)    高职教育以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
期刊
摘要:利用Flash开发工具,设计矢量化图形的以通用组件为单元的数字电子技术课件,通过编写组件控制的AS脚本,不仅使之操作简单、快捷,而且应用灵活、多变,达到一个组件多示例演示的功能,并且为多媒体课件的资源整合和架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通用组件;课件;多示例演示;资源整合;架构设计  作者简介:于国防(1965-),男,山东高青人,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信电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期刊
摘要: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构成。高职院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杨虹(1978-),女,湖南临澧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肖贻杰(1973-),男,湖南武冈人,长沙航空职
期刊